——堅定信心危中尋機謀發展系列評論之一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考察時指出,要把嚴防境外疫情輸入作為當前乃至較長一段時間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增強防控措施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筑起應對境外疫情輸入風險的堅固防線,不能出現任何漏洞。
當前,全球疫情正在加劇蔓延,確診病例已突破百萬,世界經濟貿易增長受到嚴重沖擊,我國境內疫情防控形勢盡管持續向好,但境外輸入風險大幅增加,產業鏈恢復面臨新的挑戰,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困難顯著增加。面對嚴峻現實,只有強化底線思維,始終保持高度警惕和嚴密防范,我們才能筑起“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堅固防線;只有堅定信心,積極擔當作為,我們才能在戰疫常態化條件下化危為機,取得最后勝利。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面對新中國成立70年來未有之疫情,我們當增強憂患意識,充分估計其對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風險概率、程度,并基于最壞的可能性把困難想得更充分一些,把措施定得更周全一些,把工作做得更扎實一些。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日前發布的報告指出,與2008年金融危機相比,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外國直接投資(FDI)的影響可能更嚴重,對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或造成短期沖擊和中長期負面影響。進一步說,疫情大暴發或致全球經濟深度衰退,面對這一可能出現的嚴峻挑戰,惠州該做何準備?
“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必須看到,風險總會伴隨著發展過程,矛盾無時不有、無處不在。堅持底線思維,凡事從最壞處準備,當風險到來時,我們才可能有的放矢、從容應對,掌握主動權,進而有效控制和降低風險危害,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的能力和水平。此次疫情警示我們,無論是小概率的“黑天鵝”事件,還是大概率的“灰犀牛”事件,時刻保持警惕,以底線思維加強對形勢的分析研判、做好應對危機的準備,方能把風險損失降到最低。
問題常起于毫末,禍患常積于忽微。知道底線在哪,就是知道最壞的可能是什么;積極擔當作為,就能有備無患,化解風險于萌芽。在國內外疫情防控和經濟形勢正發生新的重大變化的當下,以底線思維從最壞處準備,以目標導向向最好處努力,堅定信心擔當作為,保持韌勁不懈奮斗,我們就一定能變被動為主動,奪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