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雄郡迎盛事,人文惠州溢光彩。
昨日,一個值得惠州文化界銘記的日子,“2020惠州文脈·花地西湖文學榜”年度頒獎暨“惠州市文化智庫”啟動儀式舉行,標志著首屆“花地西湖文學榜”出爐,惠州市文化智庫正式上陣,并于當天開啟第一場智庫“頭腦風暴”——惠州“十四五”文化發展改革規劃文化智庫專家顧問咨詢會。這是惠州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舉措,是惠州推動文化高質量發展、建設新時代文化強市的生動實踐,必將進一步提升惠州文化美譽度和影響力,增強惠州建設國內一流城市的自豪感和凝聚力。
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座城市、一方水土的根。從宏觀層面看,支撐我們這個古老民族走到今天,支撐5000多年中華文明延綿至今的,正是根植于中華民族血脈深處的文化基因。歷史和現實都表明,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惠州有著5000多年的文明史、2000多年的建置史和1400多年的建城史,數千年歷史演進積淀,造就了璀璨的縛婁古國文化、東江民俗文化、豐湖書院文化、紅色革命文化、改革開放文化等優秀傳統文化和時代先進文化。這些既是千年雄郡生生不息、不斷前行的文化基因,也是今天惠州建設國內一流城市的精神力量。
文以化人,文以聚力。建設一流城市須有城市文化自信,城市文化自信首先來自對城市歷史的認知和運用。一年前創刊的人文周刊《惠州文脈》“闡舊邦以輔新命”,通過省級主流媒體視角解讀惠州一流城市建設,梳理發掘千年雄郡文化內涵;此次設立“惠州文脈·花地西湖文學榜”,既為全國文學名家和文化名人搭建起了解惠州、走進惠州、書寫惠州的廣闊平臺,也為進一步培養發掘惠州本土文學人才開辟了新園地。1個多月前,在市委宣傳部的指導下,惠州報業傳媒集團發揮全媒體優勢推出“雄郡千年 青春惠州·探尋惠州之美主題系列報道”,通過本土主流媒體視角探尋歷史、現代、未來的方式,讓廣大讀者認識惠州、愛上惠州,凝聚建設一流城市的奮進力量……以當代文藝創作+主流媒體傳播,深入歷史、賡續文脈,為增強新時代惠州城市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提供了新路徑。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有容亦堅。建設一流城市須有一流的文化支撐,一流的文化支撐離不開一流的文化建設智囊。作為惠州文化建設中的一件大事,組建文化智庫,正是要通過開門問計,借力“外腦”提升惠州文化建設科學決策能力和水平。這是惠州推動文化高質量發展、打造一流文化支撐的有力之舉和創新之舉。昨日,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設計藝術院院長潘魯生,中國著名文化學者、文化史學家、散文家余秋雨等20多名國內和本土文化名家、行業專家作為首批顧問委員,正式組成“文化智庫”團隊,以專業站位為惠州文化發展提供調研、咨詢、論證服務,助力惠州“十四五”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科學編制、民主編制,必將推動全市文化建設邁上新臺階。
文化事業是美好事業,文化建設是惠民建設。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華民族正處于實現偉大復興關鍵時期,惠州文化強市建設就是要譜寫美好文化新華章,讓生活在惠州的老百姓有更多、更美的文化獲得感和幸福感。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和惠州城市得名千年的時間節點,讓我們以首屆“花地西湖文學榜”出爐和惠州市文化智庫正式啟動為新起點,再接再厲,全力推進文化強市建設,讓積淀深厚的惠州歷史文化煥發新風貌、新氣象,讓“嶺東雄郡”人文之花綻放惠州、香飄全國,為建設與世界級大灣區相匹配的國內一流城市凝聚新的強大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