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革命史,濫觴于東江。
從1839年在東江入海口的虎門銷煙到孫中山領導的惠州兩次反清起義,從兩次東征中國共產黨人播下紅色革命種子到中國第一批紅色區級蘇維埃政權建立,從紅色武裝東江縱隊抗日救國到1949年東江地區的全面解放,東江地區的革命斗爭跌宕起伏、波瀾壯闊、延綿不絕。回望百年歷史風云,東江地區多次革命運動被載入中國近代史和廣東革命史史冊。
位于東南沿海的東江地區,因與淪為殖民地的香港、被迫首批開放的廣州毗鄰,東江人民對西方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欺凌,有著最早且深刻的切膚之痛。近代以來,為了反抗封建主義統治和帝國主義侵略,從19世紀初反抗封建壓迫的東江會黨,到推翻清朝反動統治的辛亥革命,一代又一代的東江人民進行了英勇頑強的斗爭。
“五四”運動之后,東江有識青年彭湃、劉爾崧、阮嘯仙、黃卓如等抱著滿腔愛國熱情,四出找尋救國之道。在中國共產黨建立初期,東江地區尤其是惠州成為廣東接受和傳播馬克思主義最早的地區之一。
國民革命軍東征勝利和周恩來主政東江,讓革命的種子在東江人民心中生根發芽,加快了中共東江地方黨組織的建立和發展。1927年春,東江地區的黨員人數已達4000多人,占廣東全省黨員人數的一半,是大革命時期全國黨員人數最多的地區之一。
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帶領東江人民抗擊國民黨反動派數萬軍隊的進犯,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反“圍剿”斗爭。高潭區蘇維埃政府是中國的第一批蘇維埃政權之一,是中國共產黨東江地方組織第一次創建工農革命政權的偉大嘗試,為中國革命史增添了輝煌的一頁。
上世紀20年代末,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三大武裝起義(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中,有兩次武裝起義與東江地區發生了密不可分的關系。1927年,南昌起義軍余部、廣州起義軍余部先后到達惠州休整和改編。在中國革命遭遇嚴重挫折的時候,東江地區為革命保留了火種。
抗日戰爭時期,東江縱隊在7支華南抗日游擊隊中實力最強,對敵作戰次數最多、戰果最豐。當時整個廣東7支隊伍有2.8萬人,對敵作戰3000余次,其中東江縱隊武裝人數達到1.1萬人,對敵作戰1400余次,不愧為“廣東人民解放的旗幟”。
解放戰爭時期,在惠東安墩成立的粵贛湘邊縱隊百折不撓,浴血奮戰,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的多次進攻和大規模“清剿”,取得了一個又一個戰斗的重大勝利,建立了400多萬人口、縱橫千里的解放區。作戰部隊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由解放戰爭初期的400多人發展到3.8萬多人,為人民解放軍野戰部隊解放廣東鋪平了道路,為新中國的誕生建立了不朽的功勛。
東江革命無役不予,斗爭始終,堪稱是中國革命史的典型縮影。
廣東革命史,半部在東江。東江革命史,重心在惠州。
透過百年風云,在事關家國命運的三大歷史關頭,惠州人打響革命“第一槍”——“第一槍”,是堪當鐫刻到惠州城雕上的三個大字。
雄峙東江核心的惠州,自古以來彰顯著自己的生命張力,“敢為天下先”的精神融入古城肌理。特別是進入近代,惠州人秉承“嶺東雄郡”雄武基因,敢打“第一槍”精神在中國革命史中尤為顯著,并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不斷發揚光大。
——“第一槍”,是震驚中外的覺醒。辛亥革命期間,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十次反清起義中有兩次發生在惠州,分別為三洲田起義和七女湖起義,其中三洲田起義打響的反清革命“第一槍”,成為孫中山領導的近代中國民主革命的首次戰爭實踐。
——“第一槍”,是刺破黑暗的曙光。1927年八一南昌起義,打響了中國共產黨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拉開創建人民軍隊的序幕,擔任起義部隊前敵總指揮的正是被毛澤東稱為“共產黨的第一任總司令”的惠州人葉挺。
——“第一槍”,是佑我中華的不屈。抗日戰爭時期,日寇登陸惠州大亞灣,入侵華南,惠州軍民打響華南抗日“第一槍”,中國抗戰的中流砥柱之一東江縱隊首先在惠陽成立。
敢打“第一槍”精神,如熊熊火炬照亮了東江的夜空。“南粵紅棉”高恬波成為廣東第一個女黨員;惠州是廣東接受和傳播馬克思主義最早的地區之一;惠州成立中國最早的農會之一惠陽第三區(高潭)農民協會,誕生了全國首批區級蘇維埃政權高潭區蘇維埃政府;大革命失敗后,中共東江特別委員會發動了1927年夏季的“討蔣”起義、秋收起義和1928年的年關暴動,在全國首先舉起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旗幟,探索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揭開了東江地區土地革命戰爭的序幕……
惠州,這座千百年來的嶺東雄郡、近代以來的革命名城,見證了無數英雄兒女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赴湯蹈火、勇敢戰斗,戰勝一個又一個困難,奪取一個又一個勝利,迎來了黎明,迎來了新中國的誕生,迎來了祖國強盛、人民幸福,也必將迎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李朝榮 嚴藝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