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城鄉圍擋助力“向美而行”
惠州日報評論員
《惠州市開展城鄉圍擋整治實施方案》日前印發實施,劍指“違規搭設”“圍而不建”“超期占道”“臟亂差破”等問題,明確規范城鄉施工圍擋管理。按照方案,整治將在充分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通過最大程度的“減量、瘦身、退距、透綠”系列舉措,實現圍擋設置規范、安全、美觀,切實增強城鄉空間的通透性。可以預見的是,隨著方案的全面落實和“圍擋亂象”整治的推進,全市城鄉整體面貌和環境品質將進一步提升,惠州群眾的幸福感與獲得感將進一步增強和充實。
在工地外圍設置圍擋,是城市建設過程中一種通行做法,一定程度上既可以起到整潔美化的作用,也有利于保障施工安全。換言之,圍擋的設置和管理直接關系群眾出行安全和市容市貌顏值。現實中,一些圍擋因為違規不當使用和長期疏于管理,或“臟亂差破”,成為雜草叢生、垃圾成堆的“遮羞布”;或“圍而不建”“圍大建小”“久圍不拆”,長年擋住半條人行道。各種圍擋亂象,不僅浪費社會資源,封堵物理空間、破壞城市景觀,還給道路交通出行和周邊商戶經營造成困擾,引發群眾不滿,也帶來一些安全和衛生隱患。全市開展城鄉圍擋整治,全面清理和整治各類違規、不規范圍擋,確保圍擋設置符合標準、整潔美觀、安全可靠,還路于民、還綠于城,不斷提高城市規劃、建設、治理水平,是人民群眾對城市建設管理更加精細、人居生活環境更加美好的強烈期待,是惠州更高標準更高水平建設品質城市,加快打造廣東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的必然要求。
圍擋整治看似“小事”,卻是城市治理水平的一面鏡子。此次專項整治,以問題為導向,為任性“霸道”圍擋套上“緊箍咒”。從房屋建筑施工經審批占用人行道堆放大型構件以外材料不得超過10天的量化標準,到儲備地、空閑地塊“金屬網格圍擋圍蔽”的開放式設計規范;從結合農房風貌品質提升,“四沿”地區的重點整治,到“能拆盡拆、能透盡透”的民生考量,充分體現了制度剛性約束與治理柔性智慧的有機結合。整治圍擋亂象,各級各有關部門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壓實責任、鐵腕出擊,加快圍擋“瘦身”“拆退”“通透”,釋放公共空間,最大力度還路于民、還綠于城;各施工單位要從群眾的視角考慮問題,落實文明施工、安全施工主體責任,優化施工組織、提高施工強度、壓縮施工工期,最大限度減少對群眾生活和出行的影響。
整治城鄉圍擋,助力“向美而行”。圍擋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圍擋使用規范與否考量城市管理水平。一座城市的品質,常常體現在對精細化管理的較真;城市治理的答卷,往往就寫在井蓋是否平整、路燈是否明亮、圍擋是否規范這些“基礎題”里。城鄉圍擋整治,拆除的是有形障礙,通透的是城市風景,凝聚的是人心認同。期待隨著圍擋整治深入開展,更多“攔路虎”變身“風景線”,更多人在細微處感受惠州城市“向美而行”的溫度與精度。畢竟,真正的高品質城市,不在于有多少高樓大廈,而在于能否讓每一個生活其中的人,走得順暢、住得舒心、看得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