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東縣白盆珠鎮,擁有粵港澳大灣區最大水庫——白盆珠水庫、粵東南第一峰——蓮花山。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2016年潮惠高速開通,拉近了白盆珠與汕尾、潮州以及廣州、深圳等城市的距離,實現了與縣內沿海地區的對接。白盆珠鎮具有生態優美、地熱資源豐富、區位交通便捷等綜合優勢,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讓這個山區小鎮種植、加工、旅游、康養等產業逐漸興起。
白盆珠水庫自然環境優越,是種植好茶的先天條件。
在過去,由于交通閉塞條件落后,不少村民紛紛走出家門,外出經商創業謀發展。近年,白盆珠的發展吸引不少本地人回鄉,助力家鄉的產業振興,雙金村村民賴祝平就是其中一位,甚至更早一步。年輕時到江門鶴山打拼多年,用汗水與智慧贏來生意掙下資產,46歲那年卻毅然舉家遷回家鄉,彼時離潮惠高速開通還有一年,賴祝平卻深信家鄉將迎來發展熱潮。
巖茶必須種在丹霞地貌砂包土上,才能出好茶。
有著土地情節的賴祝平,出走半生之后歸鄉卻想當回“農民”。深入了解白盆珠對種養業生態環保要求后,他考慮了很長時間到底要種什么?常言道,自古香茗出深山,好山好水出好茶。白盆珠的碧水丹山礦物質豐富,有“山田香土赤如沙”美譽,這里是惠東的茶產地之一,“蓮花山茶”更獲得“廣東省第三屆名特優新農產品”稱號。
工人在采茶。
種茶!下定決心后,賴祝平沒有盲干。他先請來聯合國國際生態生命安全科學院院士劉宗超,到白盆珠調研土質、水質、空氣、光照、溫度等環境因素,最后根據當地難得的丹霞地貌和土壤結構種植巖茶。由于白盆珠水庫保護區性質,茶園開發種植必須嚴格符合生態環保要求,這也是劉宗超院士對賴祝平的要求——要種生態茶。
機器采茶。
從2016年種下第一批巖茶,賴祝平的茶園實行分區種植、錯時采摘,采用古法技藝、分時制作,種植、除草、除蟲等采取科學精細管理,不噴灑農藥。每一批茶,從種植到采摘14個月,制茶過程半年,往往10斤青茶出1斤成品。
晾曬茶青。
搖青。
殺青。
烘茶。
毛茶晾放。
烘焙出茶。
經過多道工序,終出一道好茶。
2019年,賴祝平為茶園出產的巖茶申請了注冊商標——仙圣丹霞。如今,茶園面積超過200畝,種植鐵羅漢、奇丹、北斗、百瑞香、金觀音、黃觀音、奇蘭、肉桂、水仙等9個品種,每年出品茶葉1萬公斤。從高空俯視茶園,層疊的茶樹圍繞著黑色的巖石,梯田般的綠色將青山打扮得格外有層次感,與遠處的一池碧波相互輝映。站在茶園山頂,白盆珠水庫就在眼前,正像一壺好茶待好水來泡。
采茶。
7月的太陽來得早。每天一大早,茶園里已忙成一片,工人用采茶機將長出的嫩芽嫩葉收割,為了保證茶的品質,采摘要保證在中午前結束,然后馬上送到制茶廠進行挑選、搖青,僅僅搖青就要10小時,確保茶青不過夜。
泡上一壺茶園出產的新茶,烏龍茶特有清香味撲鼻而來,甘醇順滑潤喉,淡香留于唇齒。配上7月嶺南佳果龍眼,茶香延長了果香,茶甘又解桂圓甜,相得益彰。
種茶就要懂茶,賴祝平多年來研習品茶,早已茶不離口,他不僅推廣自己的茶,更推廣白盆珠的好茶。近年來,白盆珠優越的生態環境成為鄉村旅游亮點,橫江村、白馬村更是因為鄉村旅游帶來的效應,成為深莞惠城里人的網紅打卡點。如今,每年慕名前來白盆珠的游客逾15萬人次,賴祝平希望通過旅游帶動種茶加工做大鄉村經濟,讓更多的游客能接觸到白盆珠茶,愛上好山水浸潤出來的好茶。
文 惠州報業全媒體記者李向英 香金群
圖/視頻 惠州報業全媒體記者楊建業 湯渝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