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味道,叫做“外婆的味道”。在博羅縣觀音閣鎮,每逢中秋佳節,外婆都會給外甥送一個月光餅,既是過節,又是美好祝愿。這是外婆給外甥的舌尖美食,更是愛。這種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外來媳婦鄒新友嫁到觀音閣30多年。做外婆后,她也延續了這一傳統,每年中秋給外甥買一個月光餅。她說:“祝愿孩子們心想事成,圓圓滿滿,身體健康。”觀音閣人林麗思從小就收到這樣的厚愛。她說:“小的時候期待外婆到來,期待的是那口美味。現在長大了,更期待,外婆的關愛暖暖的。
每當月圓夜,情更濃。作為外婆味道和美好祝愿,月光餅一直讓觀音閣人回味無窮。傳承技藝,傳遞真情,這是觀音閣人的心愿與責任。在博羅縣觀音閣鎮,有家老店一直在堅守。120多年間,他們5代傳承人,替“外婆”表達著長輩對晚輩的祝福。
制作完成的月光餅。
這家百年老店——德源樓餅家創于清朝光緒年間。根據餅?家記載,在清朝光緒年間,創始人李玉田在外學藝回到家鄉,創建了德源樓始祖店——玉興樓。外婆每年中秋節給他贈送一個月光餅,讓他特歡喜,那種味道經久不忘。他想憑自己的手藝,制作屬于客家人更喜歡的味道。于是,他憑借所學技藝,改良了月光餅,廣受喜愛。這既是營生,更是寄托了他對外婆的思念和對童年生活的美好回憶。
制作月光餅所需的餡料。
德源樓月餅(糖果)制作以純手工制作為本,在延續客家月光餅等傳統技法基礎上,結合博羅獨特的歷史人文,形成了有別于一般客家廣式月餅制作的獨特制作工藝。
好材出好餅。從原材料開始,他就嚴把關。以匠心把好每一道工序,選料、熬制砂糖漿、烤制粉料、攪拌、壓制、包裝,每一步都用心用情,讓外婆的味道令人心馳神往。起初,月光餅材料極之簡單,只是白砂糖、麥芽糖、黑芝麻與糯米粉,但手工制作程序比較復雜,因此做出來的月光餅酥軟、香郁,入口會慢慢溶化。而今,加入核桃、仁杏等餡料。
將備好的餡料和糕粉倒進攪拌機攪拌。
傳承百年,匠心不變。2016,觀音閣德源樓月餅(糖果)制作技藝入列惠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今,百年老店由第五代技藝傳承人李曉聰、一個干勁十足的小伙在主理。他說:“入列非遺是對我們堅守的肯定,我們將更好地把這種文化傳承下去。”在月光餅的生產中,他秉持了月光餅的制作技藝以及匠人、匠心。緊跟時代步伐,在攪拌、壓制兩個工序融入機械化,提高了生產效率。
在攪拌得過程中還要再加入糖漿。
機械攪拌比起人工,攪拌得更加均勻快速。
制作月光餅,將糕料倒進模具內,然后用手把餅按壓平整。
德源樓在壓制工序也融入機械化,機器壓制一塊月光餅只需要十幾秒,大大提高了效率。
德源樓在壓制工序也融入機械化。
手工按壓成型的月光餅。
堅持傳統制作工藝,保持客家風味,是傳承人的堅守。而今,中秋將至,李曉聰和工人員一起用情、用心制作月光餅,讓外婆的味道溫暖“外甥”們的心。
文:惠州報業全媒體記者李燕文 朱麗婷 通訊員林麗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