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總有一種味道,走遍天涯海角,也無法忘懷;總有一種回味,踏遍千山萬水,也縈繞心頭。
美食是故鄉最美好的饋贈,味道是游子最深刻的記憶。你記憶中的惠州味道是什么?熟悉的味道、媽媽的味道、兒時的味道、家的味道……嘗到的時候平平淡淡又很開心,久不相見的時候牽腸掛肚又百轉千回。
或許美食的動人之處就在于此,把味蕾和情感直接相連,融入生活的血脈,最后成為記憶中的一部分。
時代在變,傳統不變。千百年來,在漫長的時光流動中,人們對惠州味道的情感依然溫熱而持久。
客家九大碗。 惠州日報記者黃尉宏 攝
美食不僅是一種記憶更是一種習慣
新客家,老客家,來到惠州就是一家。在遍布街巷的客家菜館,幾乎每位老板在點菜時,都會心領神會地對新老客家人說:“要不要來份東江釀豆腐?”
東江釀豆腐可以說是惠州味道的招牌菜。餐館后廚,東江名廚李宏坤忙著制作這道拿手好菜。他在豬肉里加入魚肉等剁碎,再加入一些馬鮫咸魚,然后用醬油、生粉、油、鹽、胡椒等調味拌勻,餡料就完成了。
傳統的東江釀豆腐,選用的是鹽水豆腐。釀豆腐是個手藝活,可得把握好力度。李宏坤在每塊切好的豆腐塊中間用筷子劃個小口,然后把肉餡釀入其中。釀好的豆腐煎成金黃色,端上餐桌時,釀豆腐通體呈現出誘人色澤,食客趁熱送入口中,鮮甜嫩滑、入味,讓人心生歡喜。
如今,隨著社會發展,東江釀豆腐也有了一些創新,例如在肉餡中加入蒜蓉、馬蹄、蓮藕或是韭菜。不過,在李宏坤看來,東江釀豆腐口味的改變,或許是為了迎合其他地方的食客,讓更多人吃上合口味的東江釀豆腐,但不管怎么改變,惠州人對東江釀豆腐都有一種不變的情懷和記憶。
仍圖釀豬皮是惠州家喻戶曉的特色菜。仍圖居民孫達幫做釀豬皮30多年,兒子孫滿球傳承了他的手藝。
一道釀豬皮,是時光的凝聚、手藝的積淀。除了前期晾曬烘烤豬皮,單是釀豬皮和做肉丸,就要持續忙活7個小時。
每天凌晨3時多,孫達幫一家人就起床開始干活。凌晨4時,預訂的豬肉已送到家里。選取肉材很有講究,一般只選用后腿肉和背肉,瘦肉比例要占到豬肉總重的八成以上。片豬皮、切豬肉、攪拌、釀豬皮……一家人忙個不停,一連串的工作全部完成后,已經是上午10時多。
每天上午,孫滿球都會帶上自家的釀豬皮到仍圖圩鎮市場里銷售。小巷深處一棵百年古樹下,孫達幫家的小店早早開門迎客。雖說小店遠離喧囂鬧市,但總是有許多熟客生客來買上一點釀豬皮。對不少人來說,吃釀豬皮,不僅是一種記憶,更是一種習慣。
碌鵝;葜萑請笥浾呶衡m 攝
“無鵝不成宴”,最香是碌鵝
在潼湖鎮廣和老街,一間看似不起眼的小餐館醇香四溢,老師傅黃想明每天清早五六點就和妻子忙活開來。
宰鵝,用的鵝必定是生長時間逾百日的走地鵝,體重在7斤半至8斤半為佳;ㄒ粋小時手工將鵝毛除盡、洗凈內臟,隨后將鵝控干水。爐子里點燃稻草,把鵝在油鍋里滾一遍,讓表皮緊致鎖住肉汁,然后加入醬油、水,入鍋燜。
廣東有“無雞不成宴”的說法,在潼湖鎮、瀝林鎮,則是“無鵝不成宴”。碌鵝是一道大菜,逢年過節、紅白喜事、宴請賓朋,都少不了碌鵝。
黃想明做了20多年碌鵝。很多外地人疑惑,碌鵝的“碌”字是什么意思?其實,“碌”是本地話,鵝在油鍋里要不停翻動,“碌”即翻轉的意思,碌鵝之名也由此而來。碌鵝的制作看似簡單,實則考驗掌勺人對火候、時間和調料的把握。黃想明說,碌鵝制作成敗最關鍵的是收汁,用勺子不停地把汁水澆到鵝身上,這樣鵝的色澤、味道才能均勻。
裝盤上桌,夾一塊入口,鮮香醇厚,肉緊不柴,讓人回味無窮。20多年寒來暑往,黃想明推崇大道至簡,一道經典的美食,讓近至惠州市區、深圳、東莞、河源,遠至哈爾濱、烏魯木齊的食客,惦念不已。
東江蜆勾起人們的童年記憶
東江和西枝江盛產河蜆,自古以來,是惠州人的食物來源之一。因此,有人說:“東江蜆養活了惠州古人!奔幢愕搅私裉,看似微不足道的蜆,依舊是惠州人難舍的地道美食。
東江邊的博羅縣羅陽街道江東村,村里人以前多以打魚為生,幾乎家家戶戶都腌咸蜆。經過腌制的江東咸蜆,口感咸、辣、鮮,一吃不忍收口。
當地居民張麗勤祖輩都制作咸蜆,小時候常看母親做咸蜆。如今,她在羅陽街道的一條街上開了家傳統小食店。她坐在房子一角,動作嫻熟而輕快地剁著蜆。剁好的蜆,用開水煮過,加入鄉下人自制的黃豆醬、辣椒、花生油、鹽、蒜米、薄荷、酒等一起炒,炒出來的咸蜆內里鮮甜、外表咸香濃郁。
節假日,很多從外地回來的本地人,會特意來吃咸蜆。輕輕咬開蜆殼,嫩嫩的蜆肉伴著鮮甜的汁水進入口中,熟悉的味道勾起了人們童年記憶的片段。
時代流光溢彩,美食層出不窮。于繁華中,人們對惠州味道依然保留著樸實的飲食習慣和獨特的味覺審美。
無論是東江鹽焗雞、釀三寶、梅菜扣肉、客家九大碗、東江河鮮等東江菜,還是惠州梅菜、鎮隆荔枝、黃酒等惠州土特產,或是阿嬤叫、艾角、橫瀝湯粉、糍粑、馬仔等惠州小吃,我們更該感激的,是那些依然在堅守這些傳統美食制作手藝的人們,讓我們至今不忘家的味道。
東江鹽焗雞。 惠州日報記者王建橋 攝
尋味惠州
東江鹽焗雞
在廣東,有一個說法叫“無雞不成宴”。東江鹽焗雞是東江傳統名菜之一,流行于梅州、深圳、惠州、河源等地,現已成為享譽國內外的經典菜式。在惠州,東江鹽焗雞是雞宴中的頭牌,是惠州客家菜館菜單上必不可少的菜式。2015年,鹽焗雞烹飪技藝被列入惠州市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吃過東江鹽焗雞的人,都會對它的皮脆、肉滑、骨香留下深刻印象。東江鹽焗雞名揚天下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獨特的制作工藝:需要炒熱大粒海鹽,利用海鹽炒熱后的鹽氣將雞慢慢焗熟,完全有別于市民所熟知的烹調方式,所以常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梅菜扣肉
梅菜扣肉是惠州家喻戶曉的傳統菜肴,與東江鹽焗雞、東江釀豆腐并稱為“惠州三件寶”。
現代人很少吃肥肉,但在惠州,若你見到一盤顏色醬紅油亮、湯汁黏稠鮮美、扣肉滑溜醇香、肥而不膩的東坡梅菜扣肉時,會將自己制定的不吃肥肉的誓言拋于腦后,痛快淋漓地大吃一通,完全停不下來。
梅菜扣肉精選梅菜芯、上好五花肉,要經過煮、炸、燜、蒸等工序,原湯勾芡,肉爛味香,肥而不膩,咸中略帶甜味。據說這道菜是蘇東坡謫居惠州時,教當地廚師仿照杭州東坡肉的做法,配上當地特產梅菜創造出來的。
鎮隆荔枝
北宋蘇東坡“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詩句讓惠州荔枝名揚四海。
在荔枝成熟季,惠陽區鎮隆鎮批發交易市場,熙熙攘攘的人群與一筐筐鮮紅的荔枝交相輝映,勾勒出一派豐收的場景。
惠陽區鎮隆鎮是惠州最大的荔枝生產專業鎮,樹齡超過600年的古荔枝樹有13株。上世紀80年代,鎮隆鎮大規模引進桂味、糯米糍等優良荔枝品種。經過近40年的選育栽培,當地獨特的地形和土壤孕育出桂味特有的清甜爽脆,成為惠州的一張“名片”!版偮±笾Α爆F為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品牌。
阿嬤叫
“阿嬤叫”是惠州最出名、最獨特的小吃之一,已有300多年歷史。在許多惠州人的童年記憶里,都少不了阿嬤叫的味道。2014年4月17日,由廣東省文聯、廣東省民協等聯合發起、歷時近一年時間的“美味廣東——尋找廣東十大傳統美食之鄉”活動揭曉答案:阿嬤叫入選“廣東百種傳統特色小吃”。
如今,在橋西街道金帶街、西湖商業步行街一帶,仍有小販在擺賣這種傳統小吃。阿嬤叫以白蘿卜絲、蝦米、肉粒和上調好味料的米粉和面粉漿,用小網簍舀起放進沸油鍋中慢火炸成小碗狀,外酥內軟,有蘿卜的清香而不油膩。
橫瀝湯粉
說到惠州最本土的米粉,當屬橫瀝湯粉。橫瀝湯粉是惠州小吃的傳奇,曾被評為“惠州十大名小吃”之一,由鮮蝦、豬筒骨、豬皮肉丸等熬制而成的獨家湯底,是橫瀝湯粉賴以成名且擊敗其他湯粉類入列“惠州十大名小吃”的重要武器。
一大勺河粉放入鍋中,撈起入碗,加入湯汁,舀上配料,短短四部曲,一碗熱氣騰騰的橫瀝湯粉就這樣出爐了。在惠州民間經常流傳一句話:“來惠州沒有吃過橫瀝湯粉就等于沒有來過惠州!笨上攵獧M瀝湯粉在市民心中的重要性。
東坡肉。 惠州日報記者王建橋 攝
網友說
“Arico”:爸爸喜歡帶我去一個做糍粑的叔叔家里做客,他們是全家出動做糍粑。用石錘將蒸熟的糯米飯捶打至泥狀,然后捏成丸子形狀,放入鍋中慢蒸,出鍋后粘上油狀糖,甜而不膩,唇齒留香。有人問他為什么不用機器制作糍粑,叔叔說:“機器制作確實簡單,但是不好吃,還是這種自己做的比較好吃!蔽衣犕晷睦镆徽。好吃就是他們十年如一日堅持手工制作,他們是最淳樸的手工制作者。
“駱錦camel”:我是橫瀝人,我是橫瀝湯粉的忠實粉絲,從小吃到大,每次去鎮上,我基本上都會去吃一碗湯粉,F在我在外面工作了,偶爾回到橫瀝,還是一如既往。橫瀝湯粉對我來說,是一種情節,家鄉的味道!
“Motton”:門口有一檔老奶奶老爺爺有賣,讀書(上世紀90年代末)的時候沒什么零花錢,都是省下早餐錢偶爾買來吃一下。前幾年(2014年)過年的時候回到惠州也還遇到了,看到老爺爺老奶奶比之前蒼老了好多,心里既有滿滿的懷念,又有歲月不饒人的感傷,當時就把所有已經做好的阿嬤叫全部買了下來,大概有十四五個吧。接近20年過去了,也沒怎么漲價,從5毛錢漲到1塊而已,算很經濟實惠的了。這兩年路過三中,卻沒有再一次看到過老爺爺老奶奶,不知道他們健康狀況如何,有一些擔憂,但不敢去詢問,希望他們健健康康,長命百歲。
“aojnv”:惠州特產是喜慶的味道,無論是尋常日子,還是傳統節日,都能在這里找到想要的快樂。
“嗨嗨嗨”:惠州美食是夜晚飄散的煙火氣,是藏在各個巷子里的獨特的手藝,是一邊閑聊一邊嬉笑的快樂,是代代惠州人傳承的饋贈,是出門在外多年仍然記掛在心中的念想。
統籌 惠州日報記者周覓
采寫 惠州日報記者陳春惠
實習生王靖
總策劃
蔣勤國
總統籌
王昆發 張錦坤 于澤 李朝榮
協 調
李建國 謝超平 盤科 龍生財
(來源:2020年10月19日《惠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