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辛亥)秋,陳炯明與東江諸同志咸集香港灣仔某街二十二號會商,圖謀起義。會商議決推舉陳炯明為總司令,林激真為總參謀長,鄧鏗為西江司令,嚴德明為東江司令,丘耀西為博羅司令,其余各同志如林海山、鄧伊臣、李子先、歐陽俊、丘耀西、梁鏡球、廖尚果、廖容等擔任各方運動。馬育航、鐘秀南、周醒南等擔任籌劃餉糧,議定分路出發。其中陳炯明率鄧鏗等先入淡水,設辦事處于鄧伊臣(鄧鏗之父)之家,籌劃進攻惠州,嚴德明由水口率隊助之;林激真、丘耀西、梁鏡球等由蘇村、向水進攻博羅。
辛亥年間駐守惠州的陸軍提督秦炳直。 本版圖片 惠州報業全媒體記者嚴藝超 翻拍
1911年農歷8月初,陳炯明、鄧鏗等人首先在淡水發動當地農民和手工業者百余人圍攻淡水警署,繳槍三十余支,子彈千余發。隨后參加起義者愈來愈多,兩日之間發展到五百余人。其次是嚴德明在水口各鄉發動,參加起義有六百余人;陳經(白芒花人)在白芒花各鄉發動,參加起義約四百人;丘耀西(麻莊人)在麻莊各鄉發動,參加起義三百余人;還有陳焯廷、謝子瑜、黃德修等三人,分別到其他各地發動,參加起義共有三隊,每隊約有三四百人。上述各支起義民軍共約三千人,槍支有千余桿,其他使用武器如戈矛、鐵棍、鋤頭、扁擔等。起義民軍稱“循軍”,扛著“井”字旗,共編成七個大隊,陳炯明為循軍司令,嚴德明、鄧鏗、陳經、丘耀西、陳焯廷、謝子瑜、黃德修等七人為循軍七個大隊的大隊長,其中鄧鏗兼司令部參謀長。農歷9月8日,循軍各隊舉起革命旗幟,到平潭白泥塘一帶集中,布置駐守陣地,準備進攻惠城。
當時駐惠州的廣東陸路提督秦炳直聞報,一面令惠州知府徐書祥籌辦團練局,委梁靄人為局長,廖雨生、李望山、秦序東、張紹緒等十余人為局紳,就地招募練兵,糧餉由局自籌,槍彈由提督發給,兩天內成立;另一面又調各地巡防營兵到惠城候命。農歷9月8日,派洪兆麟統帶巡防營兵(多系湖南人)一營和炮兵一隊,駐守飛鵝嶺及其附近山區村落。許德普統帶巡防營兵一營和炮兵一隊,駐守惠州府城。另有許部一營駐守歸善縣(今惠城橋東)城。還有巡防營兵約三百人駐守環城一帶。兩城城門均有兵巡守,除府城大東門和縣城西門留為交通孔道,仍舊開放外,其他城門一律關閉。
民國時期的飛鵝嶺。
農歷9月9日拂曉,循軍千余人由白泥塘出發,目標是奪取歸善縣城。時清兵巡防營六百余人集合在饅頭嶺 (今文頭嶺)。民軍在饅頭嶺與清軍相遇,兩軍交戰約五小時,互有進退和傷亡,清軍以民軍英勇,不敢戀戰,退守原防地。次日,戰況仍呈膠著狀態,未分勝負。農歷9月11日,兩軍激戰于馬鞍,民軍卒沖破清兵防地,占據了二圣宮。革命軍大隊長陳經英勇過人,身先士卒,帶頭沖鋒陷陣。因后續人員跟不上,陳經孤身奮戰,不幸被清軍捕獲,后被押往府城萬石坊斬首示眾,喋血街口。與此同時,廣西人王和順組織“惠軍”,亦同日舉事,目標奪取惠州府城,本人任司令,惠州人陸梅任副司令,被清軍洪兆麟阻于城南飛鵝嶺。王和順與洪兆麟血戰七晝夜,雙方相持不下。
農歷9月12日,駐縣城清軍出城進攻,卻被循軍分路包圍猛擊。由于循軍愈戰愈強,清軍畏縮不前,敗退回防固守。秦炳直因戰事失利,密電兩廣總督張鳴岐請求派兵援助。農歷9月13日,清軍停戰。紳商各界傳說紛紜,有說秦愿意獨立或投降,以消戰禍,有說秦炳直與師爺何性明(清舉人,秦的幕友)兩人約定,誓不投降,抱著與城俱亡的決心,并命守城的許德普在兩城通衢地下暗藏火藥地雷,準備民軍入城時,放火焚炸。加上秦炳直因懷疑紳商各界和留省學生與陳炯明、鄧鏗等有舊交,唯恐他們造謠和擾亂軍心,為陳、鄧作內應,遂于農歷9月15日派出巡查隊到城中各處偵緝,并派巡防營兵圍繳團練局搶械。當時局紳們驚惶失措,各自逃避。將近黃昏時候,秦炳直命府城大東門和縣城西門,半開半掩,來往行人均受檢查后方得出入。又在大東門城樓上,裝置大炮,對著最繁盛的水東街和縣城西門一帶。惠人得此消息,無不驚心動魄,憤恨填胸,大家認為除了運動巡防營官兵起義以外,別無解救良謀;莩羌澥棵缰滦排c洪兆麟有友誼關系,遂由苗致信密函勸其自動起義,免致全城涂炭。加之惠城紳士廖計百、林羨知等從中推動,洪兆麟終于醒悟,脫離清軍起義,帶所屬兵馬撤出飛鵝嶺。
農歷9月l6日,秦炳直接到洪兆麟起義的信息,立即商于其師爺何性明。何說:“大事去矣!”遂欲自縊于提署西廂之記室,以踐前約。當時秦的老母妻子圍在秦面前,乞求其珍重生命,靜候調解,秦猶豫未定。加上廣東水師提督李準被林冠慈、林敬岳炸傷后,知滿清大勢已去,遂通過革命黨人李紀堂介紹接洽胡漢民,率清軍水師投誠革命軍,并“屢次函電并專輪赴惠,勸秦提(炳直)止戰。”最后惠州知府徐書祥前來相勸,并提出獻城意見,秦乃首肯。于是惠州知府徐書祥令歸善縣知事閻夢菊為惠城官方臨時代表,往革命軍司令部協商獻城的辦法,不久得到圓滿解決。其內容:一是駐在惠州的巡防營兵先集中于府城,聽候革命軍收編;二是軍事交接完畢后,由司令部派兵員保送秦炳直及其家屬回鄉。農歷9月17日上午,駐縣城巡防營全部移駐惠州府城,聽候收編。午后,革命民軍進駐縣城維持秩序,同時暫設革命軍司令部于學宮。農歷9月18日早,駐府城的巡防營兵約一千人秩序井然,鵠立于提督衙門前面街道上聽候收編。不久翁式亮和鐘鼎基率所屬民軍分別從三多祝、蝦村來惠州革命軍司令部報到。
農歷9月19日,廣東陸路提督秦炳直獻城,惠州光復。秦炳直下令開通府城東門,恢復與縣城的交通,然后偕同僚、家屬先避難元妙觀,后革命軍送其白銀一千回湖南老家;葜葜鞎、歸善縣令閻夢谷皆投降,清水師將官張叔謀也從東江駕船來降。是日上午八時左右,陳炯明、鄧鏗等統率所部士兵,由縣城出發,經水東街過浮橋直進府城,沿途商店燃放爆竹歡迎。各隊民軍相繼進城后,由循軍司令陳炯明領銜發出布告剪發和安民,易歸善縣為惠陽縣。
(作者:何志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