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園區是一個地區工業發展的重要載體。產業園規模大不大、管理是否規范、產業集聚度高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當地的工業發展質量水平。
惠陽區工信局提供的資料顯示,該區共有9大產業園區,其中秋長、三和、新圩、鎮隆四大園區去年實現產值超百億元。但是,由于產業用地分布不集中、用地效益較低等原因,惠陽的產業園區打亂分散在全區9個鎮(街),普遍存在規模不大、產業不集中、管理缺位、配套不完善等問題。
從發達地區經驗來看,產業園區的發展趨勢是“科產城人”高度融合。對標發達地區,惠陽產業園區當務之急在于整合土地資源,完善管理和配套,擺脫粗放式發展的困局,實現1.0版本到4.0版本的跨越。
這是惠陽區鎮隆鎮的萬里工業區,由于園區沒有門衛,大門完全敞開。
問
產業園區散亂小,“馬路經濟”特征明顯
調研采訪組發現,惠陽的產業園區以鎮(街)為主體打造,即一個鎮(街)就是一個產業園區。因此,這個廣義概念上的產業園區實際上是由鎮(街)轄區內的數個產業園組成的。
比如,淡水產業園區分為新橋與洋納兩大工業區,兩個工業區相距約6公里,雖然都以智能硬件、新材料、供應鏈為主導產業,但在產業上并沒有太多聯動。鎮隆產業園區則分為萬里工業區和龍翔工業園,兩個園區相距約8公里,兩個園區的企業基本“各自為政”,沒有在產業互補上形成優勢。
此外,由于一些園區規劃區內居民人口多、建設用地少,加上一些地塊掌握在私人或企業手中,導致可使用的平整土地少,造成現有的產業園區規模大小不等,散落在各地,“馬路經濟”特征明顯。
據惠陽區工信局統計,2017~2018年,該區供應工業用地51宗,未動工的有20多宗。今年4~6月,該局會同區自然資源局、區績效辦及各鎮(街),推動10多個項目開工建設。如果再將時間追溯至2016年之前,該區供而未用的工業用地則超過100宗。
調研采訪組了解到,位于三和街道的惠陽經濟開發區已供地未動工的工業用地有16宗,面積達26萬平方米。位于永湖鎮的鴻海新材料產業園目前還有約30家企業未動工建設。
為何供出去的土地遲遲無法開工建設?調研采訪組分析認為有4個原因:一是征地工作未完善,政府沒有完全實現土地“三通一平”、“凈地”出讓;二是以前用地規模指標和城市規劃脫節,土地“看得到用不著”;三是企業存在投機心理,以經濟下行壓力、產能下降、資金短缺等理由延遲報建施工;四是受高壓線、道路、河道規劃控制調整的影響,企業無法按照現行規劃條件制定合適的設計方案。
與供而未用土地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由于連片可用土地緊缺,隨著大批項目落戶發展,現有土地資源和新增用地指標難以滿足發展需求,企業“排隊等地”現象比較常見。
同時,由于毗鄰深圳的區位因素,很多產業園區早期引進項目時對低端企業“來者不拒”,生產附加值低,導致園區內工業項目布局零散,規上工業企業少,未能形成集聚輻射效應。
比如,位于良井鎮的銀山工業區以早期引進的41家企業為主,其中規上企業僅9家。去年,良井片區內有只有11家規上企業,完成規上工業總產值10.2億元,產值億元以上的企業只有4家。
管理缺位,工業園成“生態園”
日前,調研采訪組來到鎮隆鎮萬里工業區采訪。剛走進園區,就看到十幾頭牛趴在工廠外面的道路邊納涼。園區的道路上,不時有當地村民趕著牛群悠閑地走過。
“牛糞拉得到處都是,一到下雨天,整個工業區都是臭烘烘的!”說起園區的牛,濠瑋電子科技(惠州)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蘭美華頗為感慨。
為何工業園區里面會有牛?蘭美華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園區沒有門衛,大門完全敞開,牛狗羊等家畜自由出入,久而久之,這些家畜就把園區當作“家”。
據悉,萬里工業區成立于2002年,建設面積約100萬平方米。當初,整個工業園區由一家企業打包拿地,然后再分割出售給進駐企業。如今,地賣完了,企業也基本撒手不管了,整個工業園區陷入無人管理的尷尬處境。
調研采訪組了解到,萬里工業區有很多私人建的廠房出租,企業只要過來就能租到廠房。園區在產業分類上沒有具體規劃,政府在前期也沒有在招商上進行充分引導。園區的道路維護和衛生保潔缺乏管理,入駐企業“自掃門前雪”,整個園區處于“自由松散”狀態。
“園區管理好不好,關系到企業能否安心搞生產謀發展。”惠州信興榮電業塑膠有限公司總務行政部經理楊主金說,現在園區連個管理機構都沒有,沒有門衛、沒有保安、沒有清潔工,企業怎能安下心來搞生產?
從產業園區的發展歷程來看,大致可以分為4個階段:一是自由發展,主要特征是“村村點火戶戶冒煙”;二是傳統的工業園模式;三是“產城人”融合發展;四是“科產城人”融合發展。
調研采訪組發現,萬里工業區這種狀況在惠陽并非個例。除了惠陽經濟開發區等少數由政府主導、規模較大、發展相對集中的產業園區,惠陽大部分產業園區依然處于第一或第二階段,即產業園區1.0或2.0版本。
園區配套不完善,工廠難留人
除了管理混亂,周邊配套設施不完善也制約了產業園區發展。
以萬里工業區為例,該工業園區位于鎮隆鎮與仲愷高新區陳江街道交界處,因此園區內很多企業的員工是從陳江招聘過來的。
由于該園區周邊是農村,缺少商場、酒店等娛樂消費設施,許多企業的員工選擇在陳江居住和消費。惠州信興榮電業塑膠有限公司就有100多名員工住在陳江街道,為了留住這些員工,公司每天安排大巴接送員工上下班,無形中增加了企業負擔。
據悉,當地曾開通一條萬里工業區到鎮隆鎮的公交線路,但因乘客太少,幾個月后就停止運營了。“工業園區的工人基本都往陳江走,但是到陳江的公交線路只有一條,稍晚一點就搭不上車。”蘭美華說,正是因為公共交通配套不完善,導致園區企業招人很難,有的工人過來工作一兩個月就走了,企業長期面臨用工缺口。
作為全區兩個正式掛牌的產業園區之一,位于三和街道的惠陽經濟開發區,1997年經省政府批準設立為省級開發區。盡管掛上了省字號招牌,但惠陽經濟開發區在園區配套設施方面仍有許多不足。
廣東圣源恒科技有限公司廠長于高潮說,園區內道路設計寬度不夠,加上小車亂停放,導致企業的運貨車輛難以進入廠區,不僅造成園區內交通擁堵,而且影響企業生產。此外,一些企業反映園區內垃圾隨地丟棄,衛生狀況不好,園區還普遍存在自來水水質不佳等問題。
今年3月,園區企業惠州市遠超實業有限公司舉辦經銷商大會,但是企業負責人在園區周邊找了一圈,都找不到能夠容納2000多人居住消費的酒店。無奈之下,企業只好將會議地點改在惠東巽寮。
策
1整合土地連片開發 開展產業集群招商
惠陽的條件這么好,為什么產業園區沒有發展起來?調研采訪組認為,正因為有著臨深優勢,以前都是企業和項目主動找上門,所以政府沒有很好地主動做城市規劃和產業規劃,沒有形成高端的產業園區,靠項目來拼湊,產業不集聚,功能不配套,導致項目質量不高。
如今,惠陽的城市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已經實現融合。調研采訪組建議,惠陽當務之急是通過依法提前收回、解除合同、協議收購等多種方式,不斷盤活閑置低效的國有建設用地,切實保障重點建設項目用地需求。政府要盡最大能力將能用、可用、應用的土地利用起來,結合現有S357和S358兩條新興產業帶發展規劃,布局建設一批高端產業園區,為工業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今年9月,《惠陽區產業投資項目管理實施意見》公開征求意見。根據實施意見,該區對新引進的項目制定經濟指標。比如投資強度方面,精細化工業不低于4000元/平方米,汽車零部件及裝備制造業不低于5500元/平方米,電子信息業及其他類型工業不低于5500元/平方米。對入駐園區的項目,政府與企業簽訂產業監管協議,約定項目的投資強度、單位產值、單位稅貢。今年,位于三和街道的嘉民物流產業園就因為沒有完成產業監管協議制定的稅收目標,向政府補繳了3100萬元稅收。如今,該企業已經啟動二期項目,決定不做物流,而是引進新工業項目實現企業轉型升級。應該說,這是惠陽在提升產業園區發展質量方面積極探索,邁出的堅實一步。
調研采訪組建議,惠陽產業園區不能再像過去一樣,“撿到籃子里的都是雞蛋”,必須進行產業集群招商,大力引進符合園區產業規劃的優質大型企業,對產業園區實施“騰籠換鳥”,引進高端項目,淘汰落后產能。要進一步提高招商門檻,繼續落實產業監管協議,提高項目落戶門檻,對新進項目的投資強度、稅收貢獻等關鍵指標提出明確要求,把有效的土地資源用在刀刃上。
市委改革辦副主任、調研采訪組專家羅顯波建議,惠陽各大產業園區之間要加強互動,可以通過委托代管、合作共建、“一區多園”等模式,全面整合區域內可供利用的資源,將規模小、檔次低的園區進行調整合并,推動企業向園區集中,在各個園區之間形成利益連接機制,帶動產業聚集發展,通過優化產業布局,促成企業集中、產業集聚、資源集約、功能集成。
“工業上樓”是推動產業發展和節約用地的一個重要措施。調研采訪組建議,結合我市新型產業用地(M0)政策,惠陽要加快制定實施細則,強化專項用于研發、創意、設計、中試、檢驗檢測、技術推廣、環境評估與監測、科技企業孵化器及無污染生產等新型產業功能以及相關配套服務的用地保障,著力改變城市面貌和天際線,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和產出值。
2 政府引導成立園區綜合服務管理公司
目前,惠陽的產業園區在管理體制上大體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企業自主開發的園區,以萬里工業區為代表,開發企業在賣地之后退出園區管理,整個產業園區基本處于無人管理的局面;一類是政府主導開發的產業園區,以惠陽經濟開發區為代表,具有完整的組織架構,園區管委會行使管理、服務等職能。
針對第一類產業園區,調研采訪組建議,按照“政府引導、企業參與、市場運作”的原則,建立健全產業園區管理機構。一是設立產業園區管理委員會,承擔行政性經濟管理職能。二是成立園區投資公司(開發公司或建設公司),承擔經營性服務職能,實現園區開發的市場化運作。三是成立園區綜合服務管理公司,承擔公益性服務職能,為園區企業提供咨詢和協調服務,園區企業分擔相關費用。
今年1月,天津濱海新區在5個開發區全面推行法定機構改革,面向全球招聘24位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不設行政級別,年薪50萬元起,3年聘期能上能下、能進能退,薪酬嚴格與年度考核掛鉤。針對第二類產業園區,調研采訪組建議,可以借鑒天津濱海新區經驗,相關部門實行企業化管理,開展全員競聘,讓能者上庸者下,提升工作效率,提高服務水平。通過績效薪酬改革,激勵大家干事創業,特別是在一線的招商人員,除了制定引資目標,薪酬體系也向他們傾斜,通過將高水平的項目引入產業園區,使這類工作人員能夠拿到更高的薪酬。
3 推進園區與城市功能 基礎設施的無縫對接
要實現從1.0版本到4.0版本的跨越,惠陽產業園區首先要完善園區的基礎設施和配套功能。
調研采訪組建議,惠陽要加快完善產業園區的配套設施建設,盡可能在大型產業園區周邊配套建設學校(含幼兒園)、醫院、商業街等生活設施,以解決園區企業和員工的后顧之憂。
在配套生活設施還沒有建設好之前,建議政府出面協調園區周邊的幼兒園和中小學校,協助園區企業員工子女就近入托、入學等,使園區企業員工安心上班,企業全力發展。
調研采訪組建議,如果園區不能完全解決企業員工住房的問題,那么就必須加開公交車的班次,擴大公交線路的范圍,使得住在園區以外的員工能順利出入,減輕企業的壓力。同時,要加快推進園區道路、給排水管網、供電、網絡等“七通一平”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工業園區與城市功能基礎設施的無縫對接,不斷夯實園區發展基礎。
部門表態
惠陽區工信局:
高標準打造梅龍湖 智能制造產業新城
惠陽將積極推進惠陽經濟開發區申報省級產業工業轉移園,如成功申請可享受更多更好的省產業扶持政策,建設標準和要求也相應提高。同時可加強與其他產業轉移工業園已集聚的電子信息、智能制造等信息產業的上下游互動,延伸產業鏈。
高標準打造梅龍湖智能制造產業新城以及象嶺創新產業園,力爭盡快形成產業聚集效應。分別在各鎮(街)選取一個工業園區進行調研,研究提出園區提質工作清單和建議。其中,選取沙田鎮、鎮隆鎮在S357新興產業帶規劃的同一個園區內,分別盤活3宗符合產業定位規劃的工業用地或升級改造現有舊廠房,引入優質億元以上項目,促進企業提質提能,以試點帶動面上突破。
他山之石
東莞黃江裕元工業區:
“騰籠換鳥”開啟 動能轉換新征程
曾經,位于東莞市黃江鎮的裕元工業園是東莞制造的輝煌見證:匯聚了數十家外商投資企業,生產制造一片繁華,巔峰時期園區內工人高達10萬,興旺一時。但隨著傳統制造業的變遷、落后產能的淘汰,裕元工業區也經歷了痛苦的轉型和漫長的蟄伏。
2017年,黃江鎮出臺《黃江鎮關于貫徹落實實施重點企業規模與效益倍增計劃及推動園區倍增工作的行動方案》,通過整合園區內招商資源,大力引進高科技、高效益優質項目、現代生產性服務業項目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等。
為進一步盤活更多有效土地,黃江采用靈活寬松的政策處置閑置廠房和土地:在符合規劃、不改變用途的前提下,允許園區企業提高開發建設強度,放寬限制條件,簡化審批程序;優先審批園區企業現有工業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積率的審批事項;鼓勵園區企業通過收購、兼并等方式盤活現有存量工業用地。
為招引更多優質企業,園區專門建立了招商引資服務機制,進一步提高園區招商門檻,優化招商選資,鼓勵以商引商。一方面,全面排查企業經營情況,針對效益較差的企業,加大服務力度促其提升產能效益;如企業在約定期限內無法提升產能效益,將主動引導其遷移出園,騰出招商資源重新引進高效益優質項目,實現園區“騰籠換鳥”。
如今,通過優質招商和產業轉型,一大波深圳元素企業接連強勢進駐裕元工業園,明星工業園區重新煥發勃勃生機。
統籌 惠州日報記者曾興華
調研專家 羅顯波(市委改革辦副主任) 黃忠平[市委黨校科研部(市情研究中心)負責人、博士]
采寫 惠州日報記者戴 建 嚴藝超 黃尉宏 李向英 馮麗均
圖片 惠州日報記者張藝明 攝
(來源:2019年09月17日《惠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