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東一角。本報記者周覓攝
核心提要
習近平總書記在廣州市荔灣區西關歷史文化街區永慶坊視察時指出,城市規劃和建設要高度重視歷史文化保護,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環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這種“繡花”功夫,注重文明傳承、文化延續,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
橋東、橋西等歷史城區該如何保護,又該如何活化利用?昨日,市住建局舉行《惠州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橋東、橋西)保護提升與控制性詳細規劃》專家座談會,邀請惠州文史專家學者支招。
初衷
保留城市印記,提升城市品質
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惠州,正在不遺余力地大力推進歷史文化保護工作。
市住建局今年啟動《惠州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橋東、橋西)保護提升與控制性詳細規劃》編制。據介紹,規劃范圍為橋東、橋西及西湖周邊共同組成的歷史城區范圍,面積約10平方公里。
市住建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此前已制定了整個市域范圍的《惠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而《詳細規劃》是整個市域保護規劃下的控制性詳細規劃。《詳細規劃》將全面梳理和挖掘惠州歷史文化名城的價值和特色,并從城市功能、環境品質、交通系統、公共服務等方面,塑造城市文化特色,復興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功能,助力建設國內一流城市,展現嶺東雄郡風姿。
“編制規劃將對歷史城區的功能進行復興,提升城市品質,發揮城市活力。”該負責人告訴記者,這次召開專家座談會就是為了吸納更多好建議,塑造惠州城市文化特色,保留城市的印記和文化。
記者了解到,除了在編制前征求專家意見,市住建局還進行了社會調查征求市民的建議。
建言
統籌規劃凸顯嶺南建筑風格
座談會上,專家學者從惠州古城的歷史沿革、歷史地位、城建特征、重要遺存及其保護利用等方面建言獻策。
惠州市嶺東文史研究所所長吳定球建議,統籌規劃西湖周邊片區,保護好歷史城區里的水域,例如在鐵爐湖歷史文化街區,可以嘗試恢復以前的湖,重現明清古街的風韻。
惠州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祝基棠認為,要限制西湖周邊的建筑高度,保護景觀天際線。保留古城原來的地名、街名,因為這些地名、街名能反映出地方的歷史文化和經濟社會發展情況。
惠州市嶺東文史研究所副所長何志成認為,水門橋到東興橋段水域兩岸景觀不是很好,要做好提升改造的規劃,通過東興橋的廊道把橋西、橋東步行街連接起來。
對于東興橋的提升改造,惠州文史專家嚴藝超認為,惠州古城的兩城格局很少見,東興橋是連接兩城的關鍵節點,建議提升東興橋的文化屬性。
“回歸歷史,尋找江湖,邁向大海。”惠州博物館副館長鐘雪平認為,古城要做好保護和活化,首先要了解古城的發展和歷史地位、文化歷史變遷等,打造惠州市中心獨一無二的山水格局。
豐湖書社副社長楊志堅認為,要通過規劃控制建筑的風格,凸顯嶺南建筑風格,“古城中的牌坊、門樓都可恢復以前的風格,加上古城墻、老街道,古城的味道很快就能展現出來。”本報記者邱若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