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采人物
余小倫,1971生,廣東惠州人。惠州東平窯薪火傳承人。畢業于廣東工業大學室內設計專業,廣州美術學院研修陶藝專業在職研究生。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國家一級美術師,惠州市人社局認定技能大師,惠州民間藝術大師,惠州市第九屆拔尖人才,現任廣東省工藝美術協會副會長、惠州市工藝美術行業協會會長、,惠州市新階聯副會長、廣東省新階聯會員、惠州市東平窯陶瓷藝術研究院院長、中國古陶瓷學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協會理事、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惠州畫院藝術顧問,大連大學、惠州學院、惠州經濟職業學院,惠州城市學院客座教授。其作品以創新、實用聞名,多件作品分別被廣東省工藝珍品館,惠州博物館,東坡紀念館收藏,歷年來幾十件作品榮獲國家級和省級評比金獎、銀獎。藝術生涯和創作過程多次被《中央電視臺》、《廣東衛視》、南方日報、惠州日報等多家媒體報道。
沿著平潭鎮新田埔村村道一直往深處走,來到一處幽靜的山谷,可看到東平窯陶瓷文化園。文化園內有一棟古色古色的徽派古民居,這是熱愛陶瓷藝術的余小倫十年前花巨資,一磚一瓦一木一石用幾年時間復活的一幢三百多年古宅,門口掛著“東平窯研究創作基地”、“東平窯陶瓷藝術研究院”等牌子,千年窯火在此被重新點燃。
東平窯曾是北宋廣東3大民窯之一,原址在如今的惠城區橋東東平窯頭村。除了東平窯,惠州還有瓦窯嶺、白馬窯、銀崗窯、硯崗窯、永平窯等多個古窯,隨著歲月流逝,曾經輝煌的古窯早已煙消云散。
東江少年的陶瓷情懷
余小倫從小就對陶瓷藝術充滿熱愛,生活在市區下角的他小時候經常跟小伙伴在東江邊、西枝江邊玩耍,時常將拾來帶有圖紋的漂亮瓷片積攢下來,年復一年,竟擁有了自己的“古陶瓷標本陳列柜”。到了大學時期,雖然余小倫學的是室內環境設計專業,但是設計作品總少不了陶瓷藝術裝飾這一主角,工作之余他還鐘愛研究惠州本地陶瓷文化,并時常自己找機會動手制作。大學畢業之后,余小倫到景德鎮學習陶藝3年,在正式接觸陶瓷工藝之后,深深陶醉在陶瓷文化中無法自拔,從此再也離不開陶瓷藝術。
回歸初心,溯本歸源。憑著對東平窯的濃厚興趣和弘揚家鄉陶瓷文化的情懷,余小倫不甘心東平窯就此湮滅,拋開一切工作,牽頭發起對東平窯陶瓷文化的研究和傳承,開始了他日以繼夜與陶瓷同呼吸共命運的日子。
扎根陶瓷研究二十載
因惠州沒有燒瓷的地方,醉心陶瓷創作的余小倫經常駕車往返景德鎮,訂胚選料、動手制作。為此,他決心在惠州建造陶瓷創作基地,于是有了斥資2000多萬元花十年打造,復活古建筑的瘋狂舉動。如今東平窯陶瓷文化園已獲評國家3A景區,園內有古陶瓷博物館,還設立了陶瓷藝術研究院、東平窯陶瓷藝術館、游客陶瓷體驗館等,園區集合了研發、旅游、研學、展覽交流等多項功能。
在余小倫的感染下,一些民間工藝美術大師逐漸加入東平窯的研究和傳承行列中。經過二十年的努力,余小倫和諸位學者、藝術家群策群力,慢慢摸索出一個集藝術創作、藝術研究、文化傳承為一體的現代東平窯體系。東平窯陶瓷藝術研究院編撰的《惠州東平窯探究》已出版發行,現在《惠州歷代古窯址》、《陶藝制作基礎技法》、《大匠之道》、《古村遺韻》四本著作也即將出版,將成為系統研究東平窯的專門性著作。
陶瓷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畫草圖、拉胚、修胚、創作、燒制......靠著天馬行空的思維和精益求精的精神,余小倫帶著他的陶瓷夢遠離城市、歸隱山林,安靜地創作自己的作品,潛心研究東平窯文化。陶瓷是集許多技藝大成的綜合藝術,為了提升手藝,已是不惑之年的余小倫仍經常四處游學,有閑逸時間還會研修學習中國畫、當代陶瓷、傳統陶瓷等藝術門類。
如今,已有20多位陶瓷工匠投身到東平窯的制作和傳承中,其中既有在高校開設陶瓷專業課程的資深專家,也有大學畢業的后起之秀。東平窯陶瓷文化園已然成為了培育和留住惠州本土陶瓷工藝美術人才的搖籃和基地。
近年來,東平窯作品又重回大眾視野,讓更多人重新認識和認可,東平窯工藝師近幾年在國家、省級工藝美術大賽榮獲金、銀、銅獎幾十項,2019西湖系列陶瓷餐具產品獲惠州市文創旅游產品金獎,2020年惠州手信50強中也有東平窯系列作品的身影。
東平窯的窯火重新被點燃,重生之路正在慢慢被開啟。“重燃東平窯薪火并非是簡單的將其復活。我們重點是放在歷史文化的研究上,從文化上追本溯源,提煉更符合時代潮流的文化內涵。”余小倫認為,通過不斷總結創新,不斷挖掘思想深度,重燃東平窯薪火才有時代意義,才能代代相傳。
供稿:惠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