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 月24日23 時許,夜已深,惠州西湖豐湖書院樂群堂仍燈火通明,一群聽眾意猶未盡地圍著著名文化學者、鳳凰衛視節目策劃人王魯湘,向他請教中國玉文化。 這是惠州西湖豐湖書院文化沙龍現場, 王魯湘對中國玉文化進行解讀后,聽眾紛紛向其取經。
王魯湘在豐湖書院暢談玉文化。 惠州日報記者鐘暢新攝
人的至美品質好比玉的品質
“為什么唐宋以后,中國的繪畫從丹青轉向水墨?”“為什么全世界只有中國實現從陶到瓷的飛躍?” 當晚,王魯湘從幾個“為什么”引入主題,認為要了解中國文化,得從玉開始。
王魯湘分析說,人類歷史上的任何一個進步,一個器件的出現,一種材料的使用,盡管看似偶然,但實際上是一種必然。在觀念上,有沒有某種觀念、趣味或追求在推動?在查閱文獻后發現,這個推動力原來是玉。玉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形成了至高無上的美學標準。因此,中國人一直在尋找一種材料,一種工藝,能不能造出一種“人造玉”(即“類玉”)。這樣一來,前面的問題一下子迎刃而解。中國人之所以欣賞水墨,是因為水墨就是類玉的東西。對墨分五色,以及墨在宣紙上的暈染,達到半透明的感覺,讓人打心底里喜愛。
王魯湘由此進行引申,結合生活、文學中的范本,發現很多來源于玉。他認為,詩歌要含蓄,做人要內斂,為人要溫文爾雅……人的至美品質好比玉的品質。玉第一品質是“溫潤”,相當于道者的“仁”;玉的柔韌性強,但其邊緣不傷人,好比人有銳度,卻不傷人。王魯湘通過說“玉”,巧妙地把中國傳統文化與為人處世之道相融合,全場聽眾聽得津津有味。
惠州西湖就像“家里頭的姐妹”
王魯湘曾在惠州西湖邊的小島上寫過這么一副對聯:“東江西湖 北山南海”。 他認為惠州文化的亮點就在這 8 個字中,惠州有東江,產生豐富的東江文化;惠州有西湖,和很多歷史文化名人有密切的關系,文化積淀深厚;還有羅浮山宗教文化、大亞灣的沿海文化。
“西湖就是鑲嵌在廣東大地上的一塊美玉,淡妝濃抹總相宜,玉和什么 東西都很相宜。”當晚,王魯湘在回答市民黃女士以玉釋西湖的問題時說。他表示, 杭州西湖與惠州西湖各具特色,杭州西湖更浩渺,惠州西湖則更清秀。 杭州西湖在吳越, 惠州西湖在嶺南, 兩地文化也不一樣。但不管怎么樣,惠州西湖都是像玉一樣美好。
王魯湘表示, 惠州人有西湖,有蘇軾曾經的生活痕跡和詩文,留下了一段段佳話。這些佳話就像對玉的雕琢,經過千年雕琢后,形成一種非常溫潤、親切、可人的氣質。到這里來的人會覺得和她特別親近,很尊敬她,就像家里頭的姐妹。“我希望惠州文化像玉一般溫潤、包容、親切,有自己的氣節,但不傷人。
(來源:《惠州日報》2014年12 月24日A5版 記者黃秀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