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龍門陳老伯出現不明原因的高熱、咳嗽癥狀,疫情期間,難免讓人驚慌,但核酸檢測顯示為陰性,病情卻進展快速愈發嚴重,甚至一度因重度肺炎生命垂危,這是怎么一回事?
案例
養雞感染鸚鵡熱衣原體
1月18日,家住龍門的73歲陳老伯因咳嗽、高熱伴氣促到當地醫院就診,體溫一度高達40℃,伴畏寒寒顫、全身肌肉酸痛,發熱時感頭暈,并出現咳嗽,肺部CT顯示感染,考慮大葉性肺炎。治療兩天后病情未見明顯改善,陳老伯一度出現呼吸衰竭、膿毒血癥,一只腳踏入了“鬼門關”。隨后,陳老伯被轉至市中心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進一步診治發現,他所患的不是普通肺炎,是罕見的鸚鵡熱衣原體感染,而罪魁禍首竟然是陳老伯每日相伴的家禽。
“家里養了十幾只雞,平時經常要搞衛生清理糞便,有時沒戴口罩和手套。”陳老伯說,一開始他以為自己患上了感冒,怎么也沒把這病和自己養雞這事聯系起來。因為疫情,家人第一時間就陪他在當地醫院做了核酸檢測,顯示為陰性,排除了新冠肺炎感染,但為什么治療后病情不見好轉?
收治至市中心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后,經與家屬溝通,醫生為陳老伯進行了支氣管鏡檢查,并留取支氣管肺泡灌洗液標本送“基因測序”檢測以便明確診斷。兩天后,患者的基因測序檢測結果出來,果然和醫生料想的一樣——鸚鵡熱衣原體感染。經對癥治療后,陳老伯現已好轉許多。
癥狀
表現為流感樣容易漏診誤診
家禽“作案”所致的鸚鵡熱衣原體感染并非個例,1月至今,市中心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就已收治3例。“另外兩例‘鸚鵡熱’患者都來自惠東,其中一位78歲女性,入院就診時曾出現昏迷;另一位是30歲小伙,治療期間上了呼吸機,病情十分危重。經過全力搶救與對癥治療后,這兩名患者都已康復出院。”該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二區醫生盧健聰介紹道。
盧健聰提到,這3例患者病癥相似:高熱、咳嗽、氣促、肌肉酸痛、呼吸困難,用了多種抗生素后病情都無改善。而在追問病史中,三人都提到有飼養家禽,還有的曾徒手處理死雞、打掃雞糞。這讓該科經驗豐富的接診醫生高度懷疑,這不是普通肺炎,而是特殊病原菌感染。
盧健聰介紹,感染“鸚鵡熱”后,人體表現為流感樣癥狀,如頭痛、肌肉酸痛、高熱、呼吸困難等,容易漏診誤診。感染可能導致貧血、肝臟功能障礙和胃腸道疾病等并發癥,出現嘔吐、便秘、腹瀉,中樞神經系統也會受累,嚴重的會出現多臟器功能衰竭,危及生命。孕婦及老人尤其要小心,一旦感染,癥狀可能更加嚴重。
提醒
接觸禽鳥時要戴口罩手套
盧健聰說,“鸚鵡熱”的傳染源除了鸚鵡,還有鴿子、金絲雀等鳥類,甚至雞、鴨等家禽。
該病通過空氣傳播,當人類吸入含有鸚鵡熱衣原體的空氣就會感染,野生鳥類的羽毛、皮屑、分泌物或者糞便中都可能攜帶這種病菌。禽類醫學專家表示,有時候家禽、寵物鳥感染后不會出現任何癥狀,但會突然死亡,病菌在它們的血液中擴散,然后隨糞便、尿液或咳嗽時排出。
盧健聰分析,近期天氣干燥、風大,這3例患者本身有基礎病,抵抗力偏低,在沒有做好戴口罩等防護措施的情況下接觸了帶有病原體或生病的家禽及其排泄物,吸入被污染的氣溶膠從而導致被感染。
盧健聰提醒,“鸚鵡熱”沒有出現過人傳人的案例,但會通過動物傳人。所以如果需要密切接觸雞、鴨等禽類時,一定要注意自我保護,戴好口罩和手套,打掃糞便后及時用流動的清水和肥皂徹底洗手。喜歡養鳥的朋友也要注意,要去正規的寵物店購買寵物鳥。如果出現不明原因的發熱,且有禽類、鳥類接觸史的患者,應盡早到醫院就診。
知多點
“鸚鵡熱”
“鸚鵡熱”是一種被稱為“衣原體”的致病微生物引起的疾病,主要在鳥類動物中流行,但可以感染人類和其他哺乳動物。該病曾于1894年在法國巴黎流行,當時一些患者均被發現與接觸鸚鵡有關,并且病癥和流感相似,“鸚鵡熱”由此得名。
惠州日報記者周智聰 通訊員周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