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需要30日的審批時限,現在只用2個工作日就完成了審批,企業上項目爭取了時間,為惠州生態環境部門高效的審批速度點贊。”近日,拿到環評批復的某企業負責人張文東高興地說。
張文東切身感受到的審批提速,得益于市生態環境局持續深化的“放管服”改革。2020年,我市在審批時效和服務方面跑出了“惠州速度”:全市共審批環評項目2264個、備案登記表項目3389個,其中報告書項目審批數量同比大幅增加,并提前實現我市固定污染源排污許可全覆蓋,相關工作得到上級部門的充分肯定。
改革
疫情期間積極應對,確保技術評審順利開展
市生態環境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深化“放管服”改革,目的就是要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2020年,我市各級生態環境部門強化問題導向、夯實底線思維、彰顯民生情懷,不斷優化營商環境,全力推進工業項目及園區建設,為我市打造“2+1”現代產業集群提供有力的支撐和保障。
該負責人說,我市扎實推進“三線一單”編制實施。截至目前,已完成《惠州市區域空間生態環境評價技術報告》編制,并以市政府名義上報省生態環境廳。全市共劃定陸域環境管控單元54個,其中優先保護單元18個、重點管控單元24個、一般管控單元12個,為戰略和規劃環評落地、項目環評審批提供硬約束。
同時,我市全面實施區域規劃環評機制,對符合規劃環評要求及生態環境準入條件的建設項目,依法簡化環評內容。進一步加強園區污水、生活垃圾、固體廢物等集中處理處置設施以及配套管網、收運儲體系建設,加快提升危險廢物處理處置服務供給能力,為企業經營發展提供良好的配套條件。截至目前,中韓(惠州)產業園仲愷片區、惠州新材料產業園、博羅智能裝備產業園規劃環評已通過生態環境部門的審查,中韓(惠州)產業園其他片區及其余千億級產業園區規劃環評工作正在有序推進。
在提高項目環評審批效能方面,我市將技術審查環節納入審批流程,將項目總量審核并入內部流轉環節,將下級環評預審改為上級征詢下級環評意見,將過去的業主“跑”變為部門內部“轉”。進一步縮短辦事時限,將環境影響報告書、環境影響報告表行政審批時限調整為5個、2個工作日(不含公示、技術審查時限,法定辦理時限分別為60日和30日)。對行政審批事項辦理條件、申報材料、辦理流程重新進行優化,強化流程銜接和流程再造,提高審批效率。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我市積極應對,明確對急需的醫療衛生、物資生產、研究實驗等三類項目,可以分情形豁免環評手續、實行環評“告知承諾制”或先開工后補辦手續。疫情期間,該局對不涉及環境敏感目標、環境影響較小、環境風險低的報告表類建設項目環評文件實施減免技術審查程序;對確需開展技術評審的建設項目環評文件則采取視頻直播、視頻錄像、現場照片等“零接觸”方式進行現場勘查,采用專家函審、網絡視頻會審等“不見面”方式開展技術評審,環評報告文件及相應附件優先以電子文檔形式傳閱。
成效
去年220個項目豁免登記表備案手續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3月起,環評審批正面清單制度正式實施,我市對建設項目實施“豁免一批、告知承諾一批、優化服務一批”。其中,已納入排污許可登記管理的10大類30小類行業豁免填報“環境影響登記表”,約占項目總數的三分之一;對環境影響總體可控、受疫情影響較大、就業密集型民生相關的17大類44小類行業納入環評告知承諾制審批改革。2020年,我市共58個建設項目實施了環評告知承諾制審批,約220個項目豁免登記表備案手續。
“我們主動服務重大項目環評審批。”該負責人說,在重大項目正式報批前提前介入,該局主動提供環評技術指導,必要的提前開展現場踏勘和評估,有效實施項目審批“預審制度”。如指導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項目環評進行分期審批,實現主項目配套的污水處理設施、地下管線項目環評先行審批,優先動工,并制定大氣及水環境質量改善方案,助力主項目環評審批達到上級部門要求。對符合生態環境準入要求的基礎設施、民生工程等項目開辟環評審批“綠色通道”、提供“一對一”跟蹤服務等,較快地完成博羅縣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擴容及配套工程暨餐廚垃圾協同處理項目、贛深高鐵與廣汕鐵路仲愷聯絡線、1號公路跨東江大橋和跨西枝江大橋等項目的環評審批工作。
同時,加強環評全過程監督管理。通過日常監督檢查、技術復核、專項檢查、舉報調查、社會監督等手段,將環評監督檢查貫穿于環評文件受理、技術評估、審批、后續跟蹤管理的各個環節,嚴厲打擊和遏制環評弄虛作假、粗制濫造、不落實環評要求、無證排污等行為,進一步壓實了建設單位的主體責任、環評單位和環評編制人員的直接責任,倒逼環評技術服務單位有效提升環評質量及管理水平。2020年,該局共抽查環評文件149份,對10家環評單位及10名項目負責人員進行了通報批評和信用扣分。
計劃
強化規劃環評與項目環評聯動
該負責人說,該局將繼續加強環評審批服務,助力推進工業項目及工業園區建設,進一步優化我市營商環境。
在抓好“三線一單”落地方面,該局將按照國家、省相關工作部署,高質量完成我市“三線一單”編制,經省生態環境廳審查后報市政府批準印發實施。以區域空間生態環境評價為基礎,構建環境分區管控體系,從生態環境角度引導重點行業、重大項目的規劃布局,明確建設項目污染物排放、環境風險、資源利用等方面的宏觀管控要求。
強化規劃環評與項目環評聯動方面,積極推進各類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以及工業園區、產業園區、工業集聚區等特定區域開展規劃環評,在產業導向明確、土地規劃手續完備、高質量完成區域環評且已落實區域環評及審查意見提出的相關環保要求的情況下,對符合區域環評結論和審查意見的建設項目,依法簡化項目環評編制內容。
同時,探索深化環評審批改革。進一步擴大環評承諾制審批范圍,逐步實現環評文件即時受理、即時評估,評估與審查同步,提高審批效率。建立重大項目清單,加強部門聯動,主動服務、提前介入,推進將環評中與污染物排放相關的主要內容載入排污許可證,推進園區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按照“因地制宜、適度超前”原則,合理規劃布局,加強污水、生活垃圾、固體廢物等集中處理處置設施以及配套管網、收運儲體系建設,為企業經營發展提供良好配套條件。重點提升工業園區環境基礎設施供給和規范化水平,在企業污水預處理達標的基礎上實現工業園區污水管網全覆蓋和穩定達標排放,引導和規范工業園區危險廢物綜合利用和安全處置,實現工業園區廢水和固體廢物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推進生態工業園區建設。
惠州日報記者黃曉娜 通訊員惠環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