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做強做大現代物流業 助力構建新發展格局
市政協(提案委)專題調研組
編者按
2021年,市政協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按照“小切口、可實操”的原則和“聚主業、整資源、強基礎、重落實”的思路,通過廣泛聽取各相關部門、各界群眾意見建議,召開黨組會、主席會充分協商,并報請市委審定,擬定了《做強做大現代物流業,助力構建新發展格局》等7個年度重點協商調研課題。市政協各調研組深入縣(區)、部門、企業、社區、農村,聽匯報、問詳情,細分析、謀對策,靈活運用微信網絡、電話溝通、個別訪談、問卷調查等各種線上線下方式征集意見,學習借鑒外地成功實踐、先進經驗,經多次研討修改,并征求市直相關部門意見,形成了7篇高質量的調研報告。本期《東江智庫》對這7篇調研報告進行摘登,以期對相關工作的謀劃和推進帶來啟發和思考。
現代物流業是支撐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先導性產業,物流高質量發展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國家、省連續出臺相關政策文件的推動下,以國家物流樞紐建設為標志,構建物流大通道,建設現代物流體系,正成為引領新一輪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為此,根據市政協2021年度工作部署,提案委員會以“做強做大現代物流業,助力構建新發展格局”為主題開展了為期5個多月的專題調研。調研組深入到市直相關單位及各縣(區)實地調研,并到中山、肇慶等外地學習考察,在全面了解掌握相關情況的基礎上,形成本報告。
我市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日趨完善。這是惠州港。 惠州報業傳媒集團東江圖片社供圖
現狀
呈現新的發展態勢但規模偏小發展緩慢
調研組認為,近年來,隨著融入“雙區”建設的步伐加快以及支柱產業的集聚發展,我市現代物流業呈現出新的發展態勢。
一是產業市場規模不斷壯大。據統計,2017年至2020年,我市航空貨郵吞吐量、港口貨物吞吐量、惠大鐵路運輸量、水路貨物運輸量分別增長了123.3%、33.58%、67.83%和2.54%,鐵路物流、航空物流、港口物流增量明顯。
二是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日趨完善。全市已形成由公路、鐵路、港口、航空、管道組成的綜合交通運輸基礎設施體系。截至2020年底,我市公路總里程13447公里,鐵路、城際軌道交通里程238公里;水路貨運船舶498艘,載貨量129.3萬噸,沿海貨運船舶110艘,載貨量37.9萬噸;惠州港擁有11條航線,惠州機場有國內航線39條,通航國內城市33個。
三是城鄉配送體系逐步健全。實現了農村物流網絡節點全面覆蓋,建成市縣(區)級物流網絡節點7個、鄉鎮物流網絡節點59個、村級物流網絡節點657個。現有農產品冷鏈物流經營主體50家,農用冷藏(凍)車68輛,農用冷庫140座、庫容12.7萬立方米,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逐步完善。
四是物流園區初具規模。目前,我市有物流項目43宗,投資總額646億元,占地面積10725畝。占地10萬平方米以上的物流項目有惠州江北農產品中心批發市場等9個(其中一個在建),初步形成了惠城中心城區商貿物流、大亞灣—惠陽石化物流和大宗物品流轉、仲愷工業物流及電子商務物流等物流產業集群。特別是粵港澳大灣區(廣東)綠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有望成為我市集跨境集散、倉儲物流、配套國際電商與交易功能于一體的“航母型”綠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預計每年農產品流通量約500萬噸,實現進出口農產品配額約300億元。
同時,隨著信息化建設積極推進和政策環境持續向好,發展現代物流業優勢凸顯、前景廣闊。
調研發現,由于規劃布局相對滯后、管理體制不夠完善、綜合運力不足等原因,我市現代物流業產業規模偏小,發展緩慢。據統計,我市2018、2019、2020年現代物流業增加值分別為56.9億元、61.1億元、58.7億元,僅占當年服務業比重3%左右,占GDP比重1.5%左右,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我國近年來現代物流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穩定在6%左右)。
對策
不斷完善交通物流基礎設施
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是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是加快融入“雙區”建設的現實需求。調研組認為,我市應積極對接國家、省、大灣區的規劃部署,不斷完善交通物流基礎設施,推動現代物流業高質量發展,打造在全省乃至全國具有優勢競爭力的重要物流節點城市。
(一)統籌規劃,加強管理
要緊密對接省里最新規劃部署,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上制定市一級現代物流產業發展專項規劃,并同步編制市縣(區)物流專項規劃。同時,根據《國家物流樞紐網絡建設實施方案(2021-2025年)》,提前作出謀劃部署,做好項目儲備,爭取我市早日納入國家物流樞紐網絡戰略布局。為確保現代物流業健康穩定發展,還要設立統籌協調機構,統籌協調各個方面,貫徹落實國家、省、市有關現代物流業的政策措施和工作部署,對現代物流業發展進行監管。
(二)立足實際,明確任務
立足惠州機場、惠州港、公路網、鐵路網、粵港澳大灣區(廣東)綠色農產品供應基地、粵港澳大灣區(廣東·惠州)現代物流產業基地樞紐經濟集聚區等規劃建設的實際,著力打造港口物流樞紐、航空物流樞紐、鐵路物流樞紐與陸港型物流樞紐,形成“海陸空”立體式交通物流樞紐網絡。建議圍繞我市“2+1”現代產業集群,以及“千億園區,萬億產業”的奮斗目標和打造“3+7”工業園區新格局的要求,從服務制造業發展的實際需要出發,完善工業園區的物流配套設施,提升工業園區物流功能區服務能力,并謀劃建設專業型物流園區和綜合型服務型物流園區,并努力實現現代物流業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同時,要著力建設城鄉高效配送體系、培育高能級市場主體、加強物流信息化建設。
(三)突出重點,推進項目
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廣東)綠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項目(以下簡稱“基地”)建設有序推進,地跨博羅泰美、楊村兩鎮的“粵港澳大灣區(廣東·惠州)現代物流產業基地樞紐經濟集聚區(暫用名)”正在做前期戰略規劃研究。建議通過規劃布局公路港物流園、加快推進基地項目建設運營、暢通“楊村—惠州港”海鐵聯運通道、優化基地周邊道路交通組織、加快建設供銷公共型農產品冷鏈物流基礎設施骨干網及提升基地的市場承載能力等舉措,積極推進陸港型物流樞紐項目規劃建設;通過開通惠州機場國內貨運航線、加強與深圳機場的協同合作、完善機場集疏運體系等推進航空物流項目規劃建設;通過強化政府主導作用、實現港口統一經營管理、規劃建設生產服務型物流園區完善港口物流基礎設施等大力推進港口物流項目規劃建設。通過加快鐵路與產業園區的有效銜接、規劃建設中歐班列樞紐站點、建設鐵路物流園等推進鐵路物流項目規劃建設。此外還要加快推進保稅物流中心(B型)項目建設和推進網絡貨運數字產業園項目規劃建設。
(四)優化環境,強化保障
一是強化要素保障,完善物流設施用地規劃,促進城市物流規劃與國土空間規劃相銜接,對納入市、縣(區)規劃的物流園區和重點項目的土地征用給予優先保障。在現有土地資源約束條件下,結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通過并線規劃、綜合開發、立體開發,使既有土地發揮最大效用;通過盤活存量、改造升級,提升物流用地供給能力,為構建高效的城市物流基礎設施體系提供保障。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引導社會資金投入物流高質量發展項目建設。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規范發展供應鏈金融、普惠金融,加大對中小微物流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充分發揮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在破解物流企業融資難問題中的作用,物流企業融資擔保享受市相關政策支持。
二是強化政策扶持,出臺支持現代物流業發展的相關優惠政策,對構建城鄉一體化的冷鏈物流設施,港口、鐵路、空港開通航線,開展鐵水聯運,開通中歐班列,投資建設現代倉儲物流設施,搭建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平臺以及現代物流供應鏈等給予優惠政策或財政支持,促進現代物流業和物流配套服務產業的發展。
三是強化政務服務。根據國家、省有關文件要求,建立我市商貿物流重點聯系企業名單,加強與重點企業日常工作聯系,實施動態管理。支持名單內企業參與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物流標準化等商貿物流相關試點示范工作。定期制定《制約現代物流產業發展的痛點難點堵點問題清單》,逐項研究解決,為企業發展提供優質服務。
四是強化人才支撐,支持鼓勵惠州學院、惠州工程職業學院等對接市場需求,加大物流專業學科方面的建設力度,加大物流專業人才的培育力度。鼓勵本地高等院校、職業院校開展供應鏈管理相關培訓,聯合物流企業建立物流人才培養和實訓基地。支持物流企業聯合制造業企業,與高校建立科研合作機制,共同開發適合企業需求的適用技術,尤其是智慧物流發展急需的技術。堅持部門聯動,為引進人才提供優質高效便捷服務,在人才住房、子女入學、醫療保健、社會保險服務等方面提供最貼心的服務與保障,持續增強對高端人才的“引力”。
五是強化行業管理,完善全市物流統計體系,做好物流成本的日常統計、運行監測、運價指數研究、物流景氣指數分析和綜合評價等工作,加強物流運行監測預警,為推進現代物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決策依據。建立完善市、縣(區)現代物流業行業和專業協會,支持協會開展物流信息發布和相關政策、標準咨詢活動,制定完善行業自律行為規范,開展行業交流、研討活動,協調和組織職業培訓,搭建物流企業與政府部門及社會各界溝通交流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