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業教育的園地里,教師是深耕細作的園丁,更是學生通往夢想彼岸的擺渡人。在惠州科貿職業技術學校(以下簡稱惠州科貿職校),有這樣一支教學隊伍:他們扎根教學一線,以豐富的經驗賦能課堂;他們因材施教,創新方法破解學習難題;他們亦師亦友,在求學路上給予學生溫暖陪伴。日前,記者采訪了該校化學教師鄭育才、語文教師袁嘉莉、平面設計教師羅達煌,聆聽他們的教育故事,感受惠州科貿職校的育人風采。
惠州科貿職校教師們用日復一日的堅守與創新,回答著職業教育的時代命題。 本組圖片 由學校提供
鄭育才:用化學方程式書寫育人智慧
化學老師鄭育才投身教育工作,到目前已有10個年頭,這10年間他接觸過各階段的學生。他在職校已經工作3年,主要教授職普融通班學生。“職校生和普通高中生一樣擁有閃光點與潛力,他們只是在過去的學習中,所選擇的側重點有所不同,以至于在學業成績方面暫時未達到理想狀態。”鄭育才說,相對來說,職校生學習目標不夠明確,對學習重要性不夠了解,學習方法不夠熟練。他也提到:“但是他們個性強,動手能力強,抗壓能力也強。”
“濃硫酸,170,乙醇脫水制乙烯。”在鄭育才課堂上,這樣的化學口訣俯拾皆是。他經常將高中化學核心知識點編成口訣,涵蓋物質性質、反應原理、實驗操作等各個領域,方便學生學習。為鞏固知識,加強記憶,他還采用上課講解、總結、練習、作業和每周知識小紙條再次覆蓋等多種形式結合,實現記憶和理解的統一。
面對基礎不同的學生,鄭育才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對基礎比較牢固的學生他會給出不一樣的題型,并在課后講解更多解題技巧。他會讓基礎薄弱的學生與基礎較好的學生結成學習搭子,一起進步。“也有遇到學習一直提不上來的學生,很多是因為學習方法不當,自覺性不夠,有的則是有心結,我會經常找他們聊。”鄭育才發現,學生總有喜歡的科目,于是他就聯系那科的老師一起總結學生的學習經驗,再幫助學生遷移到化學中。“這是個潛移默化過程,需要很大的耐心。”
他還會給學生開小灶,把不熟悉的知識或題目講多幾次。每周額外打印一些本周的知識點總結和思維導圖,每個月把易錯內容整理成冊發給學生翻閱。他也會推薦一些有趣的學習公眾號給學生,讓他們周末看一看,提升對化學的興趣。
作為學校教務科副科長,他會和理科組老師一同做教研,把共性內容最大化聯合,將不同學科的創意運用到化學中。“我們也會組織公開課,老師們一起討論要完善的內容,讓課堂有趣化、有效化。”鄭育才說,學校也積極引導老師們善于利用人工智能,課堂隨機出題、知識點AI對話、考后試卷分析成表等,全方位賦能教師教育教學水平提升。
袁嘉莉:用文字照亮學子成長路
“同學們,別低頭——皇冠會掉!來,抬頭看黑板!”這句帶著網絡熱梗的提醒,總能讓語文老師袁嘉莉的課堂瞬間充滿笑聲。作為高職班教師,她采用年輕人語言密碼,敲開學生心門。從初入職時被學生評價“太嚴肅”,到如今被稱為“最懂我們的袁姐”,5年時間,她走出一條“嚴慈相濟、情理交融”的育人之路。
針對學生基礎知識薄弱、學習動力不足,自覺性欠缺等難點,袁嘉莉會每日安排小任務,如課前的字詞聽寫、古詩詞默寫。每周進行基礎的鞏固練習。如果學生缺乏自覺性,她會協助學生制定個性化的學習計劃表,監督打卡。
這種“精準滴灌”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小明(化名)實現了語文成績從30多分到高考86分的逆襲。小明以前經常上課犯困,袁嘉莉給他做思想工作,小明滿口答應好好學習但后續又無動于衷。袁嘉莉及時調整課程語言和氛圍,慢慢地小明被吸引,袁嘉莉也反復找他談心并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最終小明語文提分迅速并助力他考上理想的大學。
語文作文一直是考試的重點和難點,對職校生來說更是如此。“有些學生入學時連完整的句子都寫不出來。”袁嘉莉知道,學生要寫出一篇文章來,就得自身有“料”,作文素材、名人名言的積累就顯得非常重要。“積累的任務我們是從高一的語文學習就進行滲透,為后期做好鋪墊。”到目前高二這個階段,她會讓學生在把握作文結構的基礎上,配合練習,一周一片段,一月一作文,然后進行作文的評講和范文的展示,助力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
備考階段學生們面臨很大的壓力,袁嘉莉會在課堂上穿插趣味語文游戲,像詩詞版“你畫我猜”、課后分享勵志故事、播放舒緩朗誦音頻等,有時她會充當學生的心靈樹洞,讓學生傾訴煩惱,及時暖心回應。
羅達煌: 做學生設計課堂“行業引路人”
從深圳企業設計師到職教教師,平面設計教師羅達煌將7年企業實戰經驗融入教學。入職惠州科貿職校兩年,羅達煌主要負責指導學生參賽,還要帶“3+證書”高考班的學生考證。他的課堂從來不是單純的軟件教學,更多的是模擬真實的設計工作場景。
以前在企業,羅達煌就作為部門負責人帶新人,到職校后,他就把學生當職場新人來培養。“職校的學生專業基礎比較薄弱,有的甚至連電腦都沒有接觸過,都是要從頭學起的。”高考班學生每周要上5-6節專業課,學校盡量會讓大家在二年級就考取需要的證件。“我們的證書通過率很高,有時候達100%。實在有個別后進的學生,我們也會利用晚上和周末幫大家培訓。”
在惠州科貿職校,平面設計競賽團隊的實力比較強大。羅達煌會從學生入學時就開始“選苗子”,通過觀察課堂作業中的色彩敏感度、構圖創意等維度,篩選出潛力學生進入組成興趣小組。再從中選出精英組成競賽梯隊,每周利用課余時間開展系統訓練。在比賽沖刺期,他會帶著學生模擬各層次比賽的流程進行封閉式備賽。這幾年,他帶領的團隊經常在市賽中獲得一等獎,還代表惠州參加省賽,獲得不俗的成績。
在羅達煌的教學理念中,“3+證書”教育不僅是升學途徑,更是職業啟蒙。作為有豐富企業工作經驗的教師,羅達煌在教學中會增加很多職場技能模塊,他知道哪些知識在實戰中會經常運用,哪些知識基本用不上。他還會教學生如何避坑,比如如何應對甲方的“五彩斑斕的黑”,如何在預算范圍內實現設計創意,讓學生少走彎路。
【記者手記】
袁嘉莉用語文的細膩溫暖學生心靈,鄭育才用化學的理性點燃思維火花,羅達煌用設計的創意激活職業潛能。三位教師,三種不同風格,但他們共同詮釋著惠州科貿職校教師的育人初心:以專業為基,以創新為翼,以仁愛為魂,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職業教育的舞臺上綻放光芒。
他們的故事是學校教學團隊的縮影,這里還有上百位教師用日復一日的堅守與創新,回答著職業教育的時代命題:如何讓“職教差生”成為“職場優生”?如何讓技能學習與素養培育同頻共振?他們用行動證明:職業教育也可以是人才成長的“高地”,只要有好老師的引領,每個學生都能書寫出精彩的人生答卷。
惠州日報記者范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