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理工大學大亞灣技術創新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中心成立
惠港科技合作邁上新臺階
香港理工大學大亞灣技術創新研究院實驗樓。惠州東江圖片社供圖
六月盛夏,港惠合作再傳佳音。6月30日下午,香港理工大學大亞灣技術創新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中心(以下簡稱“港理大大亞灣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中心”)正式簽約成立,同步開展“智創灣區、聚能未來”產學研協同創新發展系列活動新材料與應用專場。活動標志著惠港兩地科技合作、產業融合邁上新臺階,雙方將攜手并進,將人工智能研究中心打造成為大灣區產學研合作的典范,為惠州建設更具核心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提供強大支撐,為國家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活動由市委統戰部、大亞灣開發區管委會及市科學技術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等市直有關部門指導,大亞灣開發區經濟發展和統計局、香港理工大學大亞灣技術創新研究院主辦,來自香港理工大學的學術團隊及惠州市、大亞灣開發區政企代表共同參加。
計劃面向惠州企業搭建產學研合作平臺
活動中,由楊紅霞教授領銜的港理大大亞灣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中心正式簽約成立。港理大大亞灣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中心主任楊紅霞曾在IBM、雅虎公司、阿里巴巴達摩院、字節跳動等多個科技公司擔任首席科學家及部門負責人,福布斯中國稱贊她是2022年科技界TOP50女性之一。
惠州作為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2024年GDP突破6000億元,形成了石化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兩大產業集群,兩大產業集群2024年產值分別達5691億元和3915億元,為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近年來,惠州堅定不移按照國家和省的部署,將人工智能作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引擎,全力以赴加快產業布局和發展步伐,協同深莞打造珠江口東岸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產業帶,為助力廣東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產業高質量發展貢獻惠州力量。今年的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發展人工智能產業”;日前發布的《惠州市加快推動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行動方案(2025-2027年)》,規劃深入開展“智能裝備升級行動”等十大行動,力爭到2027年智能終端產業產值規模達4000億元。在此背景下,港理大大亞灣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的成立恰逢其時,這是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具體實踐、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舉措,更是深化惠港合作的關鍵一步。
楊紅霞介紹,粵港澳大灣區在人工智能領域擁有雄厚的產業基礎和廣闊的應用場景,香港理工大學在人工智能、新材料、綠色制造等領域具有世界領先的科研實力。港理大大亞灣研究院人工智能中心將圍繞人工智能,特別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展開研究,著重研究解決大模型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問題。“我們中心計劃面向整個惠州市的企業,搭建產學研合作平臺。企業如果對人工智能或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感興趣,且有亟待解決的問題,可以提交到中心,中心會在整個港理大發起征稿啟事。”
“生成式人工智能來了,我的工作機會是不是會變少?”對于很多人的這種擔憂,楊紅霞表示:“人工智能不是第一次技術革命的革新。每次技術革命的革新,從來都是有更多的新機會發生。”要把握住這些新機會,需要主動、積極地去擁抱人工智能。對于新一代的小朋友們,可以從小學甚至初中就把人工智能作為基本課程進行學習;對于已經開始工作的人,可以通過報讀在職研究生或通過網絡平臺獲取學習資料,主動學習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
據介紹,我市將依托港理大大亞灣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中心,重點突破智能終端、數據服務、智能軟件等關鍵技術,建立“企業出題、科研解題、市場閱卷”的機制,不斷完善“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的全鏈條創新體系建設,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在石化、電子、裝備制造等領域的深度應用。
活動還舉行了西頓-港理大大亞灣研究院AI智慧光健康實驗室和港理大大亞灣研究院項目簽約儀式。西頓-港理大大亞灣研究院AI智慧光健康實驗室是港理大大亞灣研究院與惠州企業合作設立的首個聯合實驗室,標志著香港理工大學前沿科技成果在內地研究院與本土企業的轉化應用進入實質性落地階段。
港理大大亞灣研究院于2024年9月26日正式掛牌成立,目前有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等5個研究中心,已累計引進博士學歷人才21名(3名為國家級人才),申報市級科技人才(團隊)5人,申報2025年度國家重大人才專項6項;已發表SCI期刊論文18篇、提交發明專利申請2項、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申請入庫4項;已完成2家孵化企業落地;推進合作意向項目28宗,已實現簽約合作項目6宗。這些成效標志著研究院在產學研合作方面邁出了堅實的一步,更多科技成果將在惠州大地上轉化落地、實現產業化。
開展新材料與應用專場交流會 專家企業共話前沿發展
現場還舉行了“智創灣區、聚能未來”產學研協同創新發展系列活動新材料與應用專場。今年4月22日,“智創灣區、聚能未來”香港理工大學大亞灣技術創新研究院產學研協同創新發展系列活動啟動,此次“新材料與應用專場”是4場專題交流會中的第二場,旨在通過專家演講和互動交流,推動新材料領域的產學研合作,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
在專家演講環節,來自港理大的5位專家學者分別分享了“綠色與智能制造:從創新到應用”“塊體monolithic MOF的構建及應用”“邁向高效、穩定、低成本的下一代有機光伏(OPV)技術”“基于納米復合材料的多功能涂料和氣凝膠”和“快速充電鈉離子電池關鍵材料研究”等新材料與新能源領域的前沿成果和關鍵技術,從不同角度深入探討了新材料在現代科技中的應用前景和挑戰。
蓬勃發展、更新迭代的新材料及其豐富多彩的應用場景,讓現場企業代表頗感興趣。演講結束后,企業代表與專家圍繞利用新材料優化工藝技術、拓展產品應用場景等內容進行了熱烈的問答互動,共同探討合作機會。
新材料是現代工業和未來科技發展的一個基石,新材料與新能源研究是港理大大亞灣研究院重要研究方向之一。“現在是我們最好的機遇。如果我們好好把握研究院這個平臺,發展潛力會很大,對大亞灣、惠州乃至全省都能夠產生非常大的影響。”香港理工大學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表示,香港理工大學在化學和材料方面的基礎研究實力強大,但學校科研人才真正跟工業界結合的機會不多。大亞灣技術創新研究院將成為人才培訓的重要基地,學校把科研人才帶過來,利用研究院和企業對接,了解工業界真正需求,發揮資源幫助企業。目前研究院已與大亞灣多個龍頭化工企業在催化劑等領域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系。
惠州日報記者匡湘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