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惠州市教育系統落實“雙減”政策20條(試行)》昨出爐
不得公布學生成績排名 嚴禁要求家長批改作業
各地各校不得通過家長會或其他方式公開發布學生成績排名;不得要求學生“過早上學、過早放學”,確保上(放)學時間與家長上(下)班時間實現“兩個銜接”;嚴禁超時超量布置作業;不得在小學一、二年級開設英語課程;嚴禁教師給家長布置作業或要求家長檢查、批改學生的學科類作業;不得將校內課后服務全部交由或打包委托校外第三方機構承擔……昨日,《惠州市教育系統落實“雙減”政策20條(試行)》出爐。
根據中央、省關于“雙減”工作的政策和要求,結合我市實際,市教育局制定了《惠州市教育系統落實“雙減”政策20條(試行)》(以下簡稱“20條”),立足“切實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校外培訓負擔,切實減輕家長學業輔導負擔和經濟支出負擔”,提出了具體明確的措施和要求。
學生們開開心心上學。
嚴禁有令不行有錯不糾減負降質
針對“雙減”的落實,“20條”提出嚴禁有令不行,嚴禁有錯不糾,嚴禁減負降質。
其中,各地各校(“各校”指義務教育階段學校,下同)要對“雙減”政策逐條逐項列出臺賬,確保落實到位。在此基礎上,對目前有違“雙減”政策的做法和措施,進行全面梳理排查,發現問題立行立改。鼓勵各地各校創新方式,探索減負提質的具體措施。通過設立舉報專線、對落實“雙減”工作不到位的學校開展專項督導督查等方式,切實推動“雙減”政策落地落實。各地各校要通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教育教學方法,切實提高課堂時效,不斷提升校內教學及課后服務質量水平,實現“雙減”落實成效和教育教學成效雙提升。
對于學生的評價方式,“20條”也明確要求,各地各校不得單純以分數和考試成績對學生進行評價,鼓勵各地各校探索建立健全義務教育學校、教師、學生綜合評價辦法。班主任、科任教師在學生成長手冊、成績報告單、家長報告書等學生綜合評定中不得直接填寫考試分數,應以等級評定來考量學生學業表現。各地各校不得通過家長會或其他方式公開發布學生成績排名,要通過“惠家教”家校共育平臺、家長會等方式加強溝通交流,引導家長學習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形成家校減負提質共識。
成立學校作業審核監督小組公示作業
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如何合理布置作業,也是此次“ 20條”的重點。
“20條”明確,嚴禁超時超量布置作業,鼓勵各地各校創新作業布置方式,加強作業統籌管理。各校要以年級為單位,統一研究安排上學期間及雙休日、節假日、寒暑假作業總量及完成時長;要成立學校作業審核監督小組,在校內、年級設置作業公示欄,分年級公示作業內容構成、完成時長等,并納入教師績效考核管理,促進教、練、考一致。鼓勵學校研發經典誦讀、藝術欣賞、手工制作、家務勞動等創造性、實踐性作業。嚴禁在非畢業年級以教輔材料替代文化課作業。應編研設計高質量、階梯式作業,根據學生學習能力布置差異化或分層作業。
嚴禁教師要求學生自批自改或互批互改作業,要嚴格做到學生作業“有布置必批改”,盡可能做到“面批面改”作業;教師不得布置懲罰性、機械性抄寫作業,鼓勵各校將學生書寫情況納入考試“獎勵分”范圍,引導學生養成正確良好的書寫習慣。嚴禁教師給家長布置作業或要求家長檢查、批改學生的學科類作業。
不得在小學一二年級開設英語課程
在課堂和學科方面,“20條”也提出了具體要求。比如,嚴禁壓減體育、音樂、美術、勞動、科學等學科正常課時,鼓勵各地各校探索開發各具特色的校本課程,開設綜合科學課程,進一步提升體育、美育、勞育實效,培養學生科學素養。
各校不得在小學一、二年級開設英語課程,鼓勵各地各校以觀看小視頻、簡單英語動畫或做游戲等形式開展語言基礎訓練,提高一、二年級學生的英語素養。各校不得向小學一、二年級布置作文、日記等書面作業,鼓勵各地各校結合本校學情,通過講故事、說作文、看圖說話等形式,培養學生語言表達和思維能力。
“20條”要求,教師不得“只管課上、不管課下”,要在保證課堂效率的同時,合理利用課余、課后服務、晚修等時間跟蹤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情況,對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個別輔導,對學有余力的學生加強針對性訓練,并通過開展非學科類的興趣班、第二課堂等方式,確保學生學會、學足、學好。教師不得“只教書、不育人”,鼓勵各地各校創新“三全育人”模式,引導教師在教好書、上好課的同時,更加注重學生思想品德的培養、更加注重學生心理健康的疏導,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教師上課不得滿堂灌、照本宣科,鼓勵廣大教師創新開展啟發式、研討式、互動式教學。教師要精心備課、精講精練,不斷改進課堂教學方式,切實提升課堂教學成效。
不得將校內課后服務打包委托校外第三方機構承擔
課后服務是“雙減”的重要內容,本學期以來,我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均已展開對課后服務的探索。此次“20條”對課后服務的實施提出了明確的規定。
首先在時間上,各地各校不得要求學生“過早上學、過早放學”,確保上(放)學時間與家長上(下)班時間實現“兩個銜接”。鼓勵各地各校結合實際調整學生上學、放學時間,原則上小學上午上課時間不早于8:20,初中學校不早于8:00;下午課后服務結束時間不早于18:00。各校不設統一早讀課,上午上課前不限定學生統一到校時間。鼓勵學校結合實際實行分年級錯峰上學、放學,減輕交通擁堵。鼓勵有條件的初中學校在工作日為有需要的學生開設晚修晚輔,晚修結束時間不晚于21:00。
在實施主體上,“20條”明確,各地各校不得將校內課后服務全部交由或打包委托校外第三方機構承擔,鼓勵各地各校以學校為主體,日常基礎托管服務由本校教師承擔,并結合實際探索建立教師彈性上下班、調休等制度措施,減輕教師工作強度。要堅持公益性原則,“一縣(區)一案”“一校一策”開展校內課后服務工作。鼓勵各地各校結合實際,依法依規探索建立教師參與校內課后服務的激勵和獎補機制;鼓勵學校會同家長委員會因地制宜制定校內午托實施方案,為學生提供午餐午休服務。
在內容上,各校不得將校內課后服務簡化為校內看管服務,鼓勵各地各校創新課后服務方式,科學細致安排時間和課程,確保每個有需求的學生都能參與。各校課后服務原則上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安排學生自主學習,開展作業指導和答疑解惑等;第二階段安排以興趣特色為主的第二課堂活動。不得要求或變相引導家長、學生在校外培訓機構進行學科類培訓學習。鼓勵各地各校豐富課后服務內容,滿足家長、學生的多元化課后服務需求。
“20條”還要求,各地各校不得對學生校外托管情況不聞不問,要摸清學生校外托管實際情況,會同有關部門定期不定期對校外托管機構進行隨機抽查,并探索研究建立校外托管機構“黑白名單”機制及退出機制,引導有訴求的家長、學生前往資質好、質量高、服務優的托管機構進行托管,確保“托得放心、管得到位”。
惠州日報記者林奶花 賀小山 通訊員袁蘊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