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網站日前正式發布《惠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從科技創新、產業體系、數字經濟等方面明確未來五年全市發展目標和規劃。
《綱要》提出,“十四五”期間全市規劃建設重大項目312宗,計劃總投資14619億元,“十四五”期間計劃投資10316億元。到2025年,全市GDP超過6000億元,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突破600億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突破1.6萬億元。
惠州市區風貌。
回顧“十三五”
惠州制造展現硬核競爭力
面對“十三五”時期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中美經貿摩擦和重大疫情等多重影響,惠州深入實施一系列事關全局的重大戰略、重大舉措,開工建設一批影響深遠的重大項目,積極有效應對紛繁復雜的風險挑戰,“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長足進步,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
2020年,惠州地區生產總值4222億元,五年年均增長5.5%;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達412億元;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0640億元,五年年均增長10.6%。惠州制造展現硬核競爭力,一批烯烴、芳烴等重大石化項目加快建設,埃克森美孚、中海殼牌三期、恒力石化等一批大項目順利落戶,惠州新材料產業園啟動建設,大亞灣石化區煉化一體化規模躍居全國第一,4K電視機產量占全國1/3,生命健康產業加快培育,先進制造業、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分別達64.2%、43.8%。
大亞灣石化產業基地。
我市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仲愷高新區升格為國家級“雙創”示范基地,珠三角(惠州)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稔平半島能源科技島、先進能源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等重大創新平臺建設取得新進展。加速器驅動嬗變研究裝置、強流重離子加速器裝置啟動建設。全市研發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2.7%,比2015年提高0.67個百分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達1628家,比2015年增加1373家。
我市開創性規劃建設“豐”字道路交通主框架,完成惠州機場擴容擴建工程,開通47條航線、通航40個城市,旅客吞吐量躋身全國百強第55位。贛深高鐵、廣汕高鐵惠州段建設進展順利。全市境內高速公路通車里程數達851公里,居全省第二位。
全市46個省定貧困村15188戶35546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達到脫貧退出標準、創新設立解決企業困難“直通車”制度、獲評全國首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第五次蟬聯全國文明城市桂冠……過去五年,在城鄉協調發展、重點領域改革、生態文明建設、對外開放、民生保障和社會治理等方面,我市取得了一系列喜人成績。
展望“十四五”
創新驅動
加快建設能源科技創新中心
《綱要》提出,加快推進中科院“兩大科學裝置”建設,爭取更多科學裝置落戶,打造國家大科學裝置集群和國際核科學與技術研究中心。依托中科院“兩大科學裝置”,加快建設先進能源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東江實驗室),開展先進核能與核技術、石化能源、多能互補及新型儲能領域研究及應用,爭取納入國家實驗室建設。
兩大科學裝置建設穩步推進。
大力引進和培育高新技術企業,到2025年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超過3000家。建立全市“專精特新”中小微企業培育庫,加大對科技型中小企業普惠性支持力度,推動更多科技型中小企業增效益、上規模,打造一批行業“單項冠軍”“隱形冠軍”“獨角獸”。
優化“產業引才”“平臺引才”“以才引才”機制,制定“1+N”一攬子人才工作政策,完善實施“惠”聚優才行動計劃,打造人才生態環境優質城市。依托中科院“兩大科學裝置”、省實驗室和新型研發機構等創新載體,積極引進一批國際一流的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對急需的特殊人才或團隊實施“一事一議”。
產業體系
聚力打造“3+7”工業園區
《綱要》提出,全面提升大亞灣石化區發展水平,加快推進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項目、中海殼牌惠州三期乙烯項目、恒力(惠州)PTA項目等建設,大力推進石化產業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發展,全力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攻堅戰,力爭到2025年基本建成世界級綠色石化產業基地。
爭取引領型、生態型企業在惠州設立區域性總部,引進供應鏈管理龍頭企業落戶,聯動深莞打造具有世界級競爭力的電子信息產業基地。支持核心骨干企業研發和生產5G智能終端、網絡基站、天線等核心零部件,建設全國5G泛智能終端和零配件制造基地。
惠南科技園謀劃打造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園,從而形成新的園區經濟增長點。
聚力打造“3+7”工業園區。建設1號公路經濟走廊,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重點增量發展空間。推動大亞灣開發區、仲愷高新區爭創國內一流開發區,努力把中韓(惠州)產業園建設成為全國對外開放發展新高地。聚力建設惠城高新科技產業園、惠陽(象嶺)智慧科技產業園、惠州新材料產業園、博羅智能裝備產業園、龍門大健康產業園、大亞灣新興產業園、廣東(仲愷)人工智能產業園等7個千億級工業園區。
數字經濟
推動更多民生服務事項“一網通辦”
《綱要》提出,推動5G、大數據、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區塊鏈、信息網絡安全、信息技術應用創新等數字產業發展,培育半導體及集成電路新興產業,提升數字產業基礎。推動省級“5G+工業互聯網應用示范園區”建設,打造一批工業互聯網標桿示范項目,在石化、智能家電、動力電池、汽車電子、印刷線路板等領域推廣工業互聯網創新應用。
聚焦教育、醫療、養老、撫幼、就業、文體、助殘等重點領域,打造智能便捷的數字化公共服務體系,推動數字化服務普惠應用,持續提升群眾獲得感。進一步拓展“互聯網+政務服務”,強化電子證照、電子印章、電子簽名等基礎平臺支撐,推動更多民生服務事項“一網通辦”、更多涉企服務事項“一站式”辦理和“不見面”審批。提升“粵省事”“粵商通”進駐率,擴大“智慧批”“灣區通辦”范圍,完善市、縣、鄉鎮綜合性政務大廳集中服務模式,推進線上線下全面融合,持續改進“一窗通辦、一窗通取”服務,提升指尖辦、全天辦、即時辦、就近辦、馬上辦、全域通辦的覆蓋率。
打造智能便捷的數字化公共服務體系,推動數字化服務普惠應用,持續提升群眾獲得感。
基礎設施
中心區形成8條過東江通道16條過西枝江通道
《綱要》提出,按照“一次規劃、分步實施”的實施方案,加快惠州千萬級干線機場建設。近期按照飛行區4E標準建設干線機場,新建第二跑道、航站樓及相關配套設施。積極拓展航線網絡,爭取開放空港口岸和開通國際航線。建成贛深鐵路、廣汕鐵路惠州段和莞惠城際小金口至惠州北段,高標準建成贛深鐵路惠州北站、廣汕鐵路惠城南站高鐵綜合交通樞紐,推動深汕高鐵惠州段建設。有序推進深惠城際坪地至瀝林北規劃建設,加快推進城際鐵路公交化運營。
位于仲愷的四環立交,城軌、高速、仲愷大道編織了立體交通網。
加快高速路網建設,建成韶惠高速公路惠龍段,完成深汕西高速公路改擴建工程、廣惠高速公路金龍互通(原長坑互通)項目建設。推進惠霞(惠灣)高速公路(含水口、惠東支線)、惠坪高速公路(含機場高速及新圩支線)、惠州至肇慶高速公路惠城至增城段(惠州沿江高速公路)、惠東環稔平半島高速公路、長春至深圳國家高速公路河源熱水至惠州平南段改擴建工程等項目建設。
按照“交通帶動產業、產業支撐城市”理念,科學實施連接廣州(知識城)、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深圳(前海)以及貫通惠州南北的“豐”字道路交通主框架建設,配套規劃建設“五橫五縱”骨干快速路及五條聯絡線、市區“兩環十射”快速進出城道路路網體系。聚焦“過江難”,優化市區過江通道建設,結合既有過江通道及路網條件,規劃建設跨東江和跨西枝江的過江通道,到2025年中心區形成8條過東江通道、16條過西枝江通道。
新動能
大力引進和培育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的實體項目
《綱要》提出,加大公共衛生服務、應急物資保障領域投入,加強現代交通體系、鞏固脫貧攻堅、能源、水利、農業農村、生態環保、市政設施、社會民生、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等補短板領域建設,大力引進和培育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的實體項目,謀劃儲備實施一批重大戰略、引領轉型升級的重大產業項目,打造經濟新增長點。
圍繞數字化、場景化、體驗式、互動式、商旅體融合,加快成熟商圈轉型升級和城市特色商業街區改造升級,規劃建設現代化新型商圈,探索建設有地方特色的市內免稅店,提升惠州消費規模和層次,集聚高品質品牌,爭取打造區域消費中心城市。
治理體系
全面落實“全國一張清單”管理模式
《綱要》提出,全面完善產權保護制度。加強國有資產產權、自然資源資產產權、民營經濟產權、農村集體產權等各種所有制經濟產權保護,持續清理對不同所有制經濟產權區別對待的法規,進一步細化完善產權登記、評估、監管、交易等綜合管理體系。
全面落實“全國一張清單”管理模式,推動市場準入負面清單與行政審批體系緊密銜接、相互匹配,全面推行涉企經營事項告知承諾制。以服務業為重點有序放寬準入限制,在金融、醫療、教育、體育、托幼、環保、市政等領域減少市場準入限制。
“雙區”引領
積極參與深圳都市圈建設
《綱要》提出,以羅浮山、象頭山、蓮花山等自然山體和海岸帶為分界線,劃分生態功能區、城市發展區和海洋發展區,構建“1+1+1”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實施差異化發展。生態功能區打造一個“綠色花園”,突出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加強羅浮山、南昆山、蓮花山等生態屏障的協同優先保護,探索生態價值實現新路徑,深化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新實踐。
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全面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決策部署,以“豐”字道路交通主框架為引領,深度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綜合交通體系。積極參與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深入對接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推動創新協同和產業共建。
仲愷港澳青年創業基地。
全力支持深圳建設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積極參與深圳都市圈建設,推進深莞惠聯動發展,探索共建深莞惠區域協同發展試驗區,共同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電子信息、人工智能等世界級先進制造產業集群,加快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區域經濟布局。
鄉村振興
推動農業向現代化、規模化發展
《綱要》提出,推進農村創業創新,推動城市工商資本下鄉,培育壯大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構建新型助農服務體系,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有機銜接。加快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公園和田園綜合體建設,完善利益聯結機制,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健全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體系,推動農業向現代化、規模化發展。
惠東縣范和村。
推動人才和技術下鄉。探索賦予緊缺型、技能型人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或收益股權等形式,吸引人才返鄉入鄉創業興業。持續實施科技特派員制度、“人才服務團”項目,讓先進技術改造農業產業。實施“惠州學子回鄉計劃”“人才回歸計劃”,與農業企業、院校開展“訂單式”鄉村人才培養,培育返鄉農民工、入鄉科技人員、在鄉能人等創業主體,增強鄉村產業發展動能。
生態文明
統籌推進城鄉全域黑臭水體整治修復
《綱要》提出,推動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加強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協同治理,加強水庫水源安全保護,確保東江、西枝江、淡水河等秀水長清。系統整治全市七大水系劣Ⅴ類河涌支流,分類推進入河排污口規范化整治,統籌推進城鄉全域黑臭水體整治修復。加快建設城鎮污水處理設施,規范工業企業及生產經營單位排水管理,推進城鎮污水管網全覆蓋,提高污水處理設施運轉效率。
環境優美的沙灣憶趣公園。
推進工業源深度治理,加強VOCs排放綜合整治。加強移動源污染控制,開展超標排放柴油貨車污染治理,推廣國六排放標準燃氣車輛和新能源汽車,鞏固提升電動化水平,推行新能源非道路移動機械,鼓勵船舶靠港使用岸電。加強城市建設施工工地揚塵管控,禁止違規露天燒烤行為,推行餐飲油煙在線監控和第三方治理。到2025年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穩居全國重點監測城市前列。
生活品質
高質量建成“15分鐘健身圈”
《綱要》提出,適應城鎮化和常住人口增加趨勢,推進城鎮小區配套幼兒園建設和移交工作,支持鼓勵發展普惠性民辦幼兒園,穩步擴大公辦性質幼兒園、普惠性民辦幼兒園規模,增加優質幼兒園學位供給。創建全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縣(區),科學調整中小學布局,適度超前規劃建設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加快城鎮新建居住區配套標準化學校建設,新建或改擴建老城區配套學校,保障適齡少年兒童就近入學,消除城鎮中小學“大班額”現象。科學調整普通高中學校布局,新建一批公辦普通高中學校和民辦高中,擴大普通高中優質學位供給。
優化大中小型體育場館等場地設施規劃布局,加強城市綠道、健身步道、自行車道、社區健身公園等場地設施規劃建設,加大公共體育場地設施免費低收費開放力度,高質量建成“15分鐘健身圈”。辦好各級各類群眾健身活動,積極承辦馬拉松、足球、電競等一批國際、國家、省和粵港澳大灣區上等級上規模的體育賽事。
法治政府
規范執法自由裁量權
《綱要》提出,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全面推行行政執法公示制度、全過程記錄制度、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制度,規范執法自由裁量權,加大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重點領域執法力度。推進跨領域跨部門綜合執法改革,深化鄉鎮街道綜合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充實基層一線行政執法力量。重點推進律師制度、公證制度、人民陪審員制度、行政復議體制、司法鑒定管理體制改革。
深入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建立健全市域治理領導機制和社會治理鏈條,綜合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技術提升基層治理效能。全面推進市、縣(區)、鄉鎮(街道)三級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在全市綜治中心建立社會心理服務站,健全完善“一村(居)一法律顧問”“一村(居)一社工”基層治理制度,推進“一村(居)一警”機制提檔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