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蒙亮的清晨,惠東油麻地村的村民再次從鳥叫聲中醒來。此時,半空中盤旋著大批白色鷺鳥,它們撲閃著翅膀,飛向村邊的考洲洋尋覓食物。最近幾年,與鳥類同住一條村、共守一個洲,早已成為油麻地村民的生活日常。鳥類的定居,讓濱海小村增加了幾分活力與靈氣,也讓原本平淡的生活有了新的話題。
考洲洋位于惠東縣稔平半島東北側,海岸線長65.3公里,水域面積約28.6平方公里,是候鳥遷徙的停歇地和鷺鳥的棲息地,有豐富的紅樹林、灘涂、鳥類、魚類等資源,是周圈鐵涌、黃埠、吉隆3個大鎮漁民賴以為生的內洋水域。
從地圖上看,如果沒有5公里的陸地,也許考洲洋已經把稔平半島割裂成為一處獨立的島嶼,但這塊“島嶼”的面積卻比陽江的海陵島大出7倍有余,超過香港面積的2/3。
在這里,濱海旅游、女鞋制造、風力發電、核電站、中科院“兩大科學裝置”等一系列產業和項目扎堆,半島的發展定位也變成了旅游經濟與清潔能源的雙翼齊飛。
游客入織與火熱建設的場景一側,碧海藍天、鷺鳥齊飛,這始終未變的,是惠州開展考洲洋生態保護與修復的決心與恒心,多年的精心呵護與倍加珍惜,惠州交出了對經濟、環境協調發展的優良答卷。
考洲洋。惠州東江圖片社
種植紅樹林與潮汐賽跑
在考洲洋西岸的鐵涌鎮好招樓村,海岸邊一處未對外開放的保護區,正在建設大型的海洋濕地公園。目前,公園已經完成一期灘涂木棧道建設和紅樹林種植任務。日前,記者來到這里探訪,走在延綿曲折的木棧道,徐徐海風迎面輕撫,海水灘涂上,一片片紅樹林樹葉摩擦,發出沙沙的聲音,眼前的海天一色令人沉醉。
考洲洋是紅海灣向內陸延伸的一個溺谷灣,風浪較小,被譽為稔平半島之“心”、惠州“城市之腎”。前些年,由于考洲洋周邊村民對環境資源的無序開發,導致區域內紅樹林生長空間壓縮,紅樹林面積不斷縮小,不僅讓鳥類、底棲生物的棲息生態環境遭到破壞,還引起了區域內紅樹林濕地生態系統功能的退化和生物多樣性的下降。
在綜合考慮修復紅樹林濕地生態環境與合理開發考洲洋旅游經濟的價值后,考洲洋—罌公洲至赤岸區域海岸帶整治及生態修復工程項目編制出臺,項目被列入2016年—2017年惠州重點工作、十件民生實事,也是全省三個美麗海灣建設項目試點之一。
修復考洲洋濕地生態,提高紅樹林的覆蓋率是關鍵一步。根據當時的計劃,惠州選點在巽寮赤沙村建設育苗基地,在四五年時間內,要完成考洲洋紅樹林育苗、種植800萬株的目標。對于當時承擔紅樹林種植任務的技術人員來說,不僅時間緊、任務重,更是一項摸著石頭過河的難題。
“以前沒有種植過紅樹林,很多技術只能通過查閱文獻資料,或去其他省市考察學習。”惠州市漁業研究推廣中心工程師李慶勇曾負責紅樹林種植基地的選育種工作,和同事先后采集過許多種類的紅樹林種子,并前往深圳、廣西、海南等地實地考察。
“紅樹的品種很多,但哪一種適合考洲洋種植,必須做大量的試驗,篩選試種成功后,再進行批量育苗、人工種植。”李慶勇說,經過兩三年的努力,技術團隊篩選出秋茄、白骨壤、木欖、紅海欖、桐花樹5個適合考洲洋海域種植的紅樹品種,為項目開展奠定了基礎。
品種有了,但種植和孕育過程又遇到了難題。技術人員發現,考洲洋水位較淺,他們必須在漲潮時把樹苗運送到種植區,等到退潮后,灘涂露出水面,再把樹苗種下,“摸不清潮汐規律,工期就會拖延,遇到下雨天、臺風天,更令人著急。”李慶勇說。
與此同時,為提高紅樹林移栽成活率,技術人員還要兼顧整治灘涂的任務。李慶勇解釋,紅樹林受周期性潮水浸淹,海水水位太低不行,太高也不行,一些品種長期淹水就會很快死亡,長期干旱又會生長不良。
“很多灘涂不符合這個條件,我們就得進行吹填,要把它整理到符合種植條件,而灘涂整治也受潮汐影響,工程船舶必須等退潮時期才能開工。此外,我們要用網劃出保護區,防止海面漂浮物隨海水沖擊移栽后的樹苗。”李慶勇翻出當時在退潮灘涂工作的照片,工作人員幾乎半個身體都陷入了泥沼之中,感嘆種植紅樹林就是要和潮汐賽跑。
2019年7月,在技術人員的努力下,項目圓滿獲得驗收,實際完成紅樹林種植803萬株,整治灘涂3072畝,并修建海洋環境監測觀測站、景觀棧道、生態觀光及科普長廊、觀景平臺、觀鳥亭等設施。隨著項目的建成,考洲洋區域逐漸形成錯落有致、層次豐富的紅樹林濕地景觀帶,有效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統一。
考洲洋上,可坐小艇觀賞白鷺和紅樹林。圖片來源:惠州報業傳媒集團
小漁村中的鷺鳥天堂
油麻地村是考洲洋西南岸邊的一處小漁村,村里以魚、蝦、蟹等海產養殖為主業,也有少量農田種植水稻和馬鈴薯。在村里后山公園的山頂,放眼望去,大片的海域被整齊地分割為一塊塊蝦魚養殖場,漁村與考洲洋的景象盡顯眼前。
后山公園是距離考洲洋最近的一處樹林,也是油麻地村村民的公共場所之一。此前,村里籌資先后增設了環山山道、路燈、涼亭、石凳等硬件設施。如今,村里議事、村民休閑等都會在這里聚集,山腳下的大榕樹更是村民納涼休憩的好地方。
由于環境宜人、魚蝦資源豐富,最近幾年,后山公園逐漸成為來往候鳥新的棲息和繁育場所。走進半山坡,目光所及的樹木上到處都是鳥巢,白色的鷺鳥、灰色的海鷗在枝頭跳躍,樹下留下了大量糞便,如同白色油漆,斑斑點點。
四五月,正值鳥類繁衍后代的時期,但由于此時村里養殖戶在重新投放蝦苗,鳥類缺少食物,每年這段時間常常見到餓死的白鷺幼鳥。
“這些幼鳥餓了就會走出窩,很容易掉到樹下,鳥媽媽就不管它了。”73歲的陳榮華從油麻地村長大,但后山這樣的鳥類齊居也是近年才出現的景象,看到掉在樹下嗷嗷待哺的幼鳥,陳榮華很是心疼,主動承擔起救助和喂食幼鳥的職責。
“每天早晚兩次上山,一次帶兩三斤切成小段的海魚,大概可以喂食30—40只幼鳥。”陳榮華說,每周有4到5天他都保持這樣的習慣,掉在樹下的幼鳥被他喂養半個月左右,便能自行飛走覓食。這個習慣陳榮華堅持了快三年,他坦言已經記不清救活了多少幼鳥。
起初,陳榮華的喂鳥行為遭到村民的反對。“剛開始我把幼鳥從樹林中拿到廣場喂養,弄得到處都是鳥屎,村民不太滿意。”那之后,他每次喂鳥都要走進密林中,沿途見到幼鳥就隨機喂食。樹上的大鳥排泄物經常落在身上,但他早已習以為常。
在陳榮華喂食的幼鳥中,鷺鳥數量最多,依靠長期累月的堅持,他被村民稱作“鷺鳥月嫂”。
事實上,陳榮華的堅持與油麻地村委書記陳耀宏的支持密不可分,在2014年返鄉擔任村委主任后,陳耀宏便呼吁村里加大對生態環境與鳥類保護的力度。其間,他多次帶領村干部和群眾“圍抓”偷鳥賊。
陳耀宏告訴記者,有一次他在鄰鎮外出,晚上接到村委干部報告,說后山聽到了鳥槍的聲音,山腳下還停著一輛東莞車牌的面包車。他立刻要求大家圍住山道出入口,并向派出所報警,自己開車迅速返回。此刻,在山上偷鳥的人察覺到異常,躲藏幾小時后最終另外擇路逃跑。
經過一番調查,陳耀宏發現有村民私下與偷鳥賊有利益往來,在他上門警告和教育后,偷鳥的現象越來越少,后山上的鳥類逐漸增多。
“保護鳥類就是保護生態,要把油麻地打造成為遠近聞名的鷺鳥天堂。”陳耀宏說。
為海洋濕地保護立法
在惠東縣黃埠鎮,考洲洋岸邊的另外一處大鎮,這里是女鞋制造基地,全鎮密布大大小小的制鞋企業和生產線。從去年開始,黃埠鎮一些學校周邊常常會看到身著黃馬甲的志愿者向孩子和家長派發傳單和宣傳冊,通過這種方式提高和普及周邊群眾的考洲洋環境保護意識和自覺性。
近年來,隨著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的提高,惠州惠東縣持續加強對紅樹林生態環境的恢復整治與保護工作,并取得顯著成效。去年6月30日,惠東縣十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八次會議審議通過《惠東縣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加強考洲洋生態保護的決定》(下稱《決定》),自去年7月1日起開始施行。
《決定》共有13條,其中對考洲洋保護范圍、政府部門工作職責、紅樹林和黑排角保護、污染防治、養殖與捕撈、岸線保護和生態修復、旅游經濟發展、執法監督等多個內容作出全方位的規定,并重點強調加強好招樓紅樹林濕地公園的建設,將其打造成考洲洋生態保護核心。
在海陸污染防治方面,《決定》要求加強入海河流管理,加強對入海排污口和陸源污染物排海的監督;建設和完善城鎮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及配套管網,統籌規劃建設農村污水處理設施;針對考洲洋岸線保護和生態修復存在的問題,《決定》要求嚴格保護考洲洋自然岸線,整治修復受損岸線,合理布局涉海產業,拓展公眾親海空間,實現山、城、海、河、堤、塭、湖、島等生態要素協調的友好型生態環境。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執行,記者留意到,《決定》在強化執法監督方面作出明確規定,比如,造成考洲洋生態環境破壞的,將依法給予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考洲洋保護有關部門的工作人員玩忽職守、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的,也將依法給予嚴肅處分。
惠東縣人大常委會主任林月云表示,《決定》的出臺,既是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實踐,也是惠東縣人大常委會依法主動行使重大事項討論決定權、積極回應群眾關心熱點問題的重要舉措。
可以說,為一片海洋立法、為生態保護提供法制保障,是惠州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對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做出的最大承諾。
考洲洋附近物產豐富,不時能買到物美價廉又地道的特產。惠州報業傳媒集團
特寫
小漁村里的“鷺鳥月嫂”
早上6時半左右,陳榮華準時起床,這是他多年養成的生活規律。簡單洗漱后,從家門口出發,穿過幾條小巷就到了祠堂門口。這里是鐵涌鎮油麻地村早晨集市的地點,每天早上,從考洲洋趕海回來的漁民、周邊的菜農、肉商,都會帶著新鮮的食材過來擺攤。
花十幾塊錢賣兩三斤小海魚和青菜后,陳榮華就返回家,妻子負責給兩個孩子做早餐,他則把小海魚剁成段裝進塑料袋,去村里的后山公園開始一天的喂鳥。
“這些落到地上的幼鳥不會飛,有些甚至走不動,眼睛還沒睜開,不喂只有死路一條。”陳榮華文化程度不高,不善表達,常常頭戴草帽、腳穿拖鞋爬山穿林。年過花甲的他消瘦黝黑,皮膚遍布皺紋。對他來說,喂養幼鳥似乎已成為生命的一部分。
“小時候沒見過村里有這么多鳥,近五六年后山到處都是,它們把這里當家了。”喂鳥快3年,陳榮華在觀察和思考,慢慢摸清了這些鳥的行為習慣,“一般農歷10月就要飛走,第二年春節后又飛回來做巢。”
白色的鷺鳥是他喂食最多的,相比成年鷺鳥,幼鳥長得瘦小,與手掌大小差不多,脖子又細又長,拿在手上仿佛稍用力就會折斷身體。每次喂鳥,陳榮華都要小心翼翼地把幼鳥腦袋抓住,輕輕扒開長喙,把切好的魚段送入嘴中。看著它一點點把魚肉吃下,陳榮華才放心離去,尋找下一只掉落的幼鳥。
陳榮華家收入不高,妻子是視力殘障人士,除困難補貼和村集體分紅外,還要兼職幾份務農工作。由于購買魚蝦需要費用,村委書記陳耀宏常常會給陳榮華一些錢支持他。
記者采訪當天,陳榮華沒有去喂鳥,一大早便去參與村里農田的整地防水工作。晚上回到家,妻子正和孩子在吃飯,墻上貼滿了獎狀。陳榮華說,他的孩子總想一起去喂鳥,但林子里有時會有蛇,他擔心危險,從來不帶他們去。
“之前村里還有一位大哥喂鳥,現在90多歲了,我接了他的班,繼續喂下去。”陳榮華說。
鏈接
考洲洋濕地現有鳥類50余種
好招樓紅樹林濕地公園是考洲洋濕地的一片綠洲,這里資源豐富,類型多樣,濕地總面積517公頃,占濕地公園總面積的77.6%。由于較好地保留了原生態狀貌,良好的生態環境吸引了眾多鳥類前來棲息,還有野生動物出沒。
根據實地走訪調查,考洲洋周圍山體有黃猄、兔、野豬等體型較大的野生動物出沒,村落旁和水溝旁有銀環蛇、眼鏡蛇、竹葉青等爬行動物分布。
在《惠東考洲洋地區鳥類本底調查報告》的調研及相關資料統計中,考洲洋現有濕地鳥類50種。其中,鳥類有褐翅鴉鵑、珠頸斑鳩、白胸苦惡鳥、黑水雞、鵲鴝、灰背椋鳥、黑領椋鳥等農田鳥類,鶴鷸、紅腳鷸、青腳鷸、林鷸、磯鷸等灘涂鳥類,普通翠鳥、白胸翡翠、斑魚狗、白鷺等紅樹林鳥類,以及噪鵑、小白腰雨燕、鶚、大山雀等林地鳥類。鶚和褐翅鴉雀為國家二級保護鳥類。如今,考洲洋成為野生鳥類攝影愛好者的拍攝基地,每年有大量攝影家組團到此拍攝。
好招樓濕地公園二期方案獲批
為更好地鞏固生態保護的成果,提升沿海群眾對海洋生態環境的滿意度,在好招樓濕地公園一期工程的基礎上,惠東縣大力推動公園二期工程建設。
二期工程主要建設內容包括部分海堤修復、景觀棧道、紅樹林補種維護、景觀大門、公園廣場、停車場、科普樓、游客服務樓、交通碼頭、觀光棧道、生態綠道等,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和獨特的人文生態系統,更好地發展生態旅游。
目前,二期工程已完成可行性研究報告,通過縣發改局立項審批,初步設計方案完成編制并通過了專家評審會。根據計劃,生態工程項目投入200多萬元,將完成750畝紅樹林種植,推進濕地生態修復,并通過購買社會企業服務方式,對濕地公園實行全天候常態化管理。未來,考洲洋必將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周邊游的新旅游熱點。
采寫:南方日報記者 烏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