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館之寶——重達3240公斤的和田玉原石吸引了孩子們的目光。
五顏六色的天然寶石,等著孩子們將它變成美麗的飾品。
專業的污水處理系統,使寶石加工不再是污染之源。
地質科普研學公益親子活動首期活動圓滿進行。
“媽媽,我以后要好好學習,也能讓廢料變廢為寶。”“我第一次知道全世界有這么多的寶石。”“再等一會,我給外婆穿條項鏈。”“媽媽,下次我還想來。”……7月31日,惠州四角樓珠寶創意園,惠州國畫院舉辦的地質科普研學公益親子活動首期活動在團員們的意猶未盡中結束。不少參與活動的孩子和家長直呼“收獲滿滿”,大家的熱情讓惠州國畫院負責人都忍不住表示:“之前還擔心大家認為地質科普太枯燥而不愿意逗留太久,沒想到最后都不愿意走!”
聽專家爺爺講七大洲石頭故事
在四角樓珠寶創意園寶石博物館,安放著大量石頭。這些外表并不起眼的石頭,實際上是各種寶石的原石,記者看到,除了常見的各種瑪瑙、水晶、紅寶石等寶石原石外,這里還有木紋石、陰陽石等并不常見的寶石原石。其中最醒目的,當屬入口處的鎮館之寶——重達3240公斤的和田玉原石。
“這一塊小小南極石,可是乘坐‘雪龍號’科考船,來到四角樓。”“七大洲都有特產的寶石,大家可以看到,我們分區進行了展示,在地圖上也都有標注。”“看這個‘夜明珠’,可以吸收光線后變成光源,這是螢石的特征。”四角樓珠寶創意園總工程師何建昌充當起了當天的講解員。年近70的地質學家何建昌摸石頭摸了50年,說起各種彩色寶石如數家珍,幽默的講解更是讓石頭變得趣味橫生。當天,參與活動的孩子們都圍在何建昌的身邊,興致勃勃地聽何爺爺說著石頭的故事。
記者了解到,目前國內的寶石礦物開采受到限制,在四角樓珠寶創意園看到的寶石原石均是進口。
不僅“點石成金”更要變廢為寶
原石如何變成我們常見的寶石?何建昌首先帶著孩子和家長從屏幕上了解了制作過程。
選石、切割、琢型、打磨、拋光……一顆原石需要不少的“磨煉”才能變成精致的寶石。觀看過屏幕上的制作過程后,研學團還專門安排了大家走進工作室實地參觀制作過程。工人們手工畫出飾品的形狀后再進行切割;砂石在機器里翻轉,打磨著略嫌粗糙的粉晶刮痧板半成品;工人們耐心地反復摩挲手里的寶石,進行拋光上油等工序。孩子們認真地看著一步步工序,不時發出感嘆:“原來是這樣做的!”
加工好的寶石成品很美麗,但加工過程中產生的廢料廢水如果不謹慎處理,卻很容易造成環境污染。四角樓珠寶創意產業園不僅著力于寶石加工,還于工業廢水和固廢資源化利用上下功夫。在參觀過寶石加工制造過程后,工作人員帶大家參觀了產業園的廢水處理系統,到實驗室進行“污水變清”的實驗,隨后,又帶著孩子和家長了解由廢料處理后制成的地板磚。
“你們現在好好學習,以后也可以用所學知識讓更多的廢料‘變廢為寶’,你們要不要好好學習呢?”何建昌的問題引來了孩子們異口同聲地回答:“要!”
童心最美串串項鏈送家人
終于到了大家最期待的串手鏈環節,長桌上擺滿了各種寶石珠子,備好了彈力線,孩子和家長們選好了心儀的珠子,耐心地串了起來。
現場一個仔細挑選著珍珠的孩子,引起了記者的注意。“我想給外婆串一串珍珠項鏈,用來搭配她的旗袍。”小姑娘笑著告訴我們,外婆很喜歡穿旗袍,是一個優雅的老太太,而旗袍最好的搭配是珍珠項鏈,所以在之前,她和媽媽就商量好,要給姥姥串一串最美麗的珍珠項鏈。
每一個孩子,似乎都有著類似的小期待。每種寶石都來一顆,五歲娃的手鏈更多是為了收集品類;深深淺淺的海藍色寶石串成項鏈,是小女孩對大海的向往;小男生把精心搭配串起的手鏈,戴在了媽媽的手腕上;還有孩子的背包里裝滿了零錢,打算用自己的零花錢,為每一個家人都送上一份自己親手做的禮物……一顆顆最美的童心,把自己最真摯的心意,串進了手上的飾品里。
下午五點多,在主辦方的一再催促下,孩子和家長們才意猶未盡地踏上了歸程。“這樣的活動太有意義了,下次有機會,還來!”
文/圖 惠州報業全媒體記者王敏
相關鏈接
四角樓珠寶創意園
“中國四角樓國際珠寶創意園”是2019年度廣東省博羅縣重點項目、2020年度廣東省惠州市重點項目、2021年度廣東省重點預備項目。園區將建設工業、貿易、跨境電商、科研、文旅及教育等六大板塊;入園企業共享環保綜合處理、進出口服務、金融創投基金、珠寶孵化設計及以“寶石人之家”智慧園區的五大綜合服務平臺;共建環保、貿易、供應、寶石加工等四大聯盟;計劃打造成中國著名彩色寶石飾品基地、世界級的寶石珠鏈產業集聚地、世界彩色寶石原料集散地及加工基地、“大灣區乃至世界性的彩色寶石之都”。園區全部建成后將有四角樓國際珠寶交易中心、環保處理中心、寶礦石博物院、工程研究中心、珠寶巖石檢測中心和珠寶文化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