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是中國三大農民畫畫鄉之一,被文化部命名為“民間繪畫畫鄉”。龍門農民畫以濃墨重彩的形式,表現人們豐富多彩的勞動和生活景象,彌漫著濃郁的鄉土風情。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在龍門縣民族宗教局的支持下,瑤族青年農民畫家朱火根,用巨幅畫作,歌頌民族大團結。
朱火根主筆完成的巨型長卷。
到流村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豐富的自然資源,也為其發展特色經濟和文旅產業,創造了條件。而今麻份村譚少良的瑤泉里,黃坑朱計陽的有機茶,正成為到流,乃至藍田的新標簽,新手信。
80后畫家朱火根與巨幅民族大團結畫
很多龍門農民畫的作者常年生活在農村,在躬耕隴畝之余,拿起手中的畫筆,記錄豐富的農村生活,表達自己的思想和志趣。他們是農村里的文化人,是畫家中的農村人。到流村的80后瑤族青年朱火根,就是其中的一位。
曾去深圳學習油畫,后成家喻戶曉農民畫畫家
朱火根出生于到流的沈村,從小喜歡畫畫,很早就到龍門縣文化館學習龍門農民畫。在文化館學習期間,朱火根得到了龍門農民畫創始人譚池發的親自指導。學了幾個月之后,他進步很快,畫了第一幅作品《新年舞獅》,內容是到流有名的舞獅子,看著那栩栩如生的畫面,朱火根信心倍增。
后來,農民畫市場不景氣,為了生存,朱火根和一個同門師兄去了深圳學習油畫。當時深圳的油畫市場十分活躍,朱火根有了農民畫的基礎,學習油畫很快,半年之后,就能獨立接單了。
2008年,朱火根受龍門農民畫協會的邀請,從深圳回到龍門農民畫基地駐守,先后在縣農民畫博物館和農民畫基地永漢嘉義莊工作。在這里工作的5年中,他創作了大量的農民畫,題材廣泛,稻田、農耕、豐收、農家庭院、農民人物都是他筆下的主題。
2012年3月30日,《惠州日報》頭版頭條新聞《積極創造山區生動活潑改革發展新局面》,并配有一大幅照片,是時任廣東省委書記汪洋一行和龍門農民畫作者朱火根的合影。因為這張照片,朱火根出了名,成為大家熟悉的農民畫畫家。
以墻為紙畫出五十六個民族
隨著鄉村振興的不斷深入,很多村子邀請朱火根和他團隊在街頭小巷的墻壁上作畫,將青山綠水、民俗美食融入其中。朱火根和他的團隊用一支筆,讓很多灰暗破爛的舊街煥然一新。
朱火根介紹,能在紙上畫畫的人,不一定就能畫壁畫,墻上作畫講究整體效果,對畫家的整體素質要求高。室外作畫要經受日曬雨淋,常常要爬到幾米高的腳手架上作畫,不能恐高。為了保持墻面干燥和潔凈,要清掃作畫的場所,雨天要搭雨棚,晴天要遮陽光。多年來,朱火根練就出了在各種惡劣環境下作畫的能力。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為豐富民族大團結元素,龍門縣民族宗教局設想在藍田中學打造一幅巨幅民族大團結的壁畫。藍田中學是惠州市唯一一所少數民族中學,也是民族教育基地。朱火根是藍田人,且畢業于藍田中學,他聞訊后,以成本價接下這個工程,決心為慶祝建黨100周年貢獻自己的力量。
而今,走進藍田民族中學校門,一眼就看見了學校大樓旁邊的巨幅壁畫《民族團結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這幅壁畫高4.2米,長23米,56個民族的人物服裝各異,栩栩如生。朱火根說,創作這幅畫難度很大,工期短、天氣惡劣,幾乎每天都有一場大雨。為了高質量完成任務,朱火根在全國尋找合作伙伴,最后招聘到兩個畫家一起創作,歷時18天完工。
朱火根作畫時,經常有許多學生觀看,對他徒手勾畫出的一平方一個的大字嘖嘖驚嘆。劉平校長對朱火根的作品贊賞有加。他向我們介紹道,壁畫完工以來,學生們課間經常來這里觀看,根據壁畫人物服飾辨明是哪個民族,這對進一步宣傳民族文化、民族大團結,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龍門縣民族宗教局副局長朱少偉介說:“朱火根是一個有愛國情懷的農民畫家。在接這個壁畫工作時,他更多的都是在奉獻。”
現在,朱火根在藍田河邊,自家宅基地建了一棟帶院子的三層小樓,裝修成工作室。在夢想與現實中,朱火根找到平衡點和落腳點,他真誠樸實、刻苦勤奮,他朝著夢想,執著而堅定地走下去。
“鐵漢”譚少良和瑤泉民宿
到流的麻份村小組,位于藍田河西岸,土地平曠,青青翠竹,淺淺的河水,緩緩地向下流淌。新博高速在村子上方穿過。這一段的藍田河,有著豐富的溫泉資源,當地稱之為熱水河,麻份村也有著“溫泉村”的美譽。
譚少良是土生土長的麻份人,在創業路上奮斗不止。面對資金困難,他就用頑強的毅力,聚沙成塔,一點點創建民宿。在妻子和朋友眼里,他是個真正的“鐵漢”。
從譚少良記事起,每到冬天,附近村子的人都會到河邊來洗衣服、洗菜和泡溫泉。多少年來,溫泉水不知疲倦地流淌了無數個春夏秋冬,溫暖著村民的生活。譚少良家離溫泉河僅200多米遠,他在溫泉河邊長大,看著這汩汩流淌的溫泉水白白浪費,心中十分惋惜,卻苦于沒有辦法利用。
2010年,譚少良在河邊做了一些簡易的溫泉池。方便遠道而來的驢友和戶外活動團隊來泡溫泉,他們很多人常在河邊搭帳篷、野炊。一到周末,這里就成了快樂天堂,這里的人氣越來越高,溫泉池子越來越不夠用了。
2015年,譚少良到新豐、沙逕考察之后,大開眼界。在朋友們的幫忙下,他用自家住宅改建民宿。譚少良的民宿取名“瑤泉里”,意思是瑤鄉的甘泉,共4層半,11個房間,分單雙人間,每個房間都有特色。頂樓是露天泳池,適合大家庭或朋友結伴出行的小團隊使用,可以一邊泡泉,一邊欣賞民宿前廣闊的田園風光。
到流村的藍田河段,溫泉眾多,水中含鐵、硫、鎂等幾十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譚少良的民宿生意不錯,周末一般都會住滿,逢小長假,需要提前一個月房間預訂房間。冬季生意最好,客人有來自廣州、深圳、佛山、韶關等地,自由行的游客也很多。
目前,在譚少良的帶動下,村里的旅游業慢慢興旺起來。政府通過招商引資,“龍門藍田碧瀛谷溫泉度假酒店”項目部已經進駐,對溫泉進行深入科學勘探,計劃投資溫泉度假酒店。
瑤族大叔朱計陽和高山茶
2016年,藍田瑤族鄉政府利用當地資源優勢,通過實行獎補機制的模式,擬定在全鄉范圍內發動群眾以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形式種植高山茶,推廣和發展茶葉生產,增加農民收入,打造藍田鄉農業品牌。在這種背景下,到流村村民朱計陽承包了這片山地種植高山茶。
到流村黃坑茶葉示范基地。
朱計陽茶場位于到流村田尾小組的黃坑山,這里土地肥沃、空氣清新,非常適合種植高山茶。朱計陽承包茶場后,特地到縣農業技術學校學習了炒茶、制茶,熟練掌握綠茶和紅茶的制作工序。有了技術就有了信心,朱計陽第一批就種植了30多畝高山茶。
幾年來,朱計陽和妻子一直守著這片茶場。今年,朱計陽的清明茶最高賣到1200元/斤。春茶平均價格在300-350元/斤。朱計陽種植茶葉,不用化肥和農藥,全部使用雞、牛糞和花生麩等有機肥,這樣種出來的茶葉清香,沒有苦澀味,很受市場歡迎,種植前景不錯,他的茶廠從2017年生產幾十斤手工干茶,增長到現在年產量幾百斤。
茶籽油是朱計陽的茶場額外收入。朱計陽介紹,每100斤濕茶籽,脫殼曬干后僅能得干籽30斤,30斤干籽榨油不足3斤。市場價約300元/斤。朱計陽每年能摘濕籽1000斤左右。
今年63歲的朱計陽在種茶的同時,還能在網上銷售自己的茶葉。他把采茶、炒茶、曬茶的過程拍成視頻,制作成抖音發到網上,自己給產品打廣告,效果很好。他很自豪地說:“我有100多個粉絲,是我的固定老客戶,網上銷售遠比批發和零售賣得好。”
2020年,朱計陽在龍門縣藍田瑤族鄉第三屆中國農民豐收節上被評為“新型職業農民”,并加入龍門縣茶葉行業協會,成為第一屆理事會會員。朱計陽是一個能人,干農活、制茶和搞建筑都是一把好手,他還精通舞獅。談及他的人生經歷,他很自豪,20歲時在外闖蕩,學習舞獅;30歲做建筑,一個人能拿下泥工、木工、電工、油漆等全部工序;50歲創業承包茶場,學習制茶技術;60歲考駕照……他的人生就不斷在挑戰。
豐富的經歷成就了朱計陽樂觀的性格,年過花甲的他依然勤奮創業,積極地面對生活。
統籌:梁麗通 陳云輝
撰寫:曹杰文字工作室
攝影:曾維宇 黃克鋒 張衛中 范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