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博羅山茶正進入一年中的第二大采摘季。在博羅縣產茶大鎮——柏塘鎮,茶農正忙著采摘、炒制山茶。
產業旺,農民富,鄉村興。山茶是博羅農業的一張名片,已成為當地鄉村振興的一大抓手。但細究博羅山茶產業的發展,盡管山茶種植面積逐年增加,但一二三產的融合發展仍處在起步階段,茶產業聯農帶農的效益尚有很大上升空間。
今年,縣委十三屆十一次全會提出,要堅定不移以產業振興引領鄉村振興,以“聯農帶農、強農富農”為工作導向,大力發展“一鎮一業、一村一品”,培育做強鄉村旅游、休閑農業、電子商務等“三產融合”新業態,全力打造融合工業化、商業化的現代農業產業鏈。
片片綠葉如何以更足的氣勢“接續奮斗”,譜寫鄉村振興新篇?柏塘鎮將依托柏塘山茶實現三產融合,為博羅茶產業的現代化探路。
羅塘村連片茶園和茶產業的延伸產品。 惠州日報記者湯渝杭 攝
優種植
柏塘山茶種植面積全縣最大
日前,記者在柏塘鎮羅塘村看到,成片的山茶園里,一級級綠階梯充滿層次之美。茶園中間,三五成群的茶農正在采摘茶葉。采摘后,茶農將茶青帶回家,經過晾干、揉捻、炒制等工序,入口回甘的柏塘山茶便制作完成。中秋佳節將至,茶葉訂單不斷。茶農張春生說:“秋茶不僅產量較大,市場需求量也較大。”
羅塘村是種植柏塘山茶最多的村之一,種植面積3000多畝,全村近500戶人,400多戶有種植,少則幾畝,多則十多二十畝。近年來,隨著柏塘山茶知名度不斷提升,山茶的銷售和價格都上去了。靠種植山茶,村民住上了小洋房,買了小汽車。
柏塘鎮山茶種植面積全縣最大,全鎮38個行政村,有33個村種植山茶,有山茶專業合作社及公司57家;柏塘山茶種植農戶達6000多戶,2萬多人,占全鎮農業人口的51%以上;茶葉種植面積2.3萬畝,占全縣種植面積的70%左右。據初步統計,年產茶青約4125噸,干茶總產量約825噸,茶葉總產值超過3.72億元。
科技加持打造智慧茶園
柏塘山嶺屬于羅浮山脈一支,羅浮山種植山茶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以上溯至1700多年前的東晉年間。
多年的發展,柏塘山茶譽滿廣東:2015年10月,成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2019年,柏塘鎮被評為第九批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被評為廣東省“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專業鎮。
盡管成績亮眼,但短板也明顯。種植上,全鎮茶園分布小而散,連片規模化茶園較少;種植未能實現標準化,品質不一。博羅縣茶葉行業協會會長盧天福說,柏塘山茶合作社眾多,但種茶、炒茶的技術各有差別。也正因如此,雖然柏塘山茶獲評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但一直沒有將標識用起來。
如何補齊種植短板,讓茶產業助力鄉村振興?接下來,該鎮計劃實施擴規模、提品質行動。其中,提前謀劃柏塘山茶擴大種植布局規劃,充分利用桉樹改造契機,鼓勵農民種植茶葉,逐步串點成線連片,提升茶園的連片程度和集中度。在種植的過程中,通過龍頭帶動、企業帶頭等方式,逐步實現種植標準化。
種植的現代化離不開智慧的力量。日前,記者在龍頭村“一村一品”示范茶場看到,這里安裝了監控系統。有了這個系統,茶農用手機就可以查看茶園的情況,實時監測到周邊的環境指標。另外,還能遠程監控操作滴灌、噴管系統,對茶園進行管理。作為老一輩茶農,盧天福感慨地說:“這就是科技的力量。”
該鎮將努力打造“智慧茶園”,建設柏塘山茶全產業鏈大數據中心、信息化公共服務平臺和柏塘山茶交易平臺,配置全景可視化視頻監控、水肥一體化智能灌溉、病蟲害測報與預報、農產品質量監測等智能管理裝備,實時動態做好茶園信息采集以及數字化管理,構建柏塘山茶可視、可控、可追溯的大數據綜合管理體系。
柏塘鎮相關負責人介紹,該鎮堅持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動力,爭取2025年實現茶葉種植規模超10萬畝,讓茶產業成為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將柏塘從茶葉專業鎮延伸打造成茶產業專業強鎮。
強加工
探索抹茶系列產品延伸產業鏈
現代農業發展已經不再是單純的種植,還有產業鏈的延長、附加值的提升。深加工是其中一個特點。
目前,柏塘山茶的制作,已經突破手工炒制的局限,用上了機器。對于茶生產的探索,柏塘茶農不止于此。博羅縣云霧壹號茶葉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謝偉明是種植老手,他深知柏塘山茶的優勢與短板。“茶葉采摘要適時,不然會影響品質、產量。”謝偉明說,“茶葉末、碎茶其實都不能銷售,扔掉了挺可惜。”
該如何揚長避短?謝偉明一直在琢磨。時下抹茶在市場深受喜歡,是否可以以此為突破口?2019年5月起,他便開始嘗試抹茶粉的探索。經過考察,他了解到,抹茶粉至少需達到300目以上,口感才能細膩,不然做成其他抹茶產品口感欠佳。最終,謝偉明從水泥生產中得到啟發,利用球磨機來加工抹茶粉。目前,他以抹茶粉和面粉為原料,生產了綠茶面、紅茶面和抹茶蛋卷,均受到消費者的喜愛。
謝偉明對茶產品的探索是柏塘茶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在另一個地方,柏塘山茶的衍生產品——柏塘山茶月餅刷爆了微信朋友圈。
柏塘山茶月餅挑選質優的柏塘山茶,利用研磨機研磨成細粉,通過與面粉的比例調試,做成月餅皮,讓月餅富有茶香。博羅福波生態茶園專業合作社相關負責人楊鋒波說,這已經是柏塘山茶月餅的3.0版。改良后,一推出就受到市場的認可。目前,柏塘山茶月餅銷售額達30萬元,預計今年山茶月餅銷售額可達100萬元。
打響衍生產品品牌
柏塘茶農還生產了茶話梅、山茶花茶等一系列茶產品,甚至將山茶與烹飪聯姻,開發出一系列山茶菜肴。
柏塘山茶系列衍生產品的推出,讓人看到了柏塘山茶的另一面:通過產業鏈的延伸,茶產品的品類越來越多。但也存在著品牌不強、規模不大、龍頭效應不明顯等問題。
業內人士建議,探索建立茶葉產品研發中心,充分利用柏塘全域旅游示范鎮開拓茶飲料、茶食品、茶保健品和茶食品添加劑、茶日化用品等精深加工產品開發和產業化經營,延伸茶產業鏈,助推柏塘山茶產業的全價利用。鼓勵符合條件的茶企積極探索廠房的綜合利用,支持茶葉龍頭企業參與茶葉精深加工終端產品開發,大力培育和發展茶機械研究生產,茶設計包裝產業發展和茶文化產業發展。
記者獲悉,根據該鎮未來五年的茶產業發展規劃,該鎮擬著力引大培強,以“引鳳”“集鳳”的模式,撬動社會資本,設立茶產業發展基金,引入現代農業龍頭企業進駐柏塘,補齊補強產業發展的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大力培植本土企業,引導小散茶企、合作社靠大聯強,快速步入健康發展的軌道,推動主導產業優化升級。
深融合
美麗資源助力柏塘民宿發展
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拓展農業新功能、培育農村新產業、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舉措。近年來,博羅充分發揮鄉村旅游在產業融合中的聯接作用,以鄉村旅游促進鄉村振興。依托自身資源和茶產業的優勢,柏塘鎮也在積極探索文化、旅游與農業的融合。
在鄉村振興中,柏塘鎮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先行,下轄36個行政村334個村民小組,全域開展“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截至目前,36個行政村全部達到“干凈整潔村”標準,其中19個美麗鄉村示范村均達到“美麗宜居村”標準。經過“梳妝打扮”,地處象頭山和羅浮山山脈的柏塘鎮,越發美麗動人。
不僅如此,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中,該鎮重視文化的融入,突出柏塘山茶、客家文化等高識別度的文化符號,為鄉村旅游發展提供更有利的支持。如,圍繞廣梅路、柏鵝公路和柏鄒公路打造“四沿”地區美麗鄉村示范帶。柏鵝公路和柏鄒公路沿線全長23公里,實現了黨建、文化與綠化相融合。柏鄒公路更是成為廣東“十大最美公路”之一,吸引了眾多游人前來打卡。
近年來,該鎮依托自然風光和人文底蘊,打造鄉韻鄉愁亮點,培育民宿新型業態。
在柏塘鎮鵝寨村,環山道路由3.5米拓寬至5.5米。進入深山有了更寬通道,空氣、風景等資源價值也隨之變現。民宿花開鄉院就是其中一個。花開鄉院投用后,不僅盤活了舊屋資源,讓村民有了租金收入,還給村民提供了就業機會。村里還入股發展,第一年收益分紅用于村道維護和部分人居環境整治。
進入坳頭村,一棟土色的房子甚是吸引眼球,這里是民宿千貳山喜,也是由舊房子改造而成的,在設計與裝飾上,與大自然融為一體。民宿負責人林菀婷說,項目融入了農耕體驗、親子活動、自然科普等,通過活動讓民宿客源持續注入。“山茶是當地的一大特色。”林菀婷說,在設計旅游線路、體驗項目時,每條線路、每項內容都會將柏塘山茶融入其中,或品茶、或游覽茶園,或體驗制茶過程。
據初步統計,柏塘鎮共建設有7間民宿,分布于6個村,客房64間。記者留意到,民宿不只是單純的住宿,而是融入了項目體驗,根據當地特色,設計自助旅游體驗線路,得到了不錯的反響。
業內人士建議,在民宿未來發展中,該鎮應充分結合柏塘鎮自然資源優勢,將茶園、茶葉、茶文化等IP與民宿產業相結合,拉動柏塘鎮農產品銷售,形成“正循環”促進經濟發展,努力將柏塘鎮建成粵港澳大灣區最大的現代茶產業“三產”融合發展基地。
探索融合發展做好茶文化文章
“如今,消費者不只需要冷冰冰的商品,而是更有文化性、趣味性、教育性、互動性的體驗。體驗經濟滲透到了服務業、工業甚至農業領域,成為現代社會的第四種主導型經濟形態。”博羅縣文廣旅體局局長陳雪花說,茶有著極深的文化內涵,品茶更是一種高雅的文化活動,茶產業具有鮮明的體驗經濟特征。
陳雪花認為,在現代茶產業發展中,茶的綜合“體驗經濟”大有可為。她建議,茶產業可結合博羅全域旅游的發展,謀劃好農旅融合這篇大文章,重點在茶葉、茶農、茶園等三方面入手,打造柏塘茶文化旅游體驗地。同時,借鑒國內外農業莊園體驗旅游產品開發經驗,深挖茶文化,做到產品特色化、服務綜合化、景觀設計化、體驗全面化、生活休閑化。
而今,這種新業態在柏塘山茶的產業發展中得到實踐。龍頭村的綜合茶園圍繞農業科普和鄉村旅游來打造。只見茶園里種植了各類茶品種,向游人科普茶葉知識;柏塘山茶科普長廊,有關于茶知識、種茶歷史的簡介;茶文化體驗區,有茶葉制作體驗、茶藝介紹等。另外,還利用老屋改造了一個以茶文化為主題的農家樂,里面的布設圍繞茶做文章,別致而不失農村氣息。未來,這里將成為一個融合發展的示范小基地。
值得關注的還有,根據縣里的部署,將在柏塘打造“百里茶香”鄉村振興示范帶。“百里茶香”鄉村振興示范帶長約22公里,結合當地自然資源稟賦和茶產業特色,以武深高速平安出口至石崗村為中心并輻射全鎮重要提升地點,依托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柏塘山茶”,融合一、二、三產業發展,構建茶文化、茶產業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智庫觀察
惠州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劉春梅:
強化特色發展 找準融合模式
柏塘茶產業發展有良好的歷史、區位、生態資源基礎,在市內具有較高知名度,“合作社(公司)+基地+農戶”等發展模式取得明顯成效。未來,要強化規劃引領。高質量編制茶產業發展相關規劃,防止各自為政、無序發展。
要強化特色發展。依托粵港澳大灣區,通過產品差異化定位,主打中高端市場,打造高香型綠茶特色品牌和紫芽茶高端品牌。引入龍頭企業合作開展茶葉深加工。通過提升茶葉和茶衍生品的知名度,對外推介柏塘,帶動第三產業發展,做到“鎮以茶名,旅因茶興”。
要找準融合模式。發展“規模化基地+品牌茶企+精品茶園+高端民宿+民俗文化+生態休閑旅游”。探索莊園化發展模式,打造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品牌茶企。做好茶園美化,形成觀茶觀景觀花旅游資源。挖掘、整理和利用傳統客家茶文化,開展文化民俗旅游。利用豐富的自然資源,因地制宜開展低空、騎行、水上、溯溪、垂釣、露營、慢游、研學、茶葉品鑒、茶事勞作等項目,發展高端酒店和精品民宿。
統籌 惠州日報記者賀小山 采寫 惠州日報記者李燕文 朱麗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