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商埠再啟新程,政民攜手共筑家園
古城改造一期將添1200個停車位
繁茂的古榕如傘蓋擎天,樹影婆娑間,老茶客們圍坐石桌啜飲談天,鬢角斑白的老者逗弄著膝下孩童,歡笑聲在公園內飄散……走進新投用的博羅縣塘灘路公園,常能感受到濃厚的市井生活氣息。
作為博羅縣古城改造工程穩步推進的縮影,塘灘路公園的投用為當地居民注入了更多的期待與信心。“環境干凈整潔,停車不再發愁,生活更加舒心便捷,希望古城改造的進展能再快一些!”在古城周邊上班的居民諶玲玲說。
這場始于民心、成于眾力的城市更新工程,正讓千年古城在時代年輪中舒展新顏。
博羅古城。
解決痛點
將新建改造多個停車場
“門前修路是暫時的,往后生意肯定更興旺!”環城路老字號店主阮佛顯的話,道出了老街商戶的共同心聲。當施工機械開進商道,此起彼伏的電鉆聲中,沿街店主們自發支起“愛心涼茶攤”,冰鎮的羅漢果茶、綠豆湯送抵工地,成為古城改造工程現場的一道靚麗風景線。
居民的熱心支持,離不開當地社區干部的多次入戶走訪溝通。羅陽街道東區社區黨委書記王子英介紹,該社區在2024年10月著手開展入戶走訪工作,向周邊居民介紹外立面改造等古城改造工程的內容,介紹古城改造的目的和未來效果。“在入戶走訪的過程中,‘停車難’是眾多居民‘吐槽’的共同問題,而這恰是古城改造工程希望解決的‘痛點’。”王子英說。
根據相關規劃,博羅縣古城改造工程將在古城東部、西部、南部等片區修筑、改造多個停車場。博羅建工集團古城改造項目設計負責人翁海友介紹:“待古城改造一期工程完工后,大約可提供1200個停車位。”
立足日常生活中的“痛點”,展望古城改造后的“亮點”,再結合塘灘路公園的投用、博羅古城革命演講舊址的煥然一新等可見可觸可感的變化,越來越多居民清晰地看到古城煥新的圖景。
博羅革命演講舊址綜合配套項目已于去年10月竣工驗收。
政民同心
奏響全民參與“協奏曲”
追溯博羅古城脈絡,自明清形成“三街六十四巷”格局以來,這里便是東江流域的文化商貿重鎮。但歲月侵蝕下,基礎設施滯后、歷史建筑老化等問題逐漸凸顯,修繕改造成為守護城市記憶的必然選擇。
2023年以來,博羅縣委、縣政府深入實施“老城區新活力·提品質補短板”項目,以“1核心·2門戶·3組團”空間結構破題,覆蓋羅陽街道4個社區,總面積約1.2平方公里,全力完善基礎設施配套,致力于提升古城新活力,精心活化古城的歷史風貌與文化韻味。
自去年10月一標段動工以來,塘灘路公園已完成改造并向群眾開放;北門廣場改造基本完成,塘灘路、榕新路、解放中路、環城路的道路提升改造進度已超95%。除此之外,縣城老中醫院片區配套提升項目1#、2#停車樓與3#商業樓主體已封頂,計劃于今年9月竣工;博羅老城西部集散中心停車綜合配套項目已完成停車樓吊裝、商業樓主體結構和砌筑,計劃于今年8月竣工。
這些“看得見的改變”背后,離不開居民們主動配合入戶測量、協商外立面改造方案等“看不見的支持”。“每天路過都要瞧瞧進度,就像看著自家房子裝修。”居民徐先生的話語,道破了古城改造的群眾基礎——這不是施工方的“獨角戲”,而是全民參與的“協奏曲”。
接下來,古城改造項目將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配套,有效彌補片區在城市生活配套、道路設施等方面的短板,實現區域功能的優化與品質的全面提升,全面推動老城有機活化,努力成為廣東省老城文旅新名片、惠州市文化旅游新標桿、博羅縣對外交流新窗口。
從千年古城到活力新城,變的是街巷容顏,不變的是文脈傳承;改的是城市功能,凝聚的是民心所向。當政心民心在改造中同頻共振,這座承載著嶺南記憶的老城,正以開放包容的姿態,逐步煥發出新的生機與魅力。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盧泓宇 通訊員楊舒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