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陂鎮三科村仙人跡村民小組一度“空心”,因“百千萬工程”村民返流
美麗“仙人跡”再現“新發跡”
仙人跡種植的山茶甘醇而沁人心脾。
這里四面環山,樹林蔥翠,環境優美。清晨,煙霧裊繞,鳥鳴清脆。傍晚,落日余暉,層林盡染。這里,風景與傳說同樣美麗。仙人跡是博羅縣麻陂鎮三科村的一個村民小組,這個小村莊用生態之美滋養著居住于此的鐘氏族人。
時光不老,歷久彌新。這個與八仙頗有淵源的小村莊,曾經經歷了從“仙人跡”到“鮮人至”再到“空心村”的尷尬,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和“百千萬工程”的實施,而今,它正越來越好,美出了新高度,實現了“新發跡”。
美麗傳說
大家都來和何仙姑比比腳
初夏時分,這里一片綠意蔥蔥。說起仙人跡,村民都為家鄉的美而自豪:“我們這里美到何仙姑都舍不得走。”這個美麗傳說從小就根植在每個村民心里。
仙人跡村民小組長鐘金如在這里土生土長。他說,先祖于清朝道光年間移居于此,至今200余年。當地傳說,八仙之一的何仙姑曾途經于此,在山澗一棵樹下的石頭上落腳,留下了一個腳印。何仙姑因留戀這里的美景,坐在小竹椅上歇息、織衣,竹椅也留下了印跡。因為何仙姑留下足跡,這里從此有了個美麗的名字——仙人跡。
時過境遷,仙人跡仍有“跡”可尋。來到仙人跡村民小組,循著山路走進“龍底下”(地名),溪邊有棵大樹——黃金串。這棵古樹長在一塊大石頭上,如今依舊婆娑茂盛,大樹下的石頭上被后人書寫了“仙人跡”3個大字。樹的不遠處,還有另一塊歲月悠久的大理石。石面上有兩個印跡,一個就是傳說中的何仙姑腳印,不大不小正好36碼。不少女生慕名前來,看看美景,和何仙姑比比腳,沾沾仙氣。石面上還有另一個印跡,當地人說,這是何仙姑的小竹椅留下的印跡。
鐘金權是鐘金如的哥哥,他一樣深愛著這個地方。鐘金權說,先人們移居時,被這個美麗故事所打動,也為這里的環境所吸引,就在此住下來,繁衍生息,男耕女織,安居樂業。
人流歸巢
小鄉村迎來新發展
仙人跡四面環山,進出的道路比較崎嶇、窄小。交通成了阻礙發展的瓶頸,山里的東西運不出去,山外的東西送不進來。為了生計,村民都往外搬,曾只剩6戶人家,仙人跡成了空有美麗風景而人跡罕至的地方,當地人笑稱“仙人跡”成了“鮮有人至”。
農村如何更美?如何更是有吸引力?從新農村建設到“美麗鄉村”,再到鄉村振興戰略,國家針對“三農”問題的思考不斷深入,解決方案也不斷升級。如今,“百千萬工程”的實施更是為這里的發展注入新動力。
也正是如此,在當地政府的推動下,仙人跡的交通問題得到了質的改變,鄉村發展也隨即乘上東風。好山好水出好物,這里種植的山茶甘醇而沁人心脾、山泉釀造的米酒醇厚,好食材也烹出好味道,美景美物成了仙人跡村民小組在鄉村振興中不可多得的優勢。
有感于此,外出的村民也開始返流,回到家鄉、回歸山林建設和發展家鄉。鐘金權就是其中一個,在外打拼多年的他回到家鄉,挖掘家鄉故事,謀劃農旅融合發展。人流歸巢,村里有了人氣,鄉村有了發展的新動力。
鄉村振興戰略和“百千萬工程”的實施,讓仙人跡厚積薄發,將讓仙人跡與其美麗傳說一樣恒美發展,讓這個美麗鄉村“新發跡”。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李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