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博羅縣在湖鎮鎮文化廣場舉行“千鑼百鼓奏法韻·非遺薪火傳法治”活動,通過湖鎮大鼓這一非遺文化,將鑼鼓的“聲、形、勢”與民法典的“理、情、用”相結合,把法治教育融入各環節,以非遺魅力實現“文化傳承”與“法律認知”,打造“可聽、可看、可玩”的沉浸式普法,潛移默化普及民法典。據悉,此次活動由惠州市司法局指導,博羅縣司法局、湖鎮鎮政府聯合主辦,是2025年博羅縣民法典宣傳月暨“法治益企行”主題普法活動之一。
非遺文化融入普法宣傳。惠州日報記者李燕文 攝
非遺法韻
大鼓韻律詮釋法律本質
咚咚鏘!咚咚鏘!“你們聽,這么敲是不是很有氣勢、很有節奏,聽起來讓人熱情澎湃呀?”在非遺法韻交響區,湖鎮大鼓的韻律展示氣勢如虹。“你們再聽,這樣是不是很雜亂呀?”湖鎮大鼓的韻律展示后,普法志愿者拿起鼓槌,隨意敲打著大鼓,雜亂的鼓點,讓大家心煩,甚至有些人還捂住了耳朵。
“同樣是打鼓,為什么一個大家喜歡聽,另一個大家不喜歡?”普法志愿者解釋道,“大鼓的韻律之美,是建立在節奏之上的。節奏就是秩序。好像打鼓一樣,我們的社會需要秩序,才會更美好。法是維持社會秩序、調整社會關系的一種社會規范。共建美好生活,需要大家都守法。”湖鎮大鼓是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湖鎮家喻戶曉,“千鑼百鼓”更是當地的一張名片,普法志愿者這樣形象地向群眾普法,現場群眾紛紛點頭,進一步認識到尊法守法的重要性。
在非遺法韻交響區,除了體驗打鼓的樂趣,以“千鑼百鼓”為原型創作的湖鎮IP形象“鼓白白”“鑼芊芊”也在現場亮相,呆萌可愛的公仔點燃了現場人氣,吸引了眾多群眾前來觀賞。此時,湖鎮鎮司法所普法志愿者順勢引導群眾觀看旁邊的民法典宣傳展板,帶領大家認真閱讀。展板主題為“民法典與生活同行”,以生動的案例圖解形式,深入淺出地解讀了民法典七大編章的核心內容。
動手DIY讓人更加印象深刻。在法治非遺工坊區,工作人員將一把把法治漆扇放在攤位前,讓群眾自己動手制作。參與者將印有“千鑼百鼓奏法韻·非遺薪火傳法治”“美好生活 民法典相伴”等法治標語的漆扇,根據個人喜好,染上不同顏色,完成漆扇制作。村(社區)法律明白人穿梭其間,一邊耐心教群眾染色,一邊認真講解法治宣傳標語蘊含的法律知識,讓傳統文化與法治精神在此水乳交融。小朋友胡仔邊展示他的漆扇邊說:“一邊動手一邊記,印象更深了。”
擂臺競答
民法典宣傳融進煙火日常
“8歲小朋友有沒有民事行為能力?”“高空拋物誰負責?”“需要保護知識產權嗎?”……法蘊江湖擂臺區熱鬧非凡。原來,這里在進行“民法典卡牌問答競賽”,參與者或3人一組競答,或單槍匹馬參加挑戰,題目涵蓋了高空拋物、鄰里糾紛等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民生熱點,既考驗智慧又貼近實際。縣司法局普法志愿者化身“法治解說員”,結合卡牌題目,深入淺出地解析相關的法律條文,讓參與者在答題的同時,也能更好地理解法律知識。答對題目的參賽者不僅能獲得普法禮品,還能將學到的知識分享給更多人。
民法典的宣傳還以快閃的形式走進群眾的心里。在街頭快閃普法區,現場播放民法典有關音頻、歌曲,通過音樂和音響,讓民法典的宣傳更加入心入腦。村(社區)法律顧問和市司法局普法志愿者還組成“流動宣傳隊”,邀請群眾參與“民法順口溜”接龍、法條誦讀等,并派發普法手冊。
2025年5月是我國第五個“民法典宣傳月”。連日來,博羅縣開展系列民法典宣傳活動,既有傳統宣講,也有新穎的宣傳活動,讓民法典走進千家萬戶,推動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的社會共識。接下來,博羅縣司法局將持續深化“民法典宣傳月”系列活動,創新打造“非遺+普法”“民俗+普法”“科普+普法”等多元普法矩陣,以法治宣傳質效提升助力縣域“百千萬工程”實施,為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博羅、法治博羅貢獻法治力量。
惠州日報記者李燕文 特約通訊員楊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