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走進門檻到走進心坎
博羅縣護苗行動靶向幫扶1047名困境兒童
博羅縣護苗行動帶孩子到市科技館探索體驗。
夏日午后,陽光斜照進博羅縣某中學教室。學生小陳盯著黑板認真聽講,還不時作下筆記。這個曾因父親離世和眼疾瀕臨輟學的少年,現在眼中滿是對未來的憧憬。這份轉變,正是博羅縣志愿者關愛幫扶脫貧兒童護苗行動(以下簡稱“護苗行動”)結出的暖心碩果。
2024年5月以來,一場溫暖而堅定的護苗行動在羅浮大地鋪開,為1047名困境兒童編織起立體關愛網絡。博羅縣以“團干+社工+志愿者”為核心力量,通過逐戶走訪建檔、三色分級評估、個案精準幫扶等創新舉措,讓每一個困境兒童都感受到關愛與希望。
叩開千扇門
看見困境兒童的煩惱與夢想
“第一次見到小陳時,他蜷縮在角落,眼神躲閃,不愿開口。”社工黃麗芬回憶起初次走訪小陳家的場景,記憶猶新。當時,小陳的母親搓著圍裙,焦急地說:“他不肯去上學,我實在不知道該怎么辦了。”類似的場景,在護苗行動團隊走訪困境兒童的過程中上演過多次。
2024年5月,“護苗行動”啟動之際,博羅縣就將幫扶范圍從建檔立卡脫貧兒童擴大到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社會散居孤兒等群體。
“一個都不能少!”護苗行動項目負責人韓婧琦語氣堅定。為了保障幫扶落到實處,博羅選擇了一條最“笨拙”卻最扎實的路徑:用6個月時間逐戶走訪建檔。社工蹲在灶臺前記錄家庭收支,志愿者坐在門檻上與孩子聊興趣愛好……讓每個孩子的困境從“紙上檔案”變成“腳下故事”。
某鎮街的學生小劉,肩負著照顧4名殘疾家人的重擔。志愿者多次走訪后發現,這份沉重的壓力,讓他變得敏感自卑,甚至產生厭學情緒。但在深入交流中,志愿者也捕捉到他對籃球的熱愛,以及對學好英語的渴望。
“我們不光要表格里的數字,更要知道孩子書包里有沒有作業本,枕頭下藏著什么心事。”韓婧琦翻開厚厚的走訪筆記,里面詳細記錄著孩子們的愛好、煩惱與夢想。這些細節,不僅是精準幫扶的依據,更是打開孩子心門的鑰匙。
“積木就是打開小陳內心的‘鑰匙’。”黃麗芬說,“我們發現孩子對積木有興趣,進而找到了破冰的切入點。”根據評估,小陳被評定為“紅色高風險”幫扶對象,社工團隊為他制定了“積木療法+家庭系統干預”方案。志愿者每周帶著積木上門,陪他搭建的同時,耐心引導他表達情緒;社工定期指導小陳母親改善親子溝通方式;團干則協調學校,為小陳提供學業幫助和心理關懷。漸漸地,小陳敞開心扉,重新回到校園。如今,他已獲得愛心人士定向資助,正全力備戰中考。
小陳的轉變是博羅護苗行動開展“靶向式”個案幫扶的縮影。這種建立在紅黃綠三色分級基礎上的個案管理,讓博羅的幫扶不再是“撒網式”關愛:曾被評為紅色等級的小陳,社工每周進行回訪;黃色等級的孩子每月有兩次志愿者探訪;綠色等級的孩子,可以隨時通過電話等方式向社工、志愿者求助。這種精細化的分類,讓有限的資源得到最合理的配置,確保每一個孩子的需求都不被忽視。
截至目前,“護苗行動”已為47名困境兒童定制綜合幫扶方案,26名困境兒童配備智能手表,18個深度個案順利結案,29名兒童風險等級成功降級。
匯聚萬份愛
為每個困境兒童提供定制化支持
小陳、小劉的蛻變,是博羅護苗行動“精準滴灌”的生動寫照。通過建立縣級統籌、鎮街協同的工作機制,共青團博羅縣委聯合婦聯、民政等多部門,創新實施“走訪建檔—分級評估—結對幫扶—活動賦能—資源鏈接”五維工作法,為每個困境兒童提供定制化支持。
在全縣17個鎮街,由團干、社工、志愿者組成的護苗行動團隊活躍在幫扶一線,對困境兒童進行動態跟蹤。全縣還建立起“志愿家長”庫,推動47名重點幫扶對象與當地村干部、社工實現“就近配對”,定期開展親情陪伴和學業輔導。“志愿家長熟悉本地情況,更容易和孩子建立信任。”韓婧琦說,這種“地緣優勢”能讓幫扶更有溫度和力度。
模擬法庭角色扮演、心理健康情景演繹……圍繞普法教育、心理健康、自護能力、社會融入等主題,護苗行動開展了37場豐富多彩的活動,累計服務4383人次,點亮了困境兒童的成長之路。
與此同時,博羅縣積極鏈接社會資源,通過“線上心愿平臺+線下愛心對接”,為廣大兒童送來圖書、文具等物資,幫助106名兒童實現微心愿。在助學方面,2024年至今共鏈接價值26000元的愛心助學資源,緩解了31名困境兒童的經濟壓力。志愿者許先生通過福田區團委聯動,個人每年資助3.6萬元,將持續資助16名困境兒童至高中畢業。
點滴關愛匯聚成河,悄然改變著困境兒童及其家庭。如今,越來越多受助家庭主動參與志愿服務,逐步形成“受助—自助—助人”的良性循環。
護苗行動啟動一周年之際,志愿者們依然步履不停。從最初走訪時的陌生抗拒,到結案時的不舍擁抱;從首次探訪的沉默流淚,到主題活動中的歡聲笑語,護苗行動不僅改變著困境兒童的生活軌跡,更在博羅大地播撒下關愛的種子。
“當政府、社會組織、志愿者和受助家庭擰成一股繩,就能找到打開困境家庭希望之門的‘金鑰匙’。”韓婧琦說,“我們希望通過博羅的實踐,為全省乃至全國的困境兒童關愛工作,探索出一條可復制、可持續的路徑。”
如今,這把“金鑰匙”正引領著千余個困境兒童走出“陰雨天”,讓每個孩子都能在同一片藍天下向陽生長。
記者手記
“走”是最樸素的方法論
護苗行動項目啟動之初,博羅主動延伸幫扶范圍,選擇了一條“更難走但更需要人走”的道路。團隊成員用6個月“走破鞋底”,讓每一位兒童的故事與困境走出檔案。不論是小陳愛不釋手的積木,還是小劉常常翻閱的英語字典,都在“走訪問需”中成為幫扶的起點。
要走進困境兒童的心坎,除了靠腿還要靠心。紅黃綠分級評估、個性定制的個案幫扶、“同聲同氣”的志愿家長,讓團隊成員與兒童在“穩步走”的節奏中織就信任網。當小陳、小劉重返校園,當眾多困境兒童在模擬法庭等活動中放聲歡笑、建立自信,這些“走”出來的改變,讓檔案里的數字有了溫度。
最動人的是“走”的閉環。志愿者許先生為16名孩子奔走協調資助,受助家庭主動加入“護苗后援團”,更多有生力量走進了博羅的志愿服務行列。
從“走”出陰雨到“走”向藍天,博羅用腳步丈量責任,讓每個困境兒童都能在“走”的軌跡中,找到屬于自己的陽光之路。
本組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盧泓宇 通訊員葉媛 楊舒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