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亞灣區擁有濕地、樹林、海岸線等豐富的生態環境資源,是許多鳥類生存的天堂。近幾年,隨著大亞灣生態環境的改善,越來越多的鳥類選擇在大亞灣過冬或是從大亞灣過境遷徙,在河岸或濕地棲息,成為大亞灣冬日里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吸引了眾多觀鳥達人前來觀鳥、拍鳥。
為深入了解大亞灣海岸線濕地自然生態保護現狀,通過識鳥觀鳥,呼吁人們愛鳥、護鳥,保護生物多樣性,大亞灣水產資源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與大亞灣區藍色海灣公益協會自2020年底開始開展識鳥觀鳥活動,組織志愿者選點觀測并做好“觀鳥日志”。日前,記者跟隨志愿者來到大亞灣區澳頭街道渡頭村水閘處,一起去“追鳥”。
志愿者架起望遠鏡觀鳥。
◆活動現場
一個多小時觀測到六七種鳥類230多只鳥
1月9日下午,大亞灣區藍色海灣公益協會7名志愿者第五次來到大亞灣區澳頭街道渡頭村水閘處開展觀鳥監測活動。
渡頭村水閘處是淡澳河入海途經之處,這里有一片濕地灘涂,灘涂周邊長滿木欖、秋茄等紅樹林樹種。站在岸邊,可以隱約看到數十米遠處的灘涂上有鳥兒或三五成群,或成雙成對,或形單影只地在濕地各處嬉戲、覓食;志愿者架起觀鳥鏡,觀鳥達人扛起高倍照相機,清晰地將鳥兒的一舉一動捕捉到鏡頭里,甚至可以看到它們羽毛上的斑點以及眼眶的顏色。
“這是反嘴鷸,有好幾只!”“這是金斑鸻,還有金眶鸻……”志愿者們看到鏡頭里出現的鳥兒,忍不住興奮地叫起來。
志愿者一邊觀看,一邊抓拍鳥兒們的各種動作、神態,志愿者王姨則將觀測到的鳥類、數量、生活習性等信息記錄下來。王姨說,她們將觀鳥活動當成一種科學實踐,因此每個數據都會認真對待。此前的四次觀鳥活動,志愿者都做好了“觀鳥日志”。
經過一個多小時的觀鳥監測,志愿者在這里初步觀測到了230多只鳥,共有六七種鳥類。“以前看到了也不認識是什么鳥,通過參加觀鳥活動,現在認識了很多鳥,非常開心!”志愿者“背包客”說!跋Mㄟ^一次比較完整的監測活動,獲取大亞灣候鳥、留鳥的基礎數據,為以后分析研究大亞灣濕地岸線鳥類作參考!贝髞啚硡^藍色海灣公益協會會長路小軒說。
金斑鸻。
環頸鸻。
◆觀鳥達人
大亞灣生態環境變好,鷺鳥更多了
這一次,有著10多年觀鳥經驗的觀鳥達人老張也加入了觀鳥活動。老張是河北張家口人,幾年前退休后便來到大亞灣區和女兒一家住,也將觀鳥愛好帶到了大亞灣,平時沒事就背著相機,開車沿著淡澳河或在大亞灣紅樹林城市濕地公園追鳥、拍鳥。
老張說,溫暖舒適的大亞灣是許多候鳥往南遷徙過冬的重要棲息地,每年的10月初到11月底是在大亞灣觀鳥的最好時期,而沿淡澳河直到入海口是鳥兒最常出沒的地方。目前已是隆冬時節,遷徙入境大亞灣棲息的候鳥多半已繼續南遷。
這些年來,老張拍了許多鳥,鷺鳥、鷸鳥是大亞灣最常見的,鷺鳥一年四季都可見,而鷸鳥是候鳥,只有冬季可見。“淡澳河經過整治后水質明顯變好了,鷺鳥也多了起來,夜鷺在紅樹林城市濕地公園多見,大小白鷺很常見,蒼鷺冬天來夏天走,池鷺也一年四季可見……”在“追鳥”途中,老張深感大亞灣的生態環境比以前變得更好了,他希望生態環境越來越好,有更多的鳥類來大亞灣過冬、定居,也有更多的人來認識鳥、保護鳥。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匡湘鄂
視頻帶你“追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