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粽子的味道勾起了人們對節日的期待。今年初,大亞灣箬葉粽子制作技藝入選第五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最近,大亞灣箬葉粽子制作技藝傳承人溫惠波,帶著家人一起熱熱鬧鬧地包起了粽子。這不僅是屬于節日特別的儀式感,更添一份文化傳承的意味。
每年賣出兩萬多個粽子
咸肉粽肥而不膩,海鮮粽鮮味濃郁,灰水粽清甜Q彈……成捆成捆的箬葉粽子懸掛在溫惠波經營的店鋪門前,令人食欲大動。每逢端午節前夕,街坊鄰居都會來購買,線上訂單也是絡繹不絕,他們一家忙得不亦樂乎。“我們家一年能賣出兩萬多個粽子,特別是端午節前,很多人訂購粽子送給親朋好友。”
大亞灣箬葉粽子的制作材料主要是糯米、豬肉、蛋黃、紅豆等食材。為了突出本地的食材特色,溫惠波還別出心裁地加入鮑魚、干貝、蝦米等海鮮。制作過程繁瑣,溫惠波一家人齊心協力、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備料、清洗、浸泡、腌制、包裹、蒸煮、吊水等一系列步驟。
大亞灣箬葉粽子制作技藝傳承人溫惠波。
“粽子好吃的秘訣就在于食材。”溫惠波說,首先要挑選新鮮的箬竹葉,提前用水清洗和浸泡,確保衛生和增加韌性。不同口味的粽子使用的材料有所不同。以海鮮粽為例,要將糯米、紅豆等提前浸泡4到6小時,選用肥瘦相間的五花肉燜至軟爛,再加入每天一早從市場采購的海鮮(鮑魚、蝦等),加入自家熬制的蔥頭油等調料反復攪拌均勻至入味,并將咸鴨蛋取出蛋黃備用。
準備好全部材料就開始包粽子。包好的粽子成串放入鍋中,煮至糯米完全熟透、香糯可口。剝開一個海鮮粽,食材和糯米融合的香氣撲鼻而來。一入口,伴著箬竹粽葉的清香,感受到海鮮搭配糯米的潤滑口感,再加上咸蛋黃和五花肉的濃郁香味,令人心滿意足、回味無窮。
將非遺粽子打造成節日手信
溫惠波是90后,從小就喜歡和家人一起制作美食,清明做艾粄,冬至做蘿卜粄,端午的粽子更是他記憶中的一抹亮色。制作粽子的技藝和配方,是從他的祖輩開始。每逢節日,全家人圍坐在一起,一邊聊天一邊包粽子,那份親情的溫暖和節日的喜悅交織在一起,讓他倍感幸福。溫惠波說,粽子不僅僅是一種應節食物,更是一種情感的寄托,承載著家人團聚的溫馨。
大學畢業以后,溫惠波從事電商行業。秉持著對美食制作的濃厚興趣,他在澳頭開了一家甜品鋪。沒想到粽子這一傳統美食進菜單以后,便成為店里的招牌。在經典傳統口味的基礎上,他創新推出了堿水豆沙粽、板栗綠豆粽,既保留傳統粽子的韻味,又融入年輕人的口味偏好。
現在,溫惠波還在線上直播大亞灣箬葉粽子制作過程,讓更多人了解這門傳統制作技藝,吸引了不少網友的關注和點贊。他還將大亞灣箬葉粽子打造成節日手信,在線上銷售至省內多個城市。
今年初,大亞灣箬葉粽子制作技藝入選第五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對于溫惠波來說,這不僅僅是一門生意,更是一份對傳統文化的堅守與傳承。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的人了解并喜愛上這份來自大亞灣的獨特美味。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曾靜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