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大亞灣永達路光弘科技三期門前,呈現出一幅溫馨畫面:身著制服的城管隊員與昔日在此“打游擊”的流動攤販們,正一同揮動掃帚清掃路面。這一從“躲藏追趕”到“齊動手”的轉變,正是大亞灣西區街道探索以“疏”代“堵”、推動管理向共治轉變、為流動攤販“安家”模式的生動寫照。
近年來,西區街道綜合執法隊以流動攤販管理為切入點,在轄區密集住宅區及大型企業廠區周邊設置了16個流動攤販疏導區。這些疏導區不僅為住宅居民、廠區工人提供了生活便利,改善了因占道經營導致的交通不暢和環境衛生問題,同時也為近千名流動攤販解決了經營場地難題,保障了他們的生計。
在流動攤販疏導區,執法隊員與流動攤販一起打掃衛生。惠州日報記者黃旭新 攝
攤販變身管理員,垃圾日產日清
作為大亞灣開發區人口與企業最密集的區域,西區街道有超過52萬服務人口、日超15萬深惠通勤人流和529家工貿企業,治理挑戰不言而喻。而流動攤販疏導區的日常管理,正是治理挑戰的縮影。據統計,16個疏導區共登記有935名流動攤販,平均每2名綜合執法隊員需負責1個疏導區的日常監管。為此,西區街道將目光投向攤販自身,引導他們參與自治管理。“我們在每個疏導區挑選一名責任心強的攤販擔任管理員。”該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管理員會即時勸導占道經營行為,并向新加入者清晰告知經營規則。”
今年5月,得知永達路“夜市”生意紅火,流動攤販韋聯勇便慕名而來。在光弘科技三期的流動攤販疏導區,這位賣奶茶的新攤販回憶道:“剛到這里,康養哥就告訴我不能擺上馬路,得按每天到的先后順序選攤位。”韋聯勇口中的“康養哥”,正是該疏導區的管理員莫康養。作為一名在此經營近7年的老攤主,莫康養笑言:“以前跟城管‘打游擊’,現在不一樣了。大家每一兩個月就會自發組織打掃衛生,距離近了,相互更親近。現在我們每天收攤后或者上午出攤前,都會自覺清掃疏導區。”
據悉,為保障流動攤販疏導區規范有序運行,西區街道建立了常態化巡查機制。專職巡查員每日定時巡查不少于2次,并不定期抽查,督促商販遵守管理規定、維護攤位周邊環境整潔,要求攤邊配齊衛生桶,垃圾日產日清。同時,巡查員還承擔起經營資質的初步核驗登記工作,把好商品安全質量“入門關”。
“廠區門口整潔多了,交通也不堵了”
“自從設立了流動攤販疏導區,廠區門口整潔多了,交通也不堵了。”光弘科技三期行政負責人李小芹介紹,工廠門前有約2000名職工進出,每日往來物流車輛也不少。規范流動攤販管理解決了門前環境臟亂和安全隱患問題,更重要的是,執法人員還會把關食品安全,讓職工吃路邊攤也更放心。
“流動攤販管理同樣是營商環境的重要體現。”對此,嘉瑞科技(惠州)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張奇直言,一個設立有序、環境整潔的攤點不僅能滿足工廠普通職工的消費需求,同時對企業招工也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為治理疏導區外占道經營、亂擺亂賣等難點,西區街道整合公安交警、市場監管等多方力量,組建聯合執法隊伍,每周在校園、醫院、商圈等人流密集易堵路段開展集中整治。“行動中堅持勸導為主。”西區街道相關負責人表示,“對違規攤販即時勸導、現場勸離,引導其進入疏導點規范經營,對屢教不改者則依法處罰。”據統計,今年以來,該街道已累計勸導整改占道經營1.3萬余次,實施行政處罰88起。
惠州日報記者黃旭新 通訊員張曉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