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良村是惠城區汝湖鎮面積最大的行政村,該村充分發揮黨員、村干部的先鋒模范作用,通過建立“一事一議”機制調解矛盾糾紛、優化產業結構等積極探索基層社會治理體系,村莊農旅產業興旺,鄉村振興的生動景象處處可見。日前,惠州日報社采訪組走進大良村,探尋該村基層社會治理實踐經驗。
游客在大良村農莊農場里采摘蔬菜。
黨建結對為基層社會治理注入“強心劑”
大良村位于汝湖鎮東北部,林業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優美,本該乘著鄉村振興的快車邁開步子,但卻因土地糾紛絆住了腳。“由于各種原因,部分閑置的集體土地被占用,已發包的山林地價格過低,導致土地流轉困難,集體經濟蒙受損失,阻礙了大良村產業轉型發展。”大良村黨總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李雪歡說,土地糾紛問題成因復雜多樣,單憑村委、村干部去調解“心有余而力不足”。我市今年4月份啟動“黨建引領百村共建 提升基層治理效能”工作以來,市委政法委第一黨支部和大良村黨總指揮部結對黨建,給大良村鄉村治理和發展注入一劑“強心劑”。
通過結對黨建,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得到了進一步的發揮,更好地解決基層的問題,化解基層矛盾,推動了鄉村治理,為鄉村振興打下良好基礎。
利用“一事一議”機制解決土地糾紛
大良村現存的各種土地糾紛,其中以村民與集體的土地糾紛較為突出。主要原因是早前村民響應政策,在集體土地上種植了荔枝、龍眼等果樹,多年來果園效益低下,處于撂荒狀態,村集體欲回收,卻無力賠償地上附著物等相關費用,從而導致村民與村集體之間產生糾紛。
為了解決此類問題,市委政法委第一黨支部兼副書記、大良村駐村第一書記吳江濤與大良村委班子成員商議,決定以“一事一議”機制逐漸解決村民與村集體之間的土地糾紛問題。
今年5月,汝湖鎮大良村組建了聯合調處小組,經實地考察村民占用村集體土地情況后,以爭議最大的“木甲橋”15畝集體土地被占用問題為典型進行突破。聯合調處小組深入村中,一邊聽取人民群眾的心聲,一邊向群眾普法。經過多次協商,今年6月“木甲橋”土地問題得到妥善解決,挽回了集體經濟損失,也為之后處理集體土地被占問題積攢了經驗。
無獨有偶。2003年大良村大坑小組引進惠州隆瀚生態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將3200多畝山地發包給該公司(租期30年)種植沉香,這是能為村民、村集體和承包山地企業帶來利益的“三贏”事情,但隨著經濟發展,發包的租金過低引起村民不滿。“之前承包山林地每年每畝收5元錢,已經不符合當前情況,要根據現行法律來調整,最終把這個問題理清楚,讓人民群眾滿意。”吳江濤說,利用“一事一議”機制,經過多次協商,今年9月份承包商同意每年每畝多加20元贊助大良鄉村振興項目。
聯防聯治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
一座城市的平安離不開每一個村莊平安,大良村作為平安惠州的一個細胞,已經啟動鄉村安防工程,新增鄉村監控攝像頭10個,鄉村大喇叭24個,基本實現村莊內全覆蓋,為建設平安村莊奠定堅定的基礎。
“今年年底,村委會旁將建成一座體系完整的‘鄉村綜治中心’,讓村民訴求化解在本村,大事小事不出村,真正做到便民利民、服務于民。”吳江濤說,“鄉村綜治中心”依托綜治信息系統建立統一的服務管理平臺,對轄區內群眾有關社會治安、生活求助、民生投訴等矛盾糾紛進行聯動處理,發揮聯防聯治作用。同時通過遠程的會議調解系統,接入專業律師或相關部門進行遠程司法協助,讓群眾訴求落地有聲,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
“AI視頻探頭不同于傳統的監控需要事后回看,它能夠實時傳送到綜治中心,遇到警情可以直接對話,實現警力聯動,這對違法分子具有很大的威懾力。”相關負責人介紹,接下來計劃將大良村作為一個村(居)、鎮(街)、縣(區)、市四級綜治中心實現四級聯動的試點,將AI視頻探頭全覆蓋八個村小組重點場所和主要村道,助推更高水平平安村莊建設。
推動鄉村農旅產業做大做強
隨著大良村基層社會治理體系的實踐探索,該村農旅產業發展十分活躍,鄉村振興建設工作日新月異。近年來大良村擴修村道、新建文化廣場,村容村貌不斷提升,來游玩的旅客逐漸增多,“飄香十里,食味大良”的美名漸漸遠揚。
據介紹,大良村結合當地的生態資源,圍繞現有的150畝特色農業藍莓科普園,發展鄉村旅游,打造集藍莓采摘體驗、田園觀光、戶外拓展、研學夏令營為一體的田園綜合、農旅融合的鄉村振興精品示范村。
特色農業藍莓科普園一經建成便吸引了不少來自惠州市區、深圳和東莞等地游客,客流量最多的時候,每天進村采摘藍莓的游客人數超過1000人,也帶動了當地農家樂餐飲和民宿的發展,推動鄉村旅游產業繼續做大做強。
大良村探索“黨建結對子”,為鄉村治理注入新的“強心劑”,“一事一議”機制化解“老大難”問題,推動基層黨組織成為聯系群眾、服務百姓的“新橋梁”。李雪歡說,基層綜合治理是鄉村振興的基礎,需要不斷提升村基層治理成效,助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
統籌 惠州日報記者王開堯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黃伊瀅 鄭海媚 特約通訊員趙新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