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了就業、社保、人才、勞動關系等工作的目標任務和重大舉措。作為人社工作者,我們將全面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市委、區委全會精神,緊密圍繞高質量發展目標,全力下好三步‘關鍵棋’,為打造‘四個惠城’、奮力建設一流中心區夯實民生之基。”日前,“二十大精神在惠城——‘一把手’訪談”活動走進惠城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以下簡稱區人社局),該局黨組書記、局長黃健悅表示,將從實施就業民生工程、織密社會保障網絡、外引內培推進人才建設三個方面持續發力,做好新一年的人社工作。
“粵菜師傅”培訓班助力鄉村振興。
直播帶崗、網絡招聘為企業與求職者“牽線搭橋”
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實施就業優先戰略。據介紹,去年,惠城區發放各類就業創業補貼約2706萬元;以直播帶崗、網絡招聘等新形式為企業與求職者“牽線搭橋”,解決企業“招工難”和求職者“就業難”結構性矛盾,舉辦線上線下招聘會45場,組織1428家企業參加,達成用工意向26676人;全區全年實現城鎮新增就業人數15594人,其中,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人數1110人;2022年有就業意愿的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100%。
進入新的一年,黃健悅表示:“我們將從突出重點、穩制造業、鼓勵創業、提升服務四個維度發力,推動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今年春節假期結束后,該局第一時間組織轄區企業前往勞動力輸出大省湖南開展勞務協作對接,并合作建成一個新的異地用工儲備基地。接下來,該局計劃再籌建兩個以上新的異地用工儲備基地,為惠城區制造業當家提供有力的人力資源保障。
此外,強化“市區一體”理念,大力加強創業帶動就業孵化基地、返鄉創業孵化基地建設,深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吸引更多創新創業人才扎根惠城。接下來還將以“一窗通辦”“人社快辦”服務行動為抓手,提升政務服務能力,進一步擦亮區人社局公共就業服務窗口“全國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系統優質服務窗口”的金字招牌。
社會保障體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網和社會運行的穩定器。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安全規范、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
截至2022年12月底,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參保達50萬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達14萬人、工傷保險參保達51萬人、失業保險參保達47萬人。黃健悅表示,區人社局將壓緊壓實擴面征繳主體責任,持續做好靈活就業人員、異地務工人員等重點群體精準擴面,推動實現法定人員全覆蓋,兜牢兜實民生保障底線。
該局將進一步強化政策宣傳引導,推動靈活就業人員、新業態從業人員參加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推動中小企業、私營企業和異地務工人員等單位和人群積極參加失業保險;持續推動超過法定退休年齡勞動者、新業態從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工作等特定人員單項參加工傷保險,推進工程建設領域工傷保險參保率達到90%以上;落實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推進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多措并舉擴大企業年金覆蓋面,讓人人享有“社會保障”。
縱深推進“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
推動高質量發展,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健全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推動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
區人社局堅持“外引”和“內培”兩手抓,統籌推進專業技術人才、技能人才兩支隊伍人才建設,深入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縱深推進“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
據統計,2022年,共培訓“粵菜師傅”639人次;區技工學校已與35家企業簽訂合作協議,共同培養學員844名,培訓“農村電商”學員560人次;“南粵家政”項目共培訓人員1430人次。
今年,區人社局將持續擦亮這三項工程名片,組織開展更多更高水平的技能培訓、技能競賽等活動,全年實現培育各類技能人才1700人以上。
與此同時,該局加大對企業設立博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支持力度,引進培育一批急需緊缺人才,助推企業轉型升級。凸顯鄉村人才驛站“集聚效應”,推動各類人才“上山下鄉”。全面推進產教結合、校企合作,推動技能人才培養與惠城產業需求深度融合,培育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全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蓄勢賦能。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彭紅霞 特約通訊員周文媚 通訊員李聰 劉舒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