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蜿蜒的鄉道驅車駛入惠東縣九龍峰旅游區讀光村,眼前皆是一片片綠油油的田地,微風拂過,田間的茨菰葉片隨風搖曳。讀光村自然環境優勢明顯,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壤肥沃,非常適宜種植茨菰,種出的茨菰品質優良,市場前景較好。
村民采收茨菰。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近年來,讀光村成立合作社,村民以土地入股,大規模種植茨菰,實現在家門口就業,“錢袋子”鼓了起來。接下來,讀光村委將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并在茨菰品牌推廣和深加工上全力做好后勤服務,讓更多村民走上致富路,助力鄉村振興。
眼下正是茨菰的采收季節,村民們在田間忙碌,有的彎腰挖茨菰,有的則將茨菰放入桶中等待送到自動清洗機中清洗。“我們村種的是白肉茨菰,白肉茨菰和本地茨菰相比,口感甘甜、個頭也大、賣相好看,能賣出好價錢。”讀光村黨總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吳偉霞說。
記者了解到,該村每年4月開始種植茨菰,10月至次年2月采收。“今年的早收還可以,一畝可收大概2000斤,現在每斤售價七八元。去年收成也不錯,種植了9畝茨菰田,賺了近10萬元。”據村民邱遠巧介紹,村里的合作社保價收購農戶的茨菰,多銷往本市及海豐、陸豐。
“前年,我們村的茨菰被評為省級‘一村一品’,打響了產品知名度,加上產品品質好,銷路不愁。”村民吳新奎表示,此外,在種植過程中遇到病蟲害或種植難題時,合作社會為農戶請來農技專家幫忙解決,“平時合作社也會盡可能為我們爭取惠農津貼,發放肥料和農藥。”
惠東縣福信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創辦于2015年9月,是一家集種植、銷售于一體的民營企業,茨菰種植面積560畝。該公司大力推行“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為農戶提供種苗技術指導,讓農戶按統一技術標準進行規范化種植,并保價收購農戶產品,從而輻射帶動周邊地區農戶發展茨菰種植業,促進農民增收。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藍斐菲 通訊員楊款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