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惠陽區五屆人大六次會議開幕。區委副書記、區長譚星海代表區人民政府向大會作工作報告,回顧2020年和“十三五”工作,擘畫“十四五”藍圖,部署2021年工作。
2020年,惠陽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大力推進“修路抓項目、提效抓隊伍”重點工作,全區經濟社會保持平穩健康發展。過去5年,惠陽全區上下凝心聚力,接續奮斗,積極搶抓發展機遇,妥善應對風險挑戰,攻克種種艱難險阻,解決了一批長期制約惠陽發展的難題,辦成了一批多年想辦而未辦成的實事,較好地完成了“十三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任務。
是建黨100周年,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新形勢賦予惠陽新使命。“當前,全球疫情仍在蔓延,國內外風險挑戰明顯上升,但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和大趨勢沒有改變,惠陽仍處在大有可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譚星海說,站在新的起點上,惠陽將搶抓機遇,攻堅克難,砥礪奮進,堅定走好惠陽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今年,惠陽將重點做好九個方面工作,奮力打造更具實力“智造高地”更加幸福“活力惠陽”。
惠陽城市發展日新月異,人民安居樂業。
2021年目標
城市規劃
構建“一城兩區三帶五片”總體格局
今年,惠陽將強化組團發展理念,高標準編制國土空間規劃,優化調整全區生產、生活、生態空間,構建“一城兩區三帶五片”總體格局,促進資源要素合理配置,推動區域融合發展。
打造南部重大戰略發展平臺。依托“豐”字交通橫四線建設,統籌南部淡水、秋長、三和、沙田、新圩5個鎮(街)發展空間,打造更加廣闊、更高品質的“三生”融合戰略平臺,推動與深圳、東莞區域協同發展,主動融入“雙區”建設。注重以人為中心,推進深惠城市服務融合共享,重點規劃建設惠陽中央創新區、南站新城兩大區域級服務中心,促進生活空間宜居適度。
推進北部協同聯動發展。全力支持北部鎮隆、永湖、良井、平潭4個鎮因地制宜打造特色產業體系,推動與惠城區、仲愷高新區聯動發展。依托鎮隆建設人工智能產業園,推進與仲愷片區協同發展。大力推進平潭空港經濟區和良井智慧互聯科技園建設,支撐惠州灣產業新城建設。提標升級永湖鴻海新材料產業園,推進與惠城區高新科技產業園協同發展。
交通建設
啟動東西軸線惠陽段前期工作
城市建設,交通先行。今年,惠陽將全面落實“豐”字交通主框架建設,加快推進惠州機場、軌道交通、高速公路和骨干路網建設,著力打造快速融入“雙區”發展的綜合交通體系。
在落實“豐”字交通主框架方面,加快南部深莞惠紅色干線一期、新清大道、新龍大道、新深惠快線(大亞灣支線)等骨干道路建設,串聯惠陽(象嶺)智慧科技產業園、惠陽(新圩)智能制造產業園兩大千億級園區,融入深圳都市圈聯動發展。推動東北部南北軸線(一號公路)惠陽段、良湖大道等骨干路網建設,啟動東西軸線惠陽段前期工作,激活空港經濟區。
在暢通城區內部交通路網方面,建成通車荔興西路、濱河北路北段、金秋大道南段等10條市政道路,加快推進濱河北路東段、石橋路、聯興路等19個道路建設項目。動工建設中興路、保利路、惠坪路等9條市政道路,實施半島橋及連接路、金惠大道(人民四路至內環西路段)等6個改造項目,提升城區道路通行能力。
經濟發展
力促174宗在建工業項目建成投產100宗
今年,惠陽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需求側管理有機結合,不斷擴大有效投資,促進消費升級,全力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推動經濟持續向好發展,積極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實施項目建設攻堅行動,推動77宗重點項目完成年度投資112.72億元,力促174宗在建工業項目建成投產100宗,形成新動工一批、在建一批、投產一批的項目滾動發展格局。圍繞“兩新一重”建設,用好地方政府專項債券,不斷優化投資結構。
啟動新一輪商業網點規劃編制工作,對舊商業形態進行優化布局,培育體驗型、主題型等消費新業態新熱點,著力打造重點突出、特色鮮明的消費集聚區。
高標準建設惠陽跨境電商產業園,發展跨境電子商務配套服務產業,構建跨境電商全產業鏈體系。加快推進跨境快件監管中心項目落戶,壯大分揀清關中心業務體量,跨境電商進出口總額突破10億元。
產業興區
謀劃啟動惠陽(洋納)信息科技產業園建設
堅持產業興區,集中資源力量推進六大產業園區建設,全面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強化科技創新支撐,大力發展高端智能制造,培育壯大一批優質企業,提高產業發展質量效益。
做大做強產業園區。以智能制造作為產業主攻方向,探索完善現代園區管理體系和可持續的園區投融資體系,大力開展產業強鏈補鏈拓鏈工程,推動產業園區組團式、特色化發展,構建多點支撐、協同發展新格局。謀劃啟動惠陽(洋納)信息科技產業園建設,著重發展下一代移動通信、生產性服務業等產業,與南站新城片區聯動發展,打造未來城市新中心。
強化產業用地保障。完善土地管理體制,改革創新規劃調整、土地供應等制度,堅持新增建設用地指標70%以上用于工業項目,優先支持重點園區、重點項目建設。探索啟動一批土地節約集約利用試點,出臺建設用地整合開發實施意見,整合零散用地連片集約利用。
城市品質
編制智慧城市專項規劃,新增停車位1000個
今年,惠陽將按照建設更加幸福國內一流城市標準,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持續推動城市結構優化、功能完善和品質提升,著力建設宜居宜業的現代化品質城市。
編制城市更新專項規劃,啟動一批城市更新改造試點,新增實施“三舊”改造500畝。規劃建設惠陽城市中軸線,加快推進南站新城、秋月湖新城、白云新城、石橋新城等重點片區建設,構建惠陽高品質消費集聚區和特色商圈。編制覆蓋城鄉的慢行系統專項規劃,續建坪山河公園,啟動半島濱水公園、市政廣場升級改造等項目,完成人民公園二期、景嶺公園等項目改造,新建、改造綠地67.5萬平方米,提升城市顏值和氣質。
編制智慧城市專項規劃,讓城市運轉更聰明、更智慧。建設智慧新交管平臺,打造智能、高效的交通運行調節體系;完善“智慧城管”平臺建設,提高系統指揮調度效能,提升城市管理智能化、精細化水平。大力整合停車資源,完成智慧停車場建設3個,新增停車位1000個。
鄉村振興
加快打造18個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示范村
今年,惠陽將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持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壯大,促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
提升農業產業質效。深入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施農業產業準入負面清單制度,著力發展鄉村旅游、休閑度假、健康養生等新業態。持續做大做強鎮隆荔枝等特色優勢產業,打造市級農業公園1個、市級田園綜合體1個。
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實施鄉村風貌提升工程,推進農村“四小園”建設,加快打造18個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示范村,形成一批具有惠陽特色的鄉村風貌示范點和示范帶。加快推動周田生態文化家園建設,致力打造惠陽文化集中展示區、休閑旅游網紅打卡點、鄉村振興人居治理示范村。
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建設。推動所有村民小組完成村民理事會組建工作,50%以上的行政村成立鄉賢參事會和村民議事會,引導農民和社會力量積極廣泛參與鄉村治理。
生態環境
新建配套管網110公里,全面推進雨污分流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惠陽將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持污染防治與生態修復并舉,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惠陽。
開展水環境質量鞏固提升行動,加強污水處理廠運營管理,完成淡水污水處理廠一期工程提標升級,推動三和污水處理廠擴建工程通水運行,新建配套管網110公里。強化上下游、支流連片區域水污染聯防聯治,全面推進雨污分流,完成中心城區5公里管網清疏工作。
強化環保領域執法監管。制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限和生態環境準入清單,健全環境信用評價制度和環境失信企業聯合懲戒制度,持續推進“散亂污”工業企業清理整治,推動一批高能耗、不達標和淘汰類產能關停退出。
持續開展生態環境修復。加強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完成拆舊復墾650畝。啟動淡水河流域水生態調查,動工建設惠龍交界斷面至內環路兩岸整治工程。
民生福祉
新增公辦中小學學位6165個
萬事悠悠,民生為先。今年,惠陽將不斷加大民生投入,實施好一批重點民生工程,用心用情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推動教育優質發展。編制“十四五”中小學建設專項規劃,進一步優化學校布局。完成葉挺中學高中部首期工程,建成淡水第十二小學等3所小學,改擴建三和實驗學校等6所學校,新增公辦中小學學位6165個、普惠性幼兒學位1500個,公辦幼兒園在園幼兒比例保持在50%以上,不斷增加優質學位供給。
深入推進健康惠陽建設。大力推動市第六人民醫院“創三甲”。大力推進市第六人民醫院、區中醫院新院區建設前期工作,動工建設區第二人民醫院一期項目,推動區婦幼保健院遷建工程一期項目建成投入使用;加快推進秋長、新圩和沙田基層醫療機構建設,建成啟用三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永湖中心衛生院公共衛生綜合樓。
豐富群眾文體生活。加強文物保護和活化利用,推進高恬波、廖似光生平陳列館建設。完善文化設施建設,建成3個“歸善書房”,擴大自助圖書館覆蓋面。
營商環境
完成50項與深圳“跨城通辦”事項
今年,惠陽將深化政府職能轉變和“放管服”改革,推進一批關鍵性基礎性重大改革,打造辦事效率更高、投資環境更優、群眾獲得感滿意度更強的一流營商環境。
全面推廣工業類項目施工圖審查容缺辦理,推動工業項目“摘牌即動工”。深入推進“一門通辦、集成服務”政務服務改革,拓展電子印章、電子證照應用,推動高頻事項基本實現“全市通辦”,完成100個“一件事”主題集成服務、50項與深圳的“跨城通辦”事項。
深入推進“證照分離”改革全覆蓋試點,在涉企經營許可、證明事項等領域推行告知承諾制。提升企業開辦和注銷便利度,將企業開辦時間壓縮至0.5個工作日,注銷時間壓縮至2個工作日。堅持“有事服務、無事不擾”原則,建立新型市場監管機制,完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對新產業新業態實行包容審慎監管。
2020年回顧
經濟發展:去年惠陽全區地區生產總值實現632.67億元,同比(下同)增長2%;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7.78億元,增長5.1%。新引進億元以上項目14宗,70宗重點項目完成投資超百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4.7%。
交通建設:“豐”字交通主框架和“五橫五縱五聯”骨干快速路惠陽段基本落位,深莞惠紅色干線(橫四線)一期動工建設,新清大道、新龍大道、皇后大道、良湖大道前期工作有序推進;10條市政道路建成投入使用。
城市品質:南站新城、石橋新城等片區建設加快推進,完成“三舊”改造440畝,在供銷民生廣場、秋寶南路等重點區域實施“微改造”項目15個,完成惠陽體育文化公園二、三期升級改造和永湖文化體育公園建設,城市形象穩步提升。
鄉村振興:鄉村產業更加興旺,鎮隆獲評省荔枝專業鎮,新增省級農業龍頭企業1家、省級專業村和特色產業村5個,建成區供銷社助農服務綜合平臺和6個鎮級助農服務中心,農業增加值增長12.3%。新增特色精品村18個,淡水街道古屋村獲評全國文明村。
生態環境:全年投入17億元開展水污染防治工作,完成一體化治理設施建設1座,擴建污水處理廠3座、提標升級3座,新建、升級改造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122座。新增配套污水管網144公里,建成覆蓋區、鎮、村的生活污水收集管網,實現旱季污水不入河。
民生福祉:教育惠民水平不斷提升,新增公辦中小學學位6726個,新增公辦學前教育學位2610個;健康惠陽建設步伐加快,區婦幼保健院一期主體工程完工,區第二人民醫院一期項目和區中醫院新院區建設前期工作有序推進,三和、永湖、沙田基層醫院建設順利實施。
營商環境:深入推進“一門通辦、集成服務”政務服務改革,推出63個“一件事”主題集成服務、36個“全區通辦”事項、21個無人工干預“智惠批”事項,簽發電子證照32種,政務服務事項100%實現“一窗通辦”和“網上申辦”。
統籌 惠州日報記者黃尉宏
采寫 惠州日報記者香金群 黃尉宏
通訊員陳丹娜
圖片 惠州日報記者張藝明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