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惠陽區平潭鎮,被西枝江環抱的鶴湖村正以生態畫筆勾勒鄉村振興新畫卷。日前,鶴湖村發布首張農文旅路線圖,將以“鶴鳴之地,港中之星”為定位,采用“生態筑基、文化鑄魂、產業賦能”深度融合發展模式,打造“記得住鄉愁”的全域旅游新路徑。
擁自然稟賦,“江河湖”畔詩意棲居
鶴湖村距惠州平潭機場僅數公里,坐擁“一江一河一湖”獨特水文格局。西枝江與梁化河在此交匯,形成三面環水的半島秘境。村內翠竹成片,群鳥匯聚;村居外田疇千畝,風光迷人。
鶴湖是鶴湖村重要景觀之一,水域面積100多畝,不僅為村民生活提供便利,更是白鶴的棲息之所。相傳,早期村里民居沿湖而建,開門就是風景。清晨,當人們還沒有起床勞作時,白鶴就從竹林里飛來,用堅硬的喙反復敲擊各家的木門。當大家聽到“咯咯咯”的敲門聲,就知道是白鶴來報時了,告訴大家“一日之計在于晨”,趁早到田里勞作。
鶴湖村農文旅路線圖。惠州日報記者李芳娟 攝
進入鶴湖村要先過鶴湖大橋。站在橋上,眼前河水清澈,兩岸景色優美。昔日的“爛竹頭”之地已變為竹海休閑區。岸邊的橋頭公園是美麗河道項目的一部分,配備了健身設施,是村民休閑的好去處、游客打卡的第一站。從橋頭公園向岸邊竹林走去,是鶴湖村自去年以來精心打造的沿江竹林棧道,棧道沿江岸蜿蜒伸展。漫步其中,一側是白鷺飛舞的西枝江,一側是沙沙作響的竹林,讓人感受到曲徑通幽的美妙。
鶴湖大橋附近有一片綿延的“桃花島”。今年3月,平潭鎮政府開展綠美生態建設,動員社會力量種下2600棵桃樹,未來將迎來“桃花朵朵開”。
以鄉愁為筆,繪農文旅融合新畫卷
自“百千萬工程”實施以來,鶴湖村黨群干部齊心協力,以第二批省級典型村培育為目標,堅持黨建引領、規劃先行,激活鄉村發展動力,提升建設水平,繪就和美新畫卷,成為熱門“打卡地”。
2024年初,平潭鎮為鶴湖村制定典型村培育方案,立足地理與農業特色,打造“竹海濱水景觀示范村”。經過一年多建設,鶴湖村村容大變。道路整潔,許多村民在房前屋后開辟“四小園”。110戶小披檐和94棟外立面連片改造完成,農房煥然一新。村內主干道旁,種著紫花風鈴木、黃花風鈴木、金錢榕。鶴湖邊道路拓寬、硬底化工程已完成。離湖不遠,鶴湖村長者服務站成為老人們必去的地方,每天都是歡聲笑語。
“通過打造,我們的村莊越來越美了。”鶴湖村黨總支書記徐冠嶺表示,村莊以“記得住鄉愁”為發展定位。日前,該村發布首張農文旅路線圖,上面詳細標注青年希望之林、美麗庭院示范帶、家風文化長廊、文明廣場、騎行道、鶴湖天然湖、黃氏宗祠、賢林、采摘園等地方,為游客勾勒出一幅“按圖索驥”的鄉村游玩指南。這也標志著鶴湖村農文旅融合邁入新階段。
沿著路線來到“美麗庭院示范帶”,農家小院錯落有致。“家風文化長廊”正在建設,將通過精美圖文展示家風故事,傳承家族文化。“騎行綠道”沿西枝江延伸,讓人們享受騎行與田園風光。農場和采摘園滿足游客品嘗美食、采摘樂的需求。市民陳小姐表示,有了文旅圖,更愿意帶家人來這里體驗鄉村游了。
接下來,該村將推進鶴湖環湖綠道、村史館建設,完善美麗河道配套設施,并依托強村公司升級民宿農家樂、果蔬采摘等業態,培育“鶴湖火龍果”“竹海鮮魚宴”等特色品牌,延長農文旅產業鏈條,讓游客沉浸式體驗田園樂趣的同時,切實帶動村民增收致富,實現“生態美”與“百姓富”的有機統一,為“百千萬工程”注入更強勁的農文旅融合動能。
惠州日報記者李芳娟 通訊員黃慧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