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關系千家萬戶,是推動創新、促進就業、改善民生的“生力軍”,專精特新企業更是中小企業的“領頭羊”。日前,“向‘新’而行·‘智’向未來”惠陽區促進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企業高質量發展活動舉行,圍繞“專精特新企業梯度培育體系構建與高質量發展路徑探索”主題,探討專精特新企業國際化戰略選擇,解析全球化競爭中市場開拓、品牌出海及合規運營的突破路徑。
當前,惠陽正處于產業升級、向中高端邁進、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關鍵時期,將大力支持中小企業融入新發展格局,提升企業的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水平,鼓勵企業向“小巨人”乃至“單項冠軍”目標邁進,鍛造更多掌握獨門絕技、在行業內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企業。
惠陽區促進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企業高質量發展活動現場。惠州日報記者許文昌 攝
全區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284家
活動中,正高級工程師、項目評審專家龔正平作了《專精特新企業梯度培育及高質量發展路徑》主題分享,剖析“專”“精”“特”“新”標準,介紹國家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養體系,詳細講解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政策要點。
據介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認定標準包括細分市場年限、研發費用總額、研發強度、營業收入等基本條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則圍繞專、精、特、新以及產業鏈配套、主導產品六個方面分別提出定量和定性指標,被認定企業需要滿足全部指標要求。
龔正平提醒企業申報要規避三大雷區,即市場占有率自證邏輯不閉環,產業鏈定位失焦、量化證據缺失,專利布局和產品關聯性斷裂。如產業鏈定位失焦,量化證據缺失的問題,不能缺乏進口替代率、成本壓制效應等量化指標,僅定性描述“填補空白”,應提交產業鏈圖譜說明材料,證明產品在“工業六基”或制造強國戰略中的不可替代性。
據了解,惠陽大力支持中小企業實現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發展,推動一批中小企業成為細分市場占有率高、掌握核心技術、創新能力強、質量效益好的專精特新企業。
去年12月31日,惠陽區修訂印發中小微企業貸款風險補償資金實施細則,進一步發揮風險補償資金的撬動作用,建立針對不同層次企業的紓困幫扶機制,其中對專精特新企業貸款按50%比例承擔本金損失補償,優先給予支持。
截至目前,惠陽區有省創新型中小企業475家,總量居全市第一;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284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9家,總量居全市第二,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邁出堅實步伐。
多元化布局應對關稅挑戰
美國對中國商品關稅飆升至145%沖擊了直接對美出口企業。作為外向型經濟為主的惠陽,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和供求鏈體系,企業作為供應鏈重要一環,面臨著來自外部的直接或間接沖擊。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教授林吉雙分享主題為《美國高關稅背景下開拓國際市場的路徑選擇》,從美國征收高額關稅的現狀和影響等方面進行詳細分析,為企業提供對策。
林吉雙介紹,美國政府對半導體、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等20項關鍵商品豁免“對等關稅”90天。除了這部分商品外,其他線下對美出口銷量可能下降較大,線上對美出口也面臨很大挑戰,建議企業可開展轉口貿易,但要注意中轉國政策穩定性。
從長期看,多元化市場布局是必然的選擇。林吉雙建議,企業可以開辟歐盟、中東、非洲等市場。同時,生產布局也要多元化。品牌類企業可考慮在產品需求國或目標市場設廠,但要慎重選址。代工類企業可到東盟國家辦廠,但要考慮供應鏈整合、成本控制、產品品控等能力,以及投資國參與全球貿易區情況、政策穩定性等。受這些因素影響,企業成功率為30%,建議小企業應慎重選擇。
他還建議企業要注重產品品質和性能提升,銷售模式多元化,如出口轉內銷,并關注政府出臺的扶持政策。
林吉雙說,我國產業鏈配套齊全,創新生態系統良好,擁有杰出的工程師、技術嫻熟的工匠和工人、優秀的企業家和一流的經濟社會管理等隊伍,將在這次國際貿易斗爭中進一步加強中國在全球產業鏈的地位。隨著我國超大規模市場潛力不斷釋放,穩經濟、穩外貿政策接續發力,應有信心、有底氣應對各種風險挑戰。
惠州日報記者黃尉宏 通訊員李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