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第三屆惠州市優質荔枝擂臺賽上,惠陽三和街道全坑村天龍種植場選送的糯米糍和桂味脫穎而出,斬獲銅獎和優秀獎。全坑村是“百千萬工程”省級典型村,山清水秀、群山環繞的自然環境為天龍種植場出品好果奠定基礎。種植場負責人黃律達多年來致力于將“果園+林下養殖”的生態循環模式與無人機噴藥等先進科技手段相結合,推動農業發展。
全坑村種植的桂味、糯米糍和仙進奉正在火熱銷售。
“果園+林下養殖”生態循環模式減少施藥
黃律達從小在惠陽淡水長大,三和街道全坑村是他的家鄉。十多歲起,他便開始協助家人種植荔枝,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如今,他家種植園有300余畝,種植了荔枝、龍眼、菠蘿蜜等多種果樹,同時在樹下散養幾百只雞,形成了“果園+林下養殖”生態循環模式,有效節約成本、提升果實和雞肉品質。
黃律達介紹,果園中最老的荔枝樹種于1993年,由于口感不佳,他通過不斷摸索,逐步嫁接了新品種。如今,果園擁有三月紅、白糖罌、妃子笑、桂味、糯米糍、冰荔、仙進奉等多個荔枝品種,每年五月開始采摘荔枝,隨后是龍眼和菠蘿蜜,收獲期持續到十二月。
目前,這里種植的桂味、糯米糍和仙進奉正火熱銷售,尤其是新品種仙進奉和冰荔,憑借果肉厚實、甜度出眾的特點,獲得市場的一致好評。每天,他請來10多名工人采摘、分揀、打包和發貨,通過冷鏈物流將荔枝銷往全國各地。在工人們忙碌的身影旁,一群土雞在果樹下悠閑地散步,在草叢中歡快地啄蟲。黃律達說,“果園+林下養殖”生態循環模式不僅減少了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還帶來額外收入,也提高了果實和雞肉的品質。
據了解,2023年起,黃律達開始采用無人機飛防技術防控病蟲害,這一創新舉措極大提高了噴藥效率,減少了農藥浪費和環境污染。科技的助力讓他的果園管理更加輕松高效,為種植高品質荔枝提供了有力保障。“這一創新舉措是獲獎的重要因素之一。”黃律達說。
“百千萬工程”助力農林牧漁業產值連續增長
三和街道向來以制造業為主導,來自這里的荔枝獲獎了,成為轄區群眾熱議的佳話。以天龍種植場為代表的特色農業項目正是三和街道借“百千萬工程”激活鄉村振興活力的生動實踐。
自“百千萬工程”實施以來,三和街道實現農林牧漁業產值連續兩年正增長:2023年微增0.5%,2024年勁升9.3%,2025年一季度再漲7.5%。
全坑村黨支部書記黃德賢介紹,作為“百千萬工程”典型村,全坑村近年來變化巨大,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人居環境持續提升,產業發展也取得顯著成效。連接全坑村多個村民小組和千畝良田的道路,也被評為惠州市2024年度“最美農村路”,不僅解決了村民出行難題,更成為當地鄉村振興的“快車道”。通過“農戶委托代耕”模式,全坑村推進撂荒地復耕復種,流轉約幾百畝土地,種植玉米、番薯等作物以增加收益。同時還發動企業及社會力量參與植綠、認種撂荒耕地,以“村集體+企業+農戶”模式,注冊強村公司和村級農產品品牌,為村集體經濟收入不斷注入新動能。
接下來,全坑村將圍繞一產做好文章,如注冊優質水稻品牌、深挖荔枝果樹資源,探索本土品牌。三和街道也將乘勢擘畫品牌升級與“農文旅”融合新藍圖,讓特色農業成為集體經濟增收的鮮亮底色。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李芳娟 通訊員黃旖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