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縣地派鎮森林覆蓋率高達95%,負離子含量高達10萬個/立方厘米,是名符其實的“大氧吧”,剛剛過去的國慶假期,這里的溫泉酒店深受珠三角地區游客的歡迎。同時,該鎮芒派村的紅色教育基地、革命舊址成為打卡熱點,很多游客慕名前來開展紅色游,接受革命傳統教育和熏陶。
龍門縣第十四次黨代會提出,今后五年,龍門將全面實施“產業強縣、鄉村振興、城鎮煥新、生態賦能、民生幸福”五大戰略,努力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奮力把龍門建設成為綠色發展美麗幸福示范縣。為此,地派鎮在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縣第十四次黨代會精神時提出,要堅定不移走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差異化高質量發展道路,積極主動深度融灣入圈,奮勇比學趕超,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立足“生態立鎮、旅游旺鎮”發展定位,充分點燃“紅色引擎”,激活“綠色動能”,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山水康養度假小鎮。
地派鎮芒派“紅色村”。
綠色生態 做好“山泉水房”四篇文章
地派鎮位于龍門縣西北部,生態優美,群山環繞。該鎮因坐擁桂峰山、地派溫泉和天堂山水庫等優質旅游資源及紅色革命歷史文化資源,在龍門旅游版圖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近年來,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地派立足自身優勢,不斷探索旅游產業新模式,全力打造大灣區游客首選旅游目的地。同時,依托生態環境發展現代農業,通過打響特色農產品品牌,帶領村民走上增收致富道路。
“環境優美,有山有水,空氣也非常好。”國慶期間,慕名來到地派旅游度假的游客劉先生說。談起地派,人們自然會提到當地的“山、泉、水”資源。“山”為桂峰山,“泉”為地派溫泉,“水”則是天堂山水庫。這也是地派發展生態旅游的厚實“家底”。
桂峰山海拔1085米,其地勢南高北低,東南、西南邊界多由高山組成,高低相差懸殊,形成兩山夾一溝的地勢,其中設有桂峰山省級森林公園。目前,公園分成桂峰山登山區、小廟溪游覽區、半月潭休閑度假區、森林生態保護區等區域。山、水、奇石、瀑布、植物構成了景區的美麗風光。此外,公園中還存有3處遺址,分別為清代造紙作坊遺址、東江縱隊革命活動遺址和瑤寨遺址。隨著龍門交通路網的完善,桂峰山逐漸成為周邊城市游客向往的休閑旅游度假目的地。
在桂峰山下,是常年流淌的溫泉水。1960年,廣東省醫學科學院礦泉研究室專家曾到地派勘測,認為地派溫泉水質好,又離圩鎮近,若通過鉆探提高水溫和流量,很有經濟價值。2010年,地派溫泉建成營業,成為當時龍門設施最新最高檔的溫泉度假區之一。地派溫泉以禪樂養生為特色,是中國首家以音樂文化為主題的溫泉度假區。近年來,通過不斷打造新景點,這里已經成為國內知名的網紅打卡地。
據地派鎮鎮長賴文城介紹,立足這些“家底”,當地將以桂峰山文旅項目和地派溫泉為依托,吸引民宿以及中小型文旅項目入駐,真正發揮地派作為大灣區“后花園”作用,成為大灣區游客首選旅游目的地之一。目前,投資額25億元的桂峰山項目已進入報建階段;地派溫泉二期計劃投資15億元,所需土地已經盤整好;當地的愛樹鄉村度假山居成為遠近聞名的民宿。
地派鎮黨委書記王俊杰表示,將全力保護地派美麗生態環境,筑牢大灣區北大門生態屏障,聚力做強全域旅游鄉鎮,當好生態功能區綠色發展“顏值擔當”,努力建設灣區康養旅居后花園,爭當生態功能區綠色發展引領者。著力推動全域旅游高質量發展,培育發展山地旅游、高端溫泉、特色小鎮、民宿經濟等新產業、新業態,圍繞縣委提出的生態賦能戰略目標,樹立“項目為王”的鮮明導向,譜寫好“美化一座山(桂峰山項目)、深挖一眼泉(溫泉項目)、盤活一湖水(天堂湖)、建好一間房(民宿項目)”的“山、泉、水、房”四篇文章,推動美麗資源向美麗經濟轉變,打造全域鄉村旅游小鎮。
據悉,該鎮還計劃引進龍頭企業,開發建設天堂小鎮項目,打造以天堂山水庫為核心的山湖景觀區,以周邊村莊為核心的山林親子野趣、農旅藝術原鄉旅游區,以天堂山社區為核心的都市人文居住、行政商業中心的大健康文旅項目。
陳洞村村民在茶園作業。
紅色資源
打造“紅色村”黨建示范點
紅色資源,是寶貴的財富,是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鄉村振興、革命老區發展的強大動力。當前,龍門縣正通過立足保護提升的“要點”、著力破解老區發展的“痛點”、打通老區相連的“節點”以及創新老區宣傳的“亮點”,打好革命老區發展“紅色牌”。
近年來,龍門通過開展革命遺址大普查,摸清全縣126個革命老區村莊“紅色家底”,并按照遺址類別分析后,制訂了“一址一策”保護(修繕)方案。
得益于此,地派鎮芒派村的紅色資源得到了進一步保護與傳承。芒派村是革命老區村,這里曾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廣州起義后,中國工農紅軍第四師轉戰龍門的“第一站”,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湘邊縱隊東江縱隊第三支隊的南部根據地之一,在解放戰爭期間,全村共犧牲了15名革命戰士……在芒派村這片紅色土地上,如今仍保存著一批完整的紅色遺址——雷公貝村祠堂、芒派村革命烈士紀念墓、三角山大嶺頭戰斗遺址、歐嶺下長窩紅軍醫療站等。
早些年,為保護利用芒派村豐富的紅色資源,地派鎮黨委、政府全力搶救、修復這些紅色遺址。同時,搜集整理民間收藏的革命斗爭史料和烈士遺物,記錄當地口口相傳的革命故事,對重要歷史事件進行場景復原,為發展紅色旅游打下基礎。
2017年底,芒派村被認定為全省“紅色村”黨建示范點之一。在得知建設緬懷革命先烈、傳承革命精神的紅色項目需要用地時,芒派村許多村民主動無償出讓土地支持項目建設。
當地80多歲的老黨員劉石炎是第一位提出無償出讓屋地的村民。劉石炎老人自幼生活在芒派村雷公背村民小組,作為雷公背紅色革命歷史的見證者,他經歷了日寇入村、龍從人民保鄉隊建立、國民黨反動派焚燒祠堂等眾多歷史時刻。聽說“紅色村”黨建項目需要用地后,他不但將自己的3間老屋地無償捐獻出來,還積極勸說周邊親戚好友參與到用地捐獻中來。
村民無償出讓土地的類似事例在芒派村還有很多。推進紅色村黨建示范工程建設以來,芒派村的村容村貌發生了很大改變,村民的精神面貌也煥然一新。
在各級各部門和村民的大力支持下,芒派村不斷提升綠化、亮化、生態化水平,使這里成為環境優美、生態宜居的美麗紅色鄉村,在傳承發揚革命精神的同時,示范帶動全鎮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
當前,芒派村以“紅色傳承·慢游生活”為主題理念進行規劃,功能定位為紅色旅游、紅色教育、紅色文化、紅色營地。芒派村也作為重要節點融入地派鎮乃至龍門縣全域旅游規劃中,連起地派鎮環桂峰山森林公園、地派溫泉旅游的軸線,將影響力向惠州其他縣(區)及珠三角周邊區域輻射。接下來,當地還將利用好生態資源和紅色資源兩大優勢,既打好“紅色牌”,又念好“綠色經”,讓紅色精神轉化為助推地派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走出一條“紅+綠”融合的高質量發展新路。
產業項目
做大做強山茶產業和南藥產業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地派鎮不僅描繪了一幅色彩斑斕的新農村畫卷,還帶動了當地特色產業的發展,實現了鄉村可持續發展。目前,當地陸續成立了多個合作社,形成了以山茶、馬古栗、巴戟為支柱的特色產業,逐步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業品牌,并通過與鄉村旅游融合,助力鄉村振興。
陳洞村位于地派鎮西南面,曾是省定貧困村,但隨著山茶種植的興起和鄉村旅游的帶動,陳洞村實現了蝶變,當地特色產業健康發展,村容村貌煥然一新。記者日前來到陳洞村看到,平坦開闊的村道、環境優美的公園、根深葉茂的古樹、整齊劃一的路燈,遠處還有幾位老人在悠閑地鍛煉身體……對于村中環境的改變,村民看在眼里樂在心里。
據了解,陳洞村常年霧氣繚繞,土壤含豐富的礦物質,適合茶樹生長,當地一直有種茶的傳統。如何把當地品質良好的茶葉推廣出去,讓村民享受到特色農業帶來的紅利,是地派鎮黨委政府和村民們共同思考的問題。
時間回到2017年,在幫扶單位的支持下,當地成立了龍門縣高橋茶葉專業合作社,建起70畝茶園,種植茶樹10萬余棵。經過幾年發展,合作社發展迅速,其作用從最初的扶貧逐漸向產業振興轉變。在此期間,合作社購置全套制茶設備建成茶葉加工車間,注冊了“一品桂峰”品牌,大力發展優勢特色山茶產業,進一步提高村民收入。據統計,2019年,茶園茶葉產量近1000公斤,產值近30萬元;2020年茶葉產量提升至2100公斤,產值約90萬元。
根據規劃,陳洞村今年計劃擴種20畝約3.5萬棵茶樹,將茶園種植面積增加到90畝。同時,進一步完善茶園內硬件設備及配套設施,實現產能和產品質量雙提升,擦亮地派山茶品牌。
隨著龍門全域旅游發展的推進,陳洞村還與當地的地派村、渡頭村、芒派村一起被納入“田園古村之旅”精品路線中。如今,游客來到這里,動可徜徉于綿延的茶山之上、穿梭于壟壟茶田之中,靜可呼吸清新干凈的負離子空氣,泡一壺茶坐在茶園邊慢慢品味,感受山風柔柔地吹拂。
王俊杰表示,未來五年,該鎮將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聚力“一村一品”,做大做強地派山茶產業和南藥產業,促進農產品向旅游產品轉化,打造地派特色農業產業品牌,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本版文字 惠州日報記者黃宇翔 通訊員龍門宣
本版圖片 惠州日報記者湯渝杭
相關新聞
50多幅連環畫重現芒派紅色歷史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芒派村的雷公背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英勇地開展革命斗爭,經過血與火的洗禮,出色地完成了歷史使命,在龍門革命斗爭的史冊上書寫了光輝燦爛的一頁,其精神成為龍門人民不斷攻堅克難、奮勇前行的內動力。
近日,記者在雷公背村民小組革命斗爭陳展中心看到,50多幅雷公背紅色主題連環畫陳列在墻面和展板上,充分展示了雷公背及其周邊群眾不畏強敵、英勇抗爭的英雄故事。這些連環畫反映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當地黨組織從無到有、由弱變強、不斷發展壯大的過程;共產黨員和英勇的人民始終堅守信仰、永守初心,為了共同的目標和理想,戰勝一個又一個困難,奪取了一個又一個來之不易的勝利。
地派鎮相關負責人介紹,如今有15名革命烈士的名字刻在紅軍烈士墓碑上,雖然有據可查,但是由于時間久遠,而且這些烈士犧牲的時候都很年輕,基本沒有留下后人,導致他們的照片都沒能被保存下來。
“這些連環畫主要表現芒派村革命時期一段壯麗的歷史。因為當時烈士犧牲比較多,但是流傳下來的故事比較少。我們通過多方溝通最終決定用連環畫的形式來展示這段缺失的歷史。”該負責人說,這些連環畫是地派鎮政府通過龍門縣黨史辦邀請惠州市一家文化公司創作的,當時邀請了畫家葉來聰老先生來創作,葉老花費了2個月時間創作出了50多幅連環畫。
智庫觀察
惠州城市職業學院副教授梁乃鋒:
整合資源增強消費粘性
大力實施全域旅游戰略,充分利用自身生態稟賦優勢,深挖紅色文化歷史資源,龍門縣地派鎮走出了一條鄉村振興的特色發展之路。
進一步用好“紅色”和“綠色”兩個資源,把旅游打造成為推動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引擎,地派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一方面,廣東溫泉資源十分豐富,周邊地區溫泉開發時間較長,已經形成一定品牌和影響,特別是當前溫泉主題旅游同質化嚴重,在激烈的溫泉旅游市場細分中,地派必須認真思考如何明確自身定位和凸顯區域特色,和周邊地區錯位發展,形成集約化、差異化和特色化,在此基礎上,快速打造便于推廣、易于傳播的旅游新IP。另一方面,要做好旅游市場的深度開發,特別是地方政府要強化對整個旅游產業鏈的綜合性規劃,在提升旅游規模和質量上做文章,把推動旅游產業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緊密結合,要把本地的風土人情、文旅產品、農副產品、村居民宿、餐飲休閑等各類資源統一集中到區域的旅游平臺上,要延伸和拓展旅游產業鏈條,通過各類資源的整合提升消費粘性,把“游客流量”轉化為“資金流量”,把“旅游品牌”轉化為“旅游效益”。第三方面,要形成“大龍門”概念,要從整個龍門縣旅游資源開發和分布的視角,科學定位地派在旅游產業鏈中所發揮的作用和所處位置,相互依托、相互補充、相互促進,構建溫泉和鄉村旅游大市場,進一步推動地派與其他鄉鎮旅游產業的協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