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以來,隨著氣溫逐漸升高,龍門全縣上下干事創業的熱情日益高漲。建設者搶抓施工“黃金期”,從落戶產業園區的新材料企業到環南昆山—羅浮山縣鎮村高質量發展引領區最美旅游公路,一個個項目正從圖紙變為現實,龍門處處涌動著發力奮進的澎湃動能。
中國共產黨龍門縣第十四屆委員會第十次全體會議指出,進入2025年,龍門縣要錨定“制造業當家”追趕跨越,大力推進科技創新,持續抓項目擴投資,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積蓄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當前,龍門縣以“項目為王”為導向,全力保障重點項目工程進度,多個項目建設超額完成節點目標,建設“加速度”持續轉化為產業發展新優勢,為當地高質量發展蓄勢賦能。
環南昆山-羅浮山引領區最美旅游公路(龍門段)建設接近尾聲。惠州日報記者黃宇翔 通訊員龍融心 攝
項目建設
重點項目加速推進,創新平臺增添動能
塔吊高聳,機械轟鳴。在惠州龍門產業園區,一個個新材料重點項目建設現場,建設者們頭頂烈日、揮汗如雨,緊張有序地推進施工進度,現場一派熱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粵合樂(龍門)項目建設現場,工人們正在忙碌作業。這個由廣東齊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投資1.2億元建設的項目占地27.04畝,規劃2棟廠房、1棟宿舍樓及配套倉庫,建成后將主要生產保護膜、膠帶、手機模切材料等產品。項目經理蘇國鋒介紹,“五一”假期期間,100名工人堅守崗位,全力推進主體施工。按照計劃,項目主體預計7月封頂,10月交付,明年5月試投產,達產后預計年產值可達4億元,提供就業崗位200個,將為園區產業鏈補鏈強鏈貢獻力量。
同樣建設火熱的還有惠州市中冠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項目。該項目總投資7億元,占地89畝,規劃建設15條涂布生產線、6條涂硅線及多條配套生產線,產品廣泛應用于電子、新能源等領域。公司副總經理歐才勇表示,按照當前進度,項目一期工程預計今年9月全面竣工,投產后年產值將突破10.4億元,可提供300余個就業崗位。
近期,華南高性能膠膜創新應用中心揭牌儀式在龍門產業園區雙創大廈舉行。該中心將進一步幫助龍門企業突破技術瓶頸、提升產品附加值,吸引產業鏈上下游優質資源加速集聚,推動龍門制造向“智造”跨越。
龍門縣相關負責人表示,華南高性能膠膜創新應用中心的落地,是助力龍門相關企業補齊技術短板、提升產業競爭力的關鍵一步,作為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平臺,中心將依托哈爾濱工業大學無錫新材料研究院的頂尖科研力量,聚焦高性能膠膜的前沿技術攻關與成果轉化。接下來,雙方還將進一步整合校地資源,積極探索更多合作模式,推動龍門高質量發展。
交通設施
美華人行天橋解決過街難題
近日,備受龍門市民關注的民生工程——美華人行天橋項目竣工并投入使用,困擾周邊居民許久的“過街難”問題得到解決。
“以前過馬路得繞個大圈子,現在有了天橋,帶孩子出去玩、買菜都方便多了。”一位推著嬰兒車的老人高興地說。另一位市民也為這項惠民工程的投用點贊:“天橋建成前,大家要在路口過馬路,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現在安全多了。”
美華人行天橋橫跨車流量密集的迎賓大道,總長217.4米,其中主橋長64米,兩側引橋及梯道長153.4米。主橋凈寬為4米,引橋及梯道凈寬2.9米,寬敞開闊的橋面可輕松容納雙向人流,防滑地磚、齊腰護欄與頂棚設計實用又美觀。天橋連接起周邊商業區及住宅區,不僅有效保障了行人安全,還有利于帶動周邊商業發展。
從“人車爭道”到“各行其道”,美華人行天橋的建成不僅是龍門城市基礎設施升級的重要標志,更是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為民辦實事的具體舉措。接下來,龍門將繼續聚焦群眾關切,持續完善城市立體交通網絡,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助力人居環境不斷提升。
在龍門,除了縣城交通設施迎來升級,最美旅游公路建設也在順利推進中。
在最美旅游公路縣道218線左潭至茶湖段改建工程現場,十幾臺大型機械設備不停地運轉,施工人員各司其職,有序地配合著機械進行瀝青鋪設作業。“我們采取錯峰施工,既保障村民出行,又搶抓工期。”中建五局項目負責人呂俊介紹,這條19.977公里的改建路段貫穿龍潭、龍華兩鎮,是龍門“兩橫兩縱”經濟走廊的重要組成部分,建成后將有助于加強龍潭鎮與龍華鎮的聯系,助力龍門構建“一路帶動、多業融合、創新發展”的路衍經濟產業發展新格局。
另一邊,省道254線永漢至麻榨蓮塘段作為最美旅游公路(龍門段)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提檔升級改建工程進入新階段,大部分路段已建成通車。全線新鋪設了瀝青混凝土路面、設了新的標識標線,提升了行車舒適性、安全性。
最美旅游公路的建設,為龍門高質量發展注入了交旅融合理念。這條公路巧妙串聯起南昆山和羅浮山兩大名山,途經龍門縣麻榨、永漢、龍華等多個鄉鎮,涵蓋1條國道、1條省道、5條縣道以及13個驛站,串聯起200多個景點,將自然風光、主題驛站、古村落等美景盡收其中,構成了一幅絢麗多彩的旅游畫卷,也為龍門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截至目前,環南昆山—羅浮山縣鎮村高質量發展引領區最美旅游公路(龍門段)建設已接近尾聲,力爭本月底全線通車。
惠州日報記者黃宇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