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續新脈 荒地變花田
龍門有效盤活閑置用地形成土地保護利用新格局
2025年龍門縣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龍門要深化“百千萬工程”集成式改革。通過盤活低效用地、閑置用地,加快形成良田比較集中、村莊布局優化、產業集聚發展、生態健康優美的土地保護利用新格局。
當前,在龍門縣廣袤的鄉村大地,一場以“百千萬工程”為引領的鄉村振興浪潮正在蓬勃興起。一個個各具特色的村落,正以活化利用古村落、產業興盛、推進“百千萬工程”為主題,書寫屬于自己的鄉村振興故事。
龍城街道三洞村的百日菊進入盛放期。本組圖片 惠州日報記者黃宇翔 通訊員龍融心 攝
長灘村
傳統村落活化利用項目7月試運營
在龍門縣龍華鎮,一座沉睡已久的古村落正在悄然蘇醒。作為龍門縣“百千萬工程”重點項目,龍華鎮長灘村傳統村落活化利用項目預計2025年7月開放住宿區與餐飲區試運營,2025年底全面竣工。
長灘村傳統村落活化利用項目以龍華鎮長灘村長灘村民小組現有古村落建筑為基礎,利用傳統村落空間布局、建筑風貌、生態環境及人文資源,通過古風貌整治、古建筑活化、古文化傳承以及植入新時尚、新藝術、新業態,打造古今融合的農文旅綜合體。
記者在施工現場看到,一片片魚鱗狀的青瓦鋪設在被歲月打磨后的地板上,工人們正忙碌地將平瓦和筒瓦層層疊疊鋪在屋頂上,勾勒出古樸的屋脊線條。這些產自龍門縣的青瓦,在長灘村傳統村落活化利用項目中,不僅成為建筑修繕的主角,更成為本土工藝展示的鮮活元素。
據了解,項目嚴格遵循修舊如舊原則,在保護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古祠堂及歷史建筑的基礎上,對古村落空間布局、建筑風貌進行系統性修繕,并配套完善基礎設施。據龍華鎮黨委委員、副鎮長管金輝介紹,長灘村傳統村落活化利用項目不僅注重古建筑的修繕與保護,更注重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未來,這里將通過舉辦各類文化活動,如民俗表演、手工藝展示等,讓游客在體驗古村落魅力的同時,深入了解龍門的歷史文化。
此外,該項目還通過就業帶動、老宅煥新、環境升級等多元路徑,讓村集體以租賃土地和入股形式,村民以房屋租賃、經營分紅、務工等渠道增收。這一舉措不僅激活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也讓村民成為“共富”的主角。記者了解到,該項目建設包含閑置房605間,涉及226戶村民。古韻新生,該項目正逐步將歷史建筑轉化為文旅載體,讓沉睡的資源煥發經濟活力,為鄉村振興探索出一條“文化賦能+產業造血”的可持續路徑。
長灘村傳統村落活化項目不是在蓋樓,是在給歷史“續脈”,給未來“鋪路”。未來,這里不僅將延續嶺南山水的詩意棲居,更將以獨特魅力吸引八方來客,帶動村民在“家門口”就業創業,讓傳統村落的“老資源”轉化為增收致富的“新資產”。
民宿、農家樂、餐館等旅游配套項目在爐下社區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爐下社區
美麗家園省級示范項目助移民村煥新
在南昆山的郁郁蔥蔥之中,爐下社區也同樣經歷著一場美麗蛻變。曾經,這里交通不便、設施陳舊,群眾的生活面臨著諸多挑戰。然而,在縣移民辦的大力支持和南昆山生態旅游區管理委員會的積極推進下,爐下社區作為“百千萬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開展美麗家園省級示范項目過程中,邁出堅實的步伐。
走進爐下社區玉石移民村,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平坦寬闊的村域主車行道。曾經塵土飛揚、坑洼不平的道路如今煥然一新,狹窄路段完成了擴寬,波紋防護欄桿的安裝讓出行更加安全。巷道也完成了混凝土硬化修復,村文化廣場的石材鋪裝更是為村莊增添了幾分美感。這些變化讓村民們的生活環境得到顯著改善。村民們紛紛表示,現在的村子不僅環境優美,而且充滿文化氣息,讓人倍感自豪。
在產業融合方面,爐下社區也積極探索新的發展路徑。依托南昆山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與文化底蘊,爐下社區致力于打造休閑度假鄉村旅游目的地。改造后的建筑與景觀資源被整合利用,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觀光旅游。外出務工的移民也紛紛回鄉創業,民宿、農家樂、餐館等旅游配套項目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為社區經濟注入新活力。“庫里蘭”“花溪雨”“愛樹”等高端民宿的進駐,更是為爐下社區的發展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這些民宿不僅提升社區的住宿品質,也為游客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旅游體驗。游客們在這里可以盡情享受大自然的饋贈,感受鄉村生活的寧靜與美好。
爐下社區的美麗蛻變并非一蹴而就。為確保項目的持續推進和社區的長遠發展,爐下社區建立長效管理機制。一方面,持續完善停車場、智慧旅游設施等配套建設,為產業發展注入新動能;另一方面,引導移民參與社區管理,組建志愿服務隊、產業發展合作社,實現共建共治共享。
隨著美麗家園省級示范項目的深入推進,爐下社區移民村正從“環境美”邁向“產業興”“生活富”。
三洞村
建成百日菊花海,謀劃多元發展路徑
近期,龍城街道三洞村的百日菊進入盛放期。記者走進三洞村“惠民園”休閑公園,只見一片片百日菊競相綻放,紅的、黃的、粉的……色彩斑斕,美不勝收。游客們漫步在花海中,或駐足觀賞,或拍照留念,歡聲笑語此起彼伏,構成一幅和諧的鄉村畫卷。
誰能想到,這片花海半年前還是一片荒蕪之地。三洞村黨支部書記助理黃錦輝告訴記者,自從他來到三洞村任職后,就一直在思考如何利用村里的閑置土地,為鄉村增添一抹綠色,同時也為村民創造更多的休閑空間。摸排過程中,他發現村口的那片荒地,位置顯眼且面積較大,非常適合改造。
于是,黃錦輝萌生了改造荒地的想法,并得到村黨支部的大力支持。三洞村依托“綠美龍門”生態建設,決定在這片荒地上種植百日菊,打造一個屬于三洞村自己的花海。然而,資金短缺成為一道難題。面對困難,黃錦輝沒有退縮,他積極對接縣自然資源局爭取支持,并聯合三洞村黨支部發起“黨建共建”植樹活動,帶動企業捐贈樹苗近300棵,為項目的順利推進奠定了基礎。
經過幾個月的辛勤耕耘,“惠民園”終于迎來華麗轉身。百日菊的盛開不僅美化了鄉村環境,也為村民們提供了一個休閑娛樂的好去處。游客紛至沓來,帶動當地鄉村旅游發展,為三洞村帶來了新的經濟活力。
在“惠民園”的帶動下,三洞村也積極謀劃多元發展路徑。村里已啟動老物件、老照片征集工作,計劃打造村史文化長廊,進一步豐富鄉村文化內涵。同時,他們探索契合三洞村實際的庭院經濟發展模式,如打造釣蝦場、圍爐煮茶、咖啡館等場景,為游客提供多元的游玩選擇。
黃錦輝表示:“鄉村振興不僅僅是環境的美化,更重要的是產業的發展和文化的傳承。我們希望通過‘惠民園’的建設,帶動三洞村鄉村旅游的發展,同時也讓村民們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增收致富。”“惠民園”的成功打造成為龍門縣鄉村振興的一個縮影,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
惠州日報記者黃宇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