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日報訊 (記者黃宇翔 通訊員龍融心)夏日的風掠過平陵街道竹龍村的辣椒種植基地,映入眼簾的是一片火紅的景象。一串串紅辣椒如小鞭炮般壓彎枝頭,采摘工人們穿梭在辣椒叢中,指尖翻飛間,飽滿的辣椒納入桶中。隨著桶里的紅辣椒越來越滿,工人們眉眼彎彎,豐收的喜悅在田間流淌。這紅火的景象背后是平陵街道辣椒產業聯農帶農的致富密碼。
工人在種植基地采摘辣椒。惠州日報記者黃宇翔 通訊員龍融心 攝
“在多年種植過程中,我們積累了很多農藥使用、施肥,還有反季節辣椒種植的經驗。同時,在當地政府跟村民的支持下,獲得了大面積種植的成果。今年種的辣椒成果喜人。”惠州稼興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政務總監李群志介紹,2021年7月,該企業來到龍門,在竹龍村開啟了辣椒種植之路。從最初租用100畝地到如今的700畝,該企業通過與相關辣椒研究機構合作,采取“科研院所技術供給+企業運營實施+農戶(種植戶)”三位一體協同發展模式,為反季節辣椒種植產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研究所的專業技術人員常年駐守種植場,傳授防旱防澇、科學施肥除蟲等技術,還深入講解與企業合作的優勢,鼓勵農戶擴大種植規模。
企業與農戶的合作模式讓村民們種椒有了底氣。農戶出土地,企業負責開墾、提供技術指導和肥料,還幫忙代賣。今年剛試種約1畝辣椒的村民林滿堂說,這種模式不僅降低了成本,收購價也穩定,而且“風險共擔”讓他信心更足。前段時間雨水多,有輕微澇害,企業技術員連夜指導補救,讓他免于遭受大損失。他預計這一畝地能產2500至3000斤辣椒。未來,計劃擴大種植規模,從1畝增加到3畝,還將喊上村民一起種,因為“不用愁銷路,公司會包銷”。
企業通過整合專家資源、專利技術和市場渠道,系統性解決了種植戶“品種選擇難”“技術落地難”“銷售對接難”等問題,推動辣椒產業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發展。下一步,該企業還計劃與竹龍村進一步合作,增加辣椒的附加值,在深加工方面繼續努力,同時在鄉村振興、美化農村等方面履行企業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