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湖國家濕地公園加強濕地綜合保護
構建濕地+城市+產業協同發展新格局
珠江水系稀缺的天然淡水湖泊如何煥發生機?位于東江中下游,作為“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路線的中轉站,廣東惠州潼湖國家濕地公園歷經多年保護修復,正在譜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篇章。近日,仲愷高新區門戶網“在線訪談”論壇邀請潼湖國家濕地公園管護中心黨組書記、主任翁勇珊,圍繞“加強濕地綜合保護 讓優質生態成為仲愷高質量發展的閃亮名片”主題,深度解讀濕地保護成效與未來規劃。
潼湖濕地公園實施鳥類棲息地恢復工程,提升生物多樣性。
生態修復顯成效
生物多樣性大幅提升
2017年,惠州市啟動潼湖國家濕地公園試點建設,規劃總面積11.61平方公里,濕地率達88.27%。近年來,仲愷高新區以搶救性保護恢復潼湖濕地生態系統為核心,全力推進潼湖濕地“生態保衛戰”。如今潼湖濕地水質實現根本性轉變,公園水質從劣V類提升至優于Ⅳ類;生物多樣性顯著提升,公園內維管束植物從試點前的317種增至364種,脊椎動物從144種增加到172種,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從無到有,已有黃胸鹀、彩鹮、黑臉琵鷺在此棲息,此外還有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6種,省重點保護陸生野生動物24種。
2021年11月,被譽為“世界上最美水鳥”的紫水雞首次現身潼湖濕地,目前已確認的種群數量達11只。今年4月,7只全球瀕危物種黑臉琵鷺罕見集群在濕地公園過境停歇。“生態好不好,鳥兒們用腳來投票。”翁勇珊感慨道,這些珍稀候鳥的回歸,正是潼湖濕地生態修復成效的最好證明。
如今,潼湖國家濕地公園在生態涵養、動植物棲息地、調控洪水、調節河川徑流、提供水源價值等方面功能愈發凸顯,成為東江流域不可多得的天然生態調節寶庫。
紫水雞現身潼湖濕地。 通訊員徐斌 攝
推進生態旅游
加快生態文旅基礎設施建設
對于公眾關心的生態旅游發展,翁勇珊透露,仲愷高新區正謀劃推動濕地生態產業可持續發展,將圍繞濕地生態品牌打造和文旅融合,推進“潼湖濕地IP”品牌建設,構建“濕地+城市+產業”協同發展新格局。
文化賦魂,深挖特色打造地域濕地品牌。充分挖掘自身獨特的客家文化、歸僑文化等資源,將濕地保護與地域文化有機融合。
生態為基,科技賦能構建產業新格局。隨著生態持續改善,潼湖濕地正積極謀劃生態旅游發展:一方面緊扣仲愷高新區全域文旅布局,加快生態文旅基礎設施建設;另一方面探索“科技+生態”新模式,以科技創新賦能生態文旅新消費場景;同時整合濕地生態文化、歸僑文化等資源,通過生態研學等形式豐富生態產品文化內涵。
“未來潼湖濕地將打造為集生態保護、文化傳承、旅游休閑于一體的綜合性目的地,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翁勇珊表示,潼湖濕地在推進生態旅游過程中將始終堅持保護優先,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文/圖(除署名外) 惠州日報記者劉乙端 通訊員于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