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制造業當家 工業經濟向上向好量質齊升
惠州去年規上工業總產值1.14萬億元,工業占GDP比重達48.3%
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項目。
大亞灣石化區具有原料“隔墻供應”和港口優勢。
太平嶺核電項目一期工程建設現場。
2月19日上午,惠州市促進產業創新發展交流座談會舉行。記者從座談會現場獲悉,2023年,惠州聚焦實體經濟、制造業當家不動搖,聚焦“2+1”現代化產業集群、“3+7”產業園區建設不動搖,全力以赴抓落實、拼經濟、穩預期、強信心,全市工業經濟總體呈現向上向好、量質齊升的良好態勢。
2023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640億元,同比增長5.6%,增速居珠三角第2位。規上工業總產值1.14萬億元,工業占GDP比重達48.3%。工業投資總量保持全省第2位、增速連續43個月雙位數增長。
市場主體規模持續壯大
2023年是疫情防控轉段后經濟恢復發展的一年,惠州全力落實國家、省各類惠企政策,出臺完善工業穩增長、“制造業十條”等系列政策措施,幫扶企業降本減負穩產,全市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費超100億元。
數據顯示,惠州全市實有經營主體達88.7萬戶,增長5.1%(其中企業增長9.3%);規上工業企業達4475家,較2022年新增541家。
近年來,惠州大抓制造業、大抓項目富有成效,工業規模持續擴張,“壓艙石”作用更為凸顯。據統計,惠州規上工業總產值由2020年的7556億元提升至2023年的1.14萬億元,規上工業增加值由1646億元提升至2514億元;工業占GDP的比重由2020年的45.4%提升到2023年的48.3%,居全省第3位。
2023年,惠州工業投資總量達1590億元,創歷史新高。2022年2月起工業投資總量先后超廣州、佛山、東莞,僅次于深圳;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46.7%、創近10年來新高;近三年工業投資平均增速34.5%。
堅持產業集群化發展,大項目建設蹄疾步穩
總投資150億元的恒力石化PTA、總投資68億元的中海油PX等項目滿產達產;總投資338億元的埃克森美孚乙烯一期、總投資415億元的太平嶺核電一期等項目有序推進,預計今年年底試運營;總投資521億元的中海殼牌乙烯三期項目動工建設,中廣核太平嶺核電二期工程獲國務院核準建設……
2023年,惠州大項目建設蹄疾步穩,大項目帶動產業大發展。隨著一批標志性石化能源項目引進落地和建設投產,為惠州萬億級現代化產業集群帶來強勁發展動能。惠州石化能源新材料產業規模迅速壯大,已建成2200萬噸煉油、220萬噸乙烯、250萬噸芳烴、500萬噸PTA年生產能力和985萬千瓦的清潔能源裝機規模。2023年,石化能源新材料集群產值達3479億元。
在電子信息產業方面,惠州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緊密對接深圳先行示范區,強化產業協同,做大做強超高清視頻顯示、新能源電池等優勢產業。超高清視頻和智能家電產業集群、新能源電池產業集群入選“2023中國百強產業集群”,惠州入選國家消費品工業“三品”戰略示范城市。2023年,電子信息產業集群產值達5266億元。
此外,惠州積極搶抓機遇,加快推進新型儲能產業和應用項目建設,2023年,產業鏈企業超1000家,產值規模達1175億元,涵蓋了電池制造設備、材料、電芯、模組、電池包、電源管理、儲能系統集成等環節,正加快邁向全國第一方陣。
“3+7”產業園區貢獻全市超七成工業總產值
產業高質量發展,離不開產業平臺“硬支撐”。近年來,惠州堅持推動資源要素向園區聚集、產業項目向園區集中,提升資金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和效率。每年新增用地指標70%以上用于園區項目建設。2020年以來,累計向“3+7”產業園區調入用地規模3.36萬畝,保障工業項目用地5萬畝;累計完成基礎設施建設投資876億元,投資額逐年增加。
隨著現代化產業園區的加速建設,集聚集約發展的成效日益凸顯。“3+7”產業園區貢獻了全市70.5%的工業總產值和62.7%的工業投資。大亞灣開發區和仲愷高新區獲評“五星級”國家級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全省共3家:惠州2家,深圳1家)和國家級綠色園區,大亞灣開發區連續5年位列“中國化工園區30強”第一。
不僅如此,惠州充分發揮大亞灣石化區的“隔墻供應”原料和港口優勢,加快打造惠州新材料產業園,拓展上游產品精深加工,推動石化區“南北聯動”互補發展,再造一個石化能源新材料產業增長極的產業大平臺,合力打造全球石化產業高地。目前,博科、立拓等25個項目落戶惠州新材料產業園,總投資達373億元。
同時,惠州加強與深圳產業協作,積極推進惠東、博羅、龍門等承接產業轉移主平臺建設。2023年,惠州主平臺供應土地面積2660畝,承接轉移項目70宗總投資303億元,完成工業投資140億元,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
科技創新引領新型工業化發展邁出堅實步伐
創新“一子落”,高質量發展“滿盤活”。惠州堅持以科技創新賦能產業升級提速,把創新落到企業上、產業上、發展上。2023年,惠州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R&D/GDP比重)達3.44%,連續兩年居全省第三,其中企業投入占比高達93.1%。全市高新技術企業超3400家,實現三年倍增目標,增速位居珠三角第1,總量穩居全省第5。
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近年來,惠州全力打造“小升規”-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小巨人”企業-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鏈主”企業全鏈條階梯式創新主體培育體系,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的高成長企業集群,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協同發展,支撐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整體提升,有效助力我市產業創新發展。
截至目前,惠州有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2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55家,省戰略性產業集群重點產業鏈“鏈主”企業1家,省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10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082家。
2023年,惠州的省級“鏈主”企業、國家級或省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研發經費(R&D)占主營業務收入平均達4.96%,正逐步成為推動惠州產業創新發展的有力支撐。高技術制造業、先進制造業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分別為39.7%、64.9%,位居全省前列。
與此同時,惠州堅持以數智化、綠色化賦能新型工業化。2023年,惠州獲評為省級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城市試點(第一檔),累計1696家規上工業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國家級和省級智能制造示范工廠、場景及數字化轉型標桿示范等品牌項目116個(家),國家級綠色工廠34家、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3家。
文 惠州日報記者謝寶樹
圖 惠州東江圖片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