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生活有問題,問問AI?年初DeepSeek在全網爆火,吸引越來越多人運用AI工具賦能生活。
如今,人工智能的影響力版圖不斷拓展。從輔助編輯、制作PPT、設計海報,到深圳“AI公務員”上崗、DeepSeek化身“戀愛軍師”,再到惠州推進政務服務領域“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正在深度融入我們的生活。
AI時代滾滾向前,當AI創新應用集群式涌現,也向我們拋出了一個問題:如何借助人工智能更好地賦能生活?
。ㄒ唬
AI不僅是技術革新,更是重構生產、生活、治理范式的“元能力”,其賦能效應已滲透至社會毛細血管。
AI打開新質生產力新的發展空間。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推動產業結構深刻變革,帶來生產力的巨大飛躍。AI通過對各類數據的深度分析和處理,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能。比如,TCL用AI模擬試驗取代產線投放試驗,不僅提高了效率,更節省了成本;廣西鋼鐵集團通過AI技術實現了“智能煉鋼”,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在農業領域,通過智能化傳感器、無人機系統和衛星遙感等設備,實時采集關鍵數據,為農業生產提供精準決策支持。
AI驅動社會“智”理新引擎。當前,AI正以前所未有的態勢重塑社會生產生活方式,推動社會治理結構發生深刻變革。AI依托海量數據、超級算力與智能功能,構建起多元平臺與服務界面,重塑政府與社會的交互模式。比如,在區域經濟治理領域,惠陽政務服務引入DeepSeek大模型,對區域經濟數據、產業鏈動態進行深度智能挖掘,直觀展示出惠陽區各個區域的投資熱度和發展潛力,讓企業在投資選址時能夠有的放矢。在政務效率領域,深圳市福田區引入70名AI數智員工,負責公文處理、民生服務等240個業務場景。AI數智員工的引入使得辦事效率大為提升,個性化定制生成時長從五個工作日銳減至分鐘級,公文規范性修正準確率超95%,審核周期較人工操作縮短90%,整體差錯率被控制在5%以內。在民生領域,杭州翠苑一區小區通過人工智能小程序“線上呼”,精準感應孤寡老人家中馬桶用水情況,從而監測老年人的實時動態,及時生成AI預警工單。
AI成為彌合數字鴻溝的新路徑。隨著信息化進程的推進,“數字斷層”態勢愈發復雜。數字鴻溝不僅加劇了不同群體在發展機遇上的不均衡性,更導致企業在市場競爭中面臨日益分化的生存環境。在此背景下,人工智能技術正以其獨特的賦能優勢,致力于彌合數字鴻溝帶來的裂痕,通過智能化手段推動資源分配的公平化與機會獲取的普惠化。仲愷高新區一民辦學校借助AI實現與一線名校的師資、課程實時共享,開辟“無邊界學習”新方式。數字金融是彌合數字鴻溝的重要途徑,大數據技術讓小型企業也能獲得普惠金融服務。一支付企業通過使用AI,對小微商家信貸資質和額度進行審核,小微商家只要上傳合同、發票、流水等原始材料,AI就可以為其實現“自證提額”,無須人工干預和審核。
。ǘ
誠然,AI為我們的生活打開了全新的方式,但也要認識到,AI是一把雙刃劍,需要用對用好。
經過一段時間使用,不少人發現在使用AI時,數據的真實性出現了偏差。一旦AI深度偽造數據,將為各行業帶來巨大風險。同時,由于AI算法的決策過程對用戶和開發者來說是不透明的,會出現“黑箱”效應。特別是在醫療領域,如果AI系統作出了錯誤的診斷,醫生因無法理解其背后的邏輯而難以及時糾錯,將直接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
面對能力超強的AI,許多普通人開始焦慮,手中的“飯碗”還能保住嗎?這種焦慮不僅關乎個體職業存續,更是一個觸及就業結構、社會公平與人類文明價值的深層次命題。
如何讓AI不僅僅是效率工具,更成為“技術向善”的橋梁?這就需要政府、企業、公眾共同發力。
政府一方面要以更開放的姿態擁抱技術紅利,出臺更具針對性的政策措施,創造更優越的發展環境,主動讓AI賦能傳統產業發展;葜輷碛袌詫嵉闹圃鞓I基礎,要借助AI技術的強大驅動力,提升生產效率與產品質量,進而鞏固并拓展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為躋身萬億城市行列注入強勁動能。
另一方面,要加強AI技能培訓,提升干部群眾的數字素養,為有效應對AI時代帶來的技術革新與社會變革浪潮筑牢人才根基,助力群眾精準把握并融入最新涌現的就業崗位。去年10月,深圳開展“以學促干、擁抱AI”系列培訓工作,構建全面覆蓋的分級分類培訓體系,并創新開設深入基層、惠及廣大黨員群眾的“AI夜!保谌蟹秶鷥认破饘W習運用人工智能技術的熱潮。
企業要不斷擴大AI應用場景。從生產制造到市場營銷,從供應鏈管理到客戶服務,以AI之力激活企業發展的“一池春水”,讓創新活力如泉涌般奔涌不息。同時,企業要制定AI安全監管制度,筑牢數據安全的堅固防線,防范算法“黑箱”等潛在風險,確保AI技術在合規、穩健的軌道上為企業發展保駕護航。
作為普通民眾,我們正身處AI技術迅猛發展的時代浪潮之中,需以開放包容的心態、積極進取的姿態,主動適應,不斷學習AI知識、掌握AI技能,讓AI成為我們的“工具”。逃避AI只會讓我們與時代脫節,陷入被動與焦慮;而主動擁抱AI,始終堅守并錘煉獨立思考能力,才能讓我們在AI浪潮中穩穩立足。
惠州日報記者譚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