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假日,在惠州的山川湖海里,有人徒步登山,有人騎行綠道,有人結伴露營,盡享愜意時光。
如今,戶外運動迸發的活力正為城市發展打開新維度,惠州乘勢提出打造“華南戶外運動之都”,讓綠水青山化作全民共享的運動場。在“體育+生態+產業”的深度融合中,惠州正在探索更具灣區特色的綠色發展路徑。要實現這一目標,惠州還需要在哪些方面尋求突破?
(一)
在粵港澳大灣區腹地,惠州坐擁羅浮山、南昆山兩大“氧吧”,懷抱巽寮灣、雙月灣兩大海灣,正以“山與海的交響”編織一張覆蓋全域的戶外運動網絡。
隨著戶外運動之風越吹越盛,惠州依托優勢資源,積極開發特色戶外運動文旅產品,加速打造“華南戶外運動之都”。在這一發展進程中,可從三個方面深入探索。
創新山地運動項目。環南昆山—羅浮山縣鎮村高質量發展引領區建設如火如荼,為發展山地馬拉松、越野跑、森林探險等戶外運動奠定了世界級設施基礎。其中,南昆山既有陡峭的山坡、曲折的峽谷,也有寬闊的草地,適合開展越野賽車、徒步旅行和戶外探險等活動。南昆山不妨借鑒湖南張家界舉辦的UCTR越野賽,設計穿越草叢、竹林、石河灘的天然挑戰路線,融入龍門農民畫非遺展演,打造“體育+文化”雙體驗賽事。羅浮山可依托生態優勢,參照麗江高原訓練模式,發展體育旅居產業。博羅橫河打造戶外運動小鎮,正構建包含森林徒步、山地越野等26項活動的戶外矩陣,結合特色民宿形成“運動+住宿”產業鏈,同步吸引專業訓練人群與大眾體驗客群。
延長濱海運動鏈條。惠州擁有超過280公里的優質海岸線,亟須突破“游泳+餐飲”傳統模式。不妨借鑒山東青島發展海洋運動的經驗,以奧帆賽為起點,持續打造帆船周等自主品牌賽事,形成全球吸引力,既保留專業競技內核,又創新大眾體驗場景。同時,將海洋變為沉浸式競技場,讓沖浪、摩托艇等成為市民游客皆可參與的潮流運動方式。
打造“騎行之都”。惠州可借鑒四川成都天府綠道模式,構建全域騎行網絡串聯山水城鄉,融合水東街、鵝城大橋、野島文化生活社區等地標打造“網紅騎行線”。學習成都“Cityride”理念,將騎行與客家文化體驗、東江夜游等場景融合,創造“騎游+非遺”“騎游+美食”等新玩法。
(二)
2024年惠州馬拉松賽期間,來自13個國家的1.2萬名跑者用腳步丈量“東坡文化之路”,線上超1100萬觀眾見證了一場“體育+文旅”的盛宴。這場賽事直接拉動消費8000萬元,成為“運動經濟”的一個生動注腳。
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體育總局、自然資源部、水利部、國家林草局等五部門聯合印發的《促進戶外運動設施建設與服務提升行動方案(2023—2025年)》,我國已明確錨定“2025年戶外運動產業總規模突破3萬億元”的戰略目標。這對惠州來說,既是利好,也是考驗。如何讓戶外運動產業實現突破,讓“華南戶外運動之都”名副其實,創造更多就業崗位惠及民生?筆者認為,需要在以下三個方面下功夫、做文章。
實現產業集群躍遷。惠州有近500家較大型的體育制造企業,產業基礎好,建議政府借鑒浙江戶外運動制造業的崛起經驗,牽頭搭建產學研平臺,突破技術瓶頸;企業發揮敏銳市場洞察力,找準市場需求點,攻克消費者痛點,自主創新打造“拳頭產品”。同時,依托完整的產業鏈供應鏈、龐大的中產消費力、開放的港口貿易和電商優勢,形成“造得出、買得起、出得去、賣得好”的消費閉環。此外,將傳統產業的制造能力與戶外運動功能深度融合,通過產品創新、技術創新、營銷創新、管理創新的四輪驅動,實現塊狀經濟向產業集群躍遷。
構建賽事經濟矩陣。“一日比賽,多日停留”“一人參賽,多人消費”,作為一個流量巨大的消費場景,體育賽事已成為拉動消費、激活市場、促進產業升級的新引擎。河北通過構建“國際級、國家級、京津冀區域級、省市級、社區級”賽事矩陣體系,覆蓋全年齡段、不同運動需求人群。今年一季度,該省舉辦各類體育賽事1435場,吸引參賽人員和觀眾259.49萬人次,直接帶動消費超過43億元。惠州可根據自身特色,打造“國際級騎行比賽+大灣區徒步賽事+社區級街頭輪滑賽”賽事體系,實現全年齡段覆蓋,進一步“攪熱”戶外運動。同時,推出“惠州戶外通卡”,整合民宿折扣、交通接駁、景區聯票,實現“一卡游山海”。
科技賦能服務提升。安全是戶外運動的第一要務。惠州應制定徒步、登山、露營等戶外運動規范,配備智能救援系統,建立生態保護開發標準,構建覆蓋安全、體驗、生態的智能化服務體系。同時,融合“惠州惠民通”APP功能,開發集成天氣預警、人流監測、緊急救援的惠州戶外頻道,提升戶外運動服務能力。
惠州日報記者譚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