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各界對阜民錢監舊址所在地仍沒有定論,但綜合多方考究,大致可以鎖定在宋朝的惠州城近郊。
3月16日,記者走訪惠州市博物館,看到館內有一個場景復現了阜民錢監的鑄錢歷史。據博物館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場景把北宋東平窯、阜民錢監及東江航運碼頭聯系一起,表現了北宋時期惠州東平窯的燒制情景、阜民錢監鑄造錢幣盛況及東江碼頭繁忙的商貿交易場面。
東平窯舊址。
值得一提的是,惠州古碼頭水運商貿繁榮,大量瓷器外銷,商貿的活躍與阜民錢監這一大型鑄錢工場在貨幣流通方面的支撐保障不無關系。
據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廣東嶺南民間工藝研究院研究員劉漢新分析,錢監所在地必有發達的水路網,方便輸入原料,并將所鑄造的錢幣產品運送出去;其次,鑄錢需先制作“錢范”,即使用陶土等原料制作模具以注模鑄錢,因此其舊址大概率是在東平窯古窯址附近。
“上世紀70年代,今東平林崗頭村一個半坡上出土了一袋用麻繩穿起來的宋朝錢幣。這批錢幣版式豐富,囊括不同年號。”劉漢新表示,這批古錢幣存放集中、年號種類多,可能是鑄錢工廠作生產研究使用的,這說明林崗頭村一帶或為阜民錢監所在地。
林崗頭村窯渣隨處可見。
記者隨劉漢新走訪林崗頭村,該區域地勢較高,窯渣隨處可見,還有不少疑似鑄錢模具的碎片袒露在地表。還有一口直徑達數米的罕見古井坐落在村內,劉漢新表示,此井水或為錢監生產用水。
記者通過采訪和查閱文獻發現,由于可考文物和史料較少,關于阜民錢監舊址所在地的分析解讀較難深入展開,更難以得出一致的結論。
據惠州市嶺東文史研究所副所長、惠州文史學者何志成考究,阜民錢監生產規模之大,在惠州府、縣兩城內難以找到與之匹配的土地需求。在復旦大學譚其驤教授編制的《中國歷史地圖集》第六冊中,所標出的惠州阜民錢監所處位置,緊靠惠州城東西枝江東岸,也就是今東平窯頭村附近。
何志成分析,那里地形平坦開闊,水陸交通方便,是設監鑄錢的最佳選擇。又據上文提到的史料:蘇軾曾提議用“阜民廢監”留下的廢窯和燃料生產磚瓦,興建營房三百間解決駐軍住房問題。據此推斷,“阜民廢監”有可能就此被民間改作燒制陶瓷之用。如此論能成立,今東平窯址的前身,就是宋代惠州阜民錢監舊址。
文/圖 羊城晚報記者 陳麗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