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岸,是惠東縣鐵涌鎮一個近海的村莊。赤,紅也。我曾猜想這個村莊地理上是否有紅土的堤岸抑或與紅色有關聯的東西。在裹粽飄香、綠濃遍野的端午時節,我與朋友們來到赤岸村采風,我想在行走和目及之處,釋疑有關赤的猜想。因海而生傍海而居的赤岸村,有常住村民千余人,是個人氣旺盛的村莊。村民依附著考洋洲,主要從事海水養殖,尤其養蠔(牡蠣)業比較興旺。海,慷慨地給予人們取之不竭的海產品,而人們也通過辛勤勞動的雙手換回一疊疊沉甸甸的“真金白銀”。當地一位干部一本正經笑著說:“哪也沒有赤岸好,給個官當都不想走。”難怪我們入村的第一印象,是這里吉祥和諧的氛圍以及毫不掩飾的財大氣粗的豪爽。
赤岸蠔場 卓瑞良攝
赤岸村賽龍舟 吳天送攝
錯落有致的村舍都是樓房,村中的許多人家門前都停有嶄新的汽車。鋪著石板條的小巷,有三三兩兩村民開設的商店,展示琳瑯滿目的商品,還有烹飪海鮮的飯店,想必是方便每日川流不息前來批發海產品的人們。設在村口的大戲臺,吸引住眾人的目光。一般的村莊可見不著如此氣派的戲臺——寬闊整潔、兩旁還掛起紅彤彤的帳幔。戲臺橫幅上掛著“湖北黃梅縣劇團”。村民們只等那夕陽西墜,月朗星稀,融入到那行云流水般鑼鼓鈸鐃的打擊樂中,沉浸在生旦凈丑的演唱里。在我看來,千里迢迢請劇團來唱楚劇還真是新鮮事。這南國的蠔鄉,講著閩南語系(俗稱“學佬話”)的人們(惠州人認為即是學到老也學不會的話),又怎能聽得懂那曼妙出塵的楚音?了解情況后得知,網絡時代,人們早已走出封閉的村莊。村民大多會講普通話,尤其年輕一代可以接受多種的方言。珠圓玉潤的商店老板娘告訴我,村民看戲不圖別的,只圖兩字:熱鬧!熱鬧,多么貼切的詞,就是熱騰騰的鬧啊。我明白了,這里的人們,已不再追慕“烹羊宰牛且為樂”的日子,不再眷戀“將進酒,杯莫停”的觥籌交錯的時光,更不計較僅操持油鹽醬醋的小家婦和大丈夫。富裕起來的人們,是那么渴望積極向上的、異彩紛呈的精神享受。
赤岸蠔 陳烈攝
赤岸村村民在打蠔 朱如丹攝
熱鬧的場景的確還在后頭。海上劃龍舟,是村民翹首以盼的事情。盡管這是端午的次日,然而這一民間傳統的節日還在這里慢慢地發酵呢。原來,從有村莊開始至今的歷史,不管是戰爭動蕩的年代,還是物質困難時期,只要有條件,劃龍舟這一傳統習俗都會保持下來。而今的赤岸村,海上龍舟比任何時候都劃得排場,劃得大氣!因為趕上國泰民豐的好年景。我們終于見識了一個村莊組織的龍舟賽,見識了什么叫海上劃龍舟:寬闊的海灣,水平如鏡,陽光下的海面如一匹巨大無比的藍綢純凈美妙;海風送爽,紅旗獵獵,岸邊擠滿了歡聲雀躍的人們。只聽得指揮的鼓點一起,兩條龍舟,如兩把飛快的剪刀,生龍活虎般的龍舟運動員同心協力,迅速“剪開”兩邊的“藍綢”。僅兩條龍舟,不是第一就是第二,所以輸贏都無關重要,重要的是開心快樂!誰說這不是一種火熱的互動呢,劃龍舟的、看龍舟的,至少可以與這兩個詞聯系在一起——熱火朝天,熱血沸騰。
在這個陽光燦爛的端午時節,快樂溢滿了考洋洲的海域。海上龍舟,令赤岸海灘比投圩的圩場還要聚集人氣。本村的、鄰村的,甚至十幾公里外的村民,騎著車的、打著傘的都趕來海邊看熱鬧。還有不少拉家帶口的村民,撐著小船或開著電動船,尾隨著龍舟在海灣穿梭游曳。這熱騰騰的場景不正是赤岸村火紅日子的艷麗寫照么?眼前的景物令我仿佛產生了幻覺,而這種幻覺又是真實的。這里一切的一切,竟與紅色渾然一體,溢滿鮮艷的華彩:紅的龍舟,紅的鼓;運動員們鮮紅的衣服,還有海風揚起岸邊一面面紅旗。巧得很,我的連衣裙也是紅色的。我的踏訪繼續延伸美好的意境。返回村莊驀然發現,村中廣場那數十棵百年荔枝樹,已到蟬鳴荔熟時。紅彤彤的荔枝,如萬萬千千的小紅燈籠懸掛綠葉叢中,好一幅叫人陶醉的“鮮荔圖”!剛從龍舟興奮視覺上緩和過來的朋友們欣喜不已,用手機、相機狂攝不停。鮮紅欲滴的荔枝做了赤岸村點睛的妙筆。赤岸,我已無需去考究你名字的由來了。從此我記住惠東有這樣一塊土地,有這樣一個村莊。我愿你永是這般蘊涵豐贍、情趣盎然;愿你那人間煙火,永是這般熱騰騰、紅火火的吧!
作者:苗理潔
來源:惠州民間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