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新浮橋之東,故名橋東。
橋東美食憶舊十一首
□吳定球
(一)
行落蒲橋太白樓,樓高西北望羅浮。
林婆酒送東坡肉,閑睇兩江自在流。
詩注:老惠州人多叫東新橋為蒲橋,蒲浮,一音之轉。太白酒樓原在東新橋頭,即新建合江樓那個地方,高數層,憑窗可眺水合雙江,云飛象嶺,占一郡之形勝。外地游客多到此用餐,品嘗東江美食,品味惠州風情。林婆酒即東江糯米酒,相傳為當年東坡鶴峰西鄰林行婆所創,故名。
(二)
水東西街百丈長,街尾有間北味香。
野味燉盅香噴鼻,一元幾角有得嘗。
詩注:飲食店北味香位于水東西近包公巷一側,是當時全城唯一以野味燉盅為主要經營特色的飲食店,店面窄小,風味獨特,遠近知名。
(三)
湯粉莫如阿邵哥,日銷百碗算無多。
清湯入味粉柔滑,豬腳牛腩味最和。
詩注:北味香斜對面的包公巷口有間粉仔檔,老板姓邵,人稱邵記,專賣湯粉,尤以豬腳粉、牛腩粉最出名,質優味美,口碑甚佳。
(四)
練仔隨和心地寬,練記最色是肉丸。
肉丸清蒸爽夾滑,肯陪渠飲送一盤。
詩注:練玉堂,人和善,同輩多呼練仔。原是東興飯店廚師,改革開放離職,在府城橋子頭自開練記茶樓,其清蒸肉丸咬來爽口,細嚼香滑,價錢實在,童叟無欺。嗜酒,如客人肯陪渠飲返二兩,即送肉丸一碟作答謝。后為擴大規模,移至縣城水東東與包公巷交界處,生意正紅火時竟壯年遽逝。最色,惠州方言,原意為最有姿色,后引伸為最美、最靚、最好。夾,兼且。
(五)
伍漢云吞名早揚,欣逢改革重開張。
人人食過返尋味,最正骨熬左口湯。
詩注:伍漢原為廣府人氏,早年在惠州開伍漢記專營廣式云吞,以料真量足,皮滑餡爽而享譽全城。尤其是用優質左口魚(大地魚)、豬骨頭等熬制的高湯,淡黃清澈,香醇爽口,沁人心脾,人稱一絕。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重出江湖,在水東東街擺檔賣云吞,風味不減當年,新老食客趨之若鶩。正,正宗,地道。
(六)
原來西記是廚家,擅炒豬腸燒肝花。
清蒸河魚仲拿手,食到食家脷舔牙。
詩注:西記老板人稱"懵西",其實頗內秀,尤精廚藝,原在水東西街金星酒家當炒手,后自立門戶,在水東東街經營飲食店,以燒肝花、炒豬腸、炒蜆等最膾炙人口,蒸煮東江河魚如昂泡、蛇婆?等同樣拿手,惠州風味濃郁,頗受本地客青睞。仲,惠州方言,意即更加。脷,惠州話舌與蝕音同生意人以為兆頭不好,改稱脷,取其贏利之意。
(七)
水東東路和昌園,夜半門前車馬喧。
明叔臘味糯米飯,未曾到嘴口水吞。
詩注:明叔人稱補籮明,每到冬季,他必于晚上在水東東和昌園門口擺檔,專賣臘味糯米飯作夜宵。由于糯米精選,臘味秘制,風味獨特,貨真價實,豐儉由人,又有用荷葉打包外賣的服務,故而客似云來,生意甚好。
(八)
西園茶市五更開,樓上排開五十枱。
一碟油條一碗粥,牙花打到午市來。
詩注:直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位于西門口前面的西園茶樓,仍是橋東最大規模的平民茶樓。拂曉早茶便開市,茶客多為打工階層或退休老者,但也有一些墨客騷人現身其中,如省文史館員,著名國畫家李長天生先就是那里常客。他曾經寫過一首詩:"一條油炸鬼,三杯老神茶。若逢知己友,終日打牙花。"是當時情景的真實寫照。打牙花,惠州俗語,意思近于閑聊神侃。
(九)
西門街口嬤叫香,滿鑊油浮臘臘黃。
羅卜五香絲作餡,輕點蒜醋味尤長。
詩注:油炸"阿嫲叫"是惠州街頭風味獨特的民間小食,用粘米粉作包漿,新鮮羅卜絲作餡料,再輔以適量的五香粉、蔥白、銀蝦或鮮蝦仔等。食時輕點由蒜蓉、白醋、鮮辣椒碎混合而成的蘸料,入口滿嘴芳香,味感豐富。舊時每至秋冬季羅卜大出,縣城西門口空地就會出現不少臨時搭建的小竹棚,專門制作阿嫲叫應市,油香四溢,誘人食欲。兼且價錢低廉,一角幾分都有得交易,顧客群中,除三行大叔、街坊阿嬸、學生哥外,還有不少身光頸靚斯文骨骨者。
(十)
高記出名是豬紅,滑如嬌面嫩如童。
燴將鵝什湯更好,糝罷胡椒糝綠蔥。
詩注:高記惠州風味樓在橋東沿江路東江沙公園對面,鵝雜豬紅湯是它的招牌菜,糝上適量胡椒蔥花,色香味俱全。該店的羅卜艾角甜皮咸餡,有煎有蒸,亦頗正宗。不但惠州本地人喜歡光顧,亦有不少外地游客慕名前往。
(十一)
悅景蒸魚尚拿手,鯿魚昂泡樣樣有。
油條蜆肉添滋味,煎碟藍刀好送酒。
詩注:近年橋東沿江路自第二市場口至便門仔一段,江面開闊,對岸江北新區高樓連云,華燈映水,車來船往,浮光躍金,已成橋東新一景。不少飲食小店巧借地利,在此開張,景悅食館即為其一。菜式雖說不上精致出色,卻勝在老板肯聽食客意見,從善如流,日見進步,值得一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