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慶橋橋面用多根6.1米長的青麻石條直鋪而成。 惠州日報記者鐘暢新 攝
落日余暉,透過樹葉縫隙,照在古橋上,留下點點斑駁,就如同歲月的滄桑在橋上留下印記。在博羅縣泰美鎮良田村,有座177年的古橋——長慶橋,是目前博羅境內唯一保存下來的較長而完整的古石橋。歷盡近兩百年的歲月,它見證著時代的變遷,目睹著良田村的發展。
滄海桑田,古橋猶在
來到泰美鎮良田村,談起長慶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在村民的眼里,它就是良田怎么也繞不開的那一部分。
村干部鐘春明說,這里有著他美好的童年回憶。那時,良田河面更寬,河水更清更深。夏天,他和小伙伴們都喜歡在此游泳。“大家最喜歡的是站在古橋上跳水。”
望著古橋,年近五旬的鐘春明不禁有些感慨:“我已不再年少。它依舊還在,還是那樣靜靜地看著大家,守著路口。”
歲月悄悄,它在每個人的臉上都留下痕跡。古橋雖無生命,但亦逃不過歲月的變遷。
走近長慶橋,橋面不算寬,橋梁兩頭和橋面上都長出了雜草。秋冬季節,雜草枯黃了。由于年久失修,橋面的一些石條已經斷落。盡管如此,仍不太影響橋面的通行。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因灌溉需要,從橋面筑渠引水。而今,橋面那窄小的水渠,也已破損,只剩斷斷續續的殘壁。
橋梁設計體現古人智慧
俗話說: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橋梁是中國古代建筑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幾千年來,勤勞智慧的中國人修建了無數的橋梁,這些橋梁橫跨在山水之間,便利了交通,裝點了河山,成為文明的標志之一。
長慶橋也不例外。據史料記載,其建于1843年(清道光二十三年),南北長70米,東西橋面寬2米,高10米,為七孔石橋。因此,長慶橋又名“七眼橋”。
橋面太窄,村民只能步行過橋或者騎自行車通過。在古時,橋面除了步行外,可供馬車或牛車通過。橋面每一截均用五條6.1米長的青麻石條直鋪,下設8個橋墩,以石塊壘切。每座橋墩西邊都有比橋面低1.55米、寬3.45米的三角尖狀石墩以固護橋梁。今年88歲的老人鐘穩森說,三角尖狀石墩既固護橋梁,又能減少洪水對橋身的沖擊,“這是先人智慧的體現。”
橋面鋪設的青麻石條,單根重量少說也有幾百斤。良田村及附近并不產這樣的石條,石條從何而來?又是怎樣運達建筑現場的?“這些沒有文字記載了,只是根據上一輩講述,得知一二。”鐘穩森說,以前的道路很窄,靠陸路運輸基本不太可能。那時的良田河雖然很寬,連通東江,但是水位淺,大船不能航行。據上輩人講述,當時運這些青石時,應該是利用發良田河水暴漲的時機,將青石條運達這里。
現存橋碑有兩塊,都很完整。碑高140厘米,寬68厘米,碑文22行,每行29字,為楷體字。只是風雨侵襲,再加之橋碑曾被用作建材,筑水壩,而今字跡已模糊。鐘穩森說:“不然,我們可以從中得知更多關于橋的故事。”
既是交通要道,又是貿易驛道
在村中老人的記憶中,上世紀60年代以前,長慶橋仍是當地及附近地區,甚至河源部分地區連接南北的交通要道。
良田村地勢低洼,每每有洪水,良田村都會被水浸,村民出行受阻,沒法出行。于是,附近村莊及良田村一起商量建橋。大家一起發揮智慧集資出力建造了長慶橋。
長慶橋建好后便成為了村民出行的主要通道,也讓村民告別了逢雨不能出行的歷史。鐘穩森說,橋不僅方便了村民出入村莊,而且還是經濟通道,貿易通道。不僅當地及附近群眾到外地賣貨需要過橋,就連河源等地部分群眾挑貨到南方大城市銷售,也都要經過這里。
“這里曾經很熱鬧。”鐘穩森說,之前,長慶橋不遠處有個雜貨店,經營著各種商品,為商人、過客提供茶水等,讓大家歇腳,“這里的生意從不冷清。”由此可見,這條商業驛道人氣之旺。
時代向前,科技在進步。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長慶橋已經慢慢退出了歷史舞臺。這些年,良田河上游和下游建起了兩座現代橋梁,已經代替了長慶橋的交通功能。
盡管已不再是村民出行的要道,但它依舊見證著良田的發展。1985年,在文物普查時,其被定為博羅縣文物保護單位。鐘春明說:“它是我們的記憶,也是先人智慧的體現,我們將努力守護好它。”
惠州日報記者李燕文 朱麗婷 賀小山通訊員楊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