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全國紅色旅游日益趨熱。在全黨上下隆重慶祝建黨100周年和深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之際,今年以來各地紅色旅游目的地熱度急劇攀升,“打卡”紅色景點、學習革命歷史、感受革命文化成為人們學習、生活的一個重要部分。為開發利用好我市豐富的紅色旅游資源,大力發展惠州特色紅色旅游,帶動惠州鄉村產業發展、文化繁榮,市政協將《大力發展紅色旅游,助力惠州鄉村振興》列入今年重點提案,農業和農村委員會牽頭成立了專題調研組,深入惠州各縣(區)全面了解掌握紅色資源分布情況,赴外地考察學習發展紅色旅游的先進經驗,對我市紅色資源開發、紅色旅游發展、紅色文化傳播等提出對策建議,同時廣泛征求縣(區)及有關專家意見,經反復修改完善后形成本調研報告。
低冚村2019年建設成為龍門首個紅色革命教育基地。惠州日報記者湯渝杭 攝
惠州發展紅色旅游的獨特優勢
調研組認為,惠州是一座具有革命傳統的城市,紅色資源十分豐富,發展紅色旅游具有自身獨特優勢。
一是紅色旅游“資源多”。惠州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登記在冊的革命遺址達400多個,其中被列入“廣東省紅色革命遺址名錄”的有205處;被認定為文物的有100處,包括77處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2個、省級10個、市級23個、縣級42個)和23處一般不可移動文物。
二是民主黨派“人物顯”,惠州不僅擁有豐富的紅色資源即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開展革命活動所形成的革命歷史和大量革命遺址,還擁有其他民主黨派在民主革命和新民主革命時期形成的歷史資源,如八大民主黨派中有民革、農工黨、致公黨等三個黨派的創始人與惠州淵源深厚。中國國民黨左派領袖廖仲愷祖籍惠州陳江幸福村,其夫人何香凝是民革主要創始人、民革中央第四屆主席;國民黨左派領導人鄧演達在大革命失敗后,為貫徹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創建了農工民主黨;陳炯明是致公黨第一、二屆總理。
三是統戰文化“底蘊厚”。惠州統戰資源尤為豐富,在統戰歷史事件方面,既有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兩次武裝起義,又有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東江縱隊營救美軍飛行員、搶救滯港文化人士;既有建國后建立華僑農場安置南洋歸僑,也有改革開放后爭取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回國返鄉參與經濟建設。1942年由廖承志負責的搶救滯港文化人士這一重大統戰事件,被茅盾稱之為“抗戰以來最偉大的搶救工作”,數百名知名人士和文化界人士通過惠州中轉到內地。此外,還有“一公兩名將”(廖承志和葉挺、鄧仲元)等豐富的統戰名人資源。在華僑歷史文化方面,惠州作為廣東著名僑鄉,僑眷僑屬超過100萬人,海外惠州籍僑胞就達300萬人。
四是紅色景區“基礎好”。近年來我市大力推動革命遺址保護修繕和活化利用,打造了一批紅色景區,目前全市紅色旅游景區(點)中,有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1處,國家2A級以上旅游景區5處(5A級2處、4A、3A、2A各1處),省紅色旅游示范基地2處,惠州已成為東江流域重要的紅色旅游目的地。
五是研學旅游“人氣旺”。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和網紅打卡地,帶旺了惠州紅色旅游。2019年,葉挺紀念館位列全國5000多家紀念館、博物館參觀量100強第79位;東湖旅店營救中國文化名人陳列館開館后迅速“走紅”,全年吸引國內外游客近10萬人次;全市紅色旅游景區接待游客突破350萬人次,紅色旅游綜合收入超2.3億元(受疫情影響,2020年接待人次及綜合收入有所下滑)。與此同時,我市大力發展研學旅游,借助東江干部學院、市委黨校及大中專院校師資,形成黨校、高校、黨性教育基地等各類教學資源于一體的紅色旅游研學體系,為我市乃至全省干部教育培訓提供有力支撐。
當前紅色旅游存在問題及原因
調研發現,我市在發展紅色旅游方面也存在一些短板。
一是紅色資源保護缺乏長效性。全市400多個革命遺址中滅失的多達99個,現狀評估“較差”和“差”的也多達97個,列入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僅77處,占比僅17.8%。當前革命遺址保護工作仍存在保護資金難保障、產權權屬難集中、管護人員難落實等問題。存在上述問題的根源就是缺乏長效保護管理機制。
二是紅色景區建設缺乏創新性。景區建設水平和運營效益普遍不高,存在場館建設同質化、展陳設計一般化、景區功能單一化、景區產品低端化等現象。導致上述現象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當前紅色景區建設理念缺乏創新、建設手段較為傳統。
三是紅色旅游開發缺乏系統性。當前紅色旅游開發大多局限于革命遺址開發利用,普遍存在紅色資源利用率低、紅色線路關聯度低、紅色產業融合度低等“三低”現象。這些都充分說明紅色旅游開發缺乏系統謀劃、系統開發,未形成“大旅游、大發展”格局。
加快我市紅色旅游開發的對策建議
(一)實施“四個一工程”,用活用好紅色資源
一是制定一部紅色資源保護法規。建議市人大盡快出臺《惠州市紅色資源保護條例》,明確紅色資源的認定標準、保護責任、維護管理、傳承利用的具體舉措及法律責任,為紅色資源保護、管理、利用提供法律保障。二是建立一個革命歷史資料數據庫。建議以現存史料文獻為主,收集有關惠州革命歷史的文物、文獻、檔案、人物傳記等,并同步推進革命歷史文獻檔案電子化,形成全面、真實、生動展現惠州革命歷史的數據庫。三是編制一個紅色旅游專項規劃。建議以惠州全域旅游規劃和鄉村振興規劃為依托,以紅色景區、美麗鄉村為節點,謀劃建設覆蓋全域的“紅色旅游+鄉村振興”示范帶,并將各示范帶建設任務細化分解到縣(區)和相關部門,力爭用2~3年時間打造一批布局合理、特色鮮明的高水平示范帶。四是打響一批惠州紅色文化品牌。建議以惠州紅色文化發掘項目形式組建專業團隊,持續深入對惠州紅色文化資源進行深度挖掘和學術研究,以重大歷史事件、重要歷史人物為主線,全面梳理惠州紅色文化脈絡,提煉惠州紅色文化主題,并加大宣傳推介力度,形成一批具有惠州特色的紅色文化品牌。
(二)打造“四個精品”,全面提升紅色旅游品質
一是打造精品景區。以現有紅色景區為基礎,按照全市紅色旅游規劃布局,建議各縣(區)每年創建一個3A級紅色旅游景區,迅速建成一批特色鮮明、設施齊全、配套完善的高水平紅色景區。
二是創建精品線路。建議結合編制紅色旅游專項規劃,啟動精品線路示范工程建設,以重大歷史事件或重要歷史人物為主線,以紅色精品景區、風景名勝景區、美麗鄉村為節點,規劃建設一批布局合理、主題突出、宜學宜游的旅游研學路線。
三是講好精品故事。建議深挖東江革命故事,以革命人物為主角,以感人細節挖掘為重點,通過一個個鮮活的革命故事、一件件厚重的革命文物,充分展現革命人物的高尚情懷、犧牲精神,知微見著、因小見大,真實感人地展現惠州革命的歷史脈絡。
四是打磨精品文創。建議研究制定大力發展文創產業的實施意見,堅持政府引導、市場主導原則,配套出臺相應的扶持政策,引育一批高水平文創設計人才和機構,培育一批文物文創、非遺文創、消費文創、鄉村文創等示范基地和產品開發基地,著力打造一批文創品牌,不斷提升文創消費在文化旅游收入中的比重。
(三)創建“三個基地”,做強做大特色培訓產業
一是做大做強東江干部學院,建設面向全國的干部培訓基地。在加快推進東江干部學院提升工程建設的同時,將新計劃建設的惠陽區委黨校、博羅縣委黨校設為東江干部學院的秋長分校區、羅浮山分校區,并與市委黨校建立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協同體。二是整合優化市委黨校,建設惠州革命歷史的研學基地。以市委黨校、行政學院、黨史研究室、市委宣講團合并整合為契機,強化其革命歷史研究、紅色培育課程編撰、教師和講解隊伍培訓等功能,努力將市委黨校打造成為研究惠州革命歷史的主要機構。三是獨立創辦社會主義學院,建設全國統戰系統的南方培訓基地。
(四)健全“四個機制”,合力推進鄉村產業振興
一是成立議事協調機構,建立紅色資源開發跨部門領導機制。建議成立全市紅色資源保護利用領導小組,負責研究制定革命遺址保護、紅色資源開發利用相關政策,謀劃部署東江革命歷史研究、革命精神提煉、革命文化傳承和紅色培訓基地、紅色景區、“紅色旅游+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等重大事項。
二是明確鎮村保護職責,健全革命遺址遺跡屬地化管護機制。在盡快研究制定《惠州市紅色資源保護條例》的同時,加強對革命遺址的管護,切實做到“應保盡保、能保盡保”。
三是組建文旅投資集團,運用市場化手段解決當前紅色資源開發存在的突出問題,重點推進各類旅游景區建設,完善景區道路、食宿、停車等配套設施建設,帶動周邊鄉村特色產業發展,打造“紅色旅游+鄉村振興”示范帶,做大做強紅色旅游產業,帶動鄉村產業發展,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四是多渠道籌集資金,構建紅色產業發展投入保障機制,凝聚各方合力,共同推動革命老區發展,開創我市鄉村振興新局面。